鄧靜秋
【摘 要】在風險社會中,媒介的責任不只是單純對風險事件本身的傳播,更應該處理好對風險議題呈現方式,對突發事件風險性的界定,引導受眾正確理解風險,樹立風險意識以及后續對風險的管理與預防。本文對2013年4月“復旦投毒案”電視新聞專題欄目進行分析,反思在風險社會中媒介對校園犯罪議題呈現的得失。
【關鍵詞】風險社會 復旦投毒案 風險傳播 電視新聞專題
一、風險社會與媒介責任
德國社會學家烏爾利希·貝克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風險社會”理論,是對當前世界不確定的、突發的、影響巨大的危機事件頻頻發生的概括與解釋。風險社會是指在全球化發展背景下,由于人類實踐所導致的全球性風險占據主導地位的社會發展階段。其中,“人類實踐”是這一概念的核心要素。①當然,“風險社會”理論中更多的是指環境、政治、經濟等嚴重影響到人類生存的宏觀層面的風險。然而,不可否認,社會風險的“個人化”也有愈演愈烈的趨勢,且在人們生活中呈現出周期短、次數多、低預測性、影響更為直接的特點。這種微觀風險是普通人面臨的風險常態,微觀風險一旦擴大與變質很有可能就會將局部危機演變為整個人類社會的重大災難。
在風險社會中,媒介面臨著巨大的全新的挑戰。媒介的責任不能只是單純對風險事件本身的傳播,更應該處理好對風險議題呈現方式,對突發事件風險性的界定,引導受眾正確理解風險,樹立風險意識以及后續對風險的管理與預防。風險的多樣性與突發性考驗著當代媒介,青少年犯罪一直是社會重點關注的話題,近年來頻發的校園慘案在廣大師生以及家長們心中都蒙上了一層陰影。本文將根據電視新聞專題欄目對發生在2013年4月的“復旦投毒案”的報道,反思在風險社會中媒介對校園犯罪議題呈現的得失。
二、“復旦投毒案”電視新聞專題類報道
1、“復旦投毒案”始末
根據2013年4月15日復旦大學官方微博消息:4月1日該校2010級1名在讀醫科研究生因身體不適被送入醫院,多次會診未發現病因,遂請警方介入調查;11日上海警方通報在該生的寢室飲水機殘留水中檢測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12日基本認定同寢室林某存在嫌疑,案情目前正在進一步調查中。16日復旦大學官博再次通報:該校2010級碩士研究生黃洋同學經搶救無效,16日下午在附屬中山醫院去世。19日下午,上海警方正式以涉嫌故意殺人罪,向檢察機關提請逮捕復旦大學“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25日,黃浦區人民檢察院以涉嫌故意殺人罪對復旦大學“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依法批準逮捕。10月30日,上海市二中院披露,市檢二分院對嫌疑人林某的公訴已被該院正式受理,公訴方指控涉案人林某以投毒方式故意殺人。11月27日上午9時30分“復旦投毒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C101法庭公開開庭審理。下午6時15分,該案庭審結束,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擇日對該案作出宣判。2014年2月18日,復旦投毒案在上海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決,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殺人罪被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②
2、“復旦投毒案”電視新聞欄目樣本抽取
在4月15日復旦大學微博消息發布之時,該事件就受到了報紙、電視、網絡等各方媒體與廣大網民的強烈關注。由于新聞發布的周期性、新聞制作要求的限制等原因,相對于紙媒與網絡媒體,電視新聞專題欄目對投毒案的報道并沒有集中出現在4月15日至19日這個報道高峰期,而是稍稍延遲到了4月20日至30日之間。
本文抽取了2013年4月20日至30日之間將“復旦投毒案”作為新聞專題進行報道的電視欄目,分別是4月23日浙江經視《新聞深呼吸》、4月24日鳳凰資訊頻道《記者再報告》、4月27日湖南衛視《新聞當事人》、4月28日河北衛視《天下故事會》。樣本選取原因是因為這四檔欄目均屬于新聞專題類電視欄目,定位于深度報道與新聞評述,能夠較為清晰全面、深入系統而又生動地為觀眾呈現案件發展、結果以及解讀案件背后的深刻意義。從而幫助普通受眾在面對案件初始數以萬計的信息后,能夠獲取有條理的關鍵信息。
3、報道框架
(1)標題設置。按欄目播出時間順序,抽取欄目樣本的標題先后為:《被“毒害”的青春》、《復旦投毒案始末》、《復旦大學投毒案 誰毒殺了他的青春》、《復旦投毒案調查》。從標題來看,突出了兩個點“毒”與“青春”。從字面意思來看,“青春”代表著希望、活力、生機和一切美好的事物;而“毒”往往表示邪惡、骯臟、丑陋。如此相反的兩個符號放在一起,除了切合案件事實、讓人震驚之外,也明顯透出了欄目對案件當事人雙方深深的惋惜與遺憾。因此,也確定了整個專題報道的基調,站在獨立第三方立場,客觀解讀案件的同時,關懷案件相關人員。
(2)報道內容。抽取的四檔欄目樣本的報道內容設置基本大同小異,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部分:案件回溯、死者與嫌犯生平介紹、毒殺原因、毒物來源與管制、社會影響與輿論狀況、類似校園慘案羅列、案件背后歸因解讀、媒體呼吁。應該說,內容設置是較為全面的,既告知了事實也從多個層面有理有節地解讀與反思了案件的發生。且用大量的視、音頻作為內容點的支撐,多樣的表現形式為受眾帶來了純文字無法傳達的信息與效果。
三、風險社會中媒體報道分析與反思
1、風險擴大化:個體性事件群體化
在欄目中,觀眾可以反復聽到兩個詞“室友”、“同窗”。除此之外欄目中特設一個部分“相關案件”內容同質化嚴重,梳理了多起高校慘案:清華大學投毒案、北京大學投毒案、中國礦業大學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殺人案,且都是校園內學生被室友或者同學殘害的案件。媒體報道在傳播真相的同時,也為受眾限制了認知真相的特殊角度,關鍵詞的重復強調,多起校園案件的疊加介紹,給了受眾一定的心理暗示,呈現了恐怖、不安全的高校擬態環境,潛意識將個體性事件擴展成整個中國高校狀況。因此,之后一句網絡流行語迅速竄紅:謝謝室友當年的不殺之恩。雖然是一句玩笑話,但是也體現了人們對高校寢室、同學交往的擔憂。endprint
在人類進入風險社會的今天,媒介的風險傳播顯得尤為重要,一旦風險傳播方向、內容、重點失當,則會嚴重干擾受眾的風險認知和風險決策,形成風險的社會放大甚至產生新的風險。③因此,掌握公共話語權的媒體對于社會主流意識的塑造與導向在風險社會中顯得更為重要。研究樣本《新聞深呼吸》這一點做得較好,在介紹和解讀了那么多校園兇殺案之后,在節目末尾與觀眾分享了正能量:中國好室友黃昱舟,一個在地震中仍不忘挽救寢室里所有電腦、單反相機的好同學。這樣的內容設置,能夠舒緩受眾恐慌的情緒,引導正確的校園風險性認識。
2、強化刻板印象:名校學生高分低能,心理缺陷
應試教育多年來一直為社會各界所詬病,隨著社會就業壓力的不斷加劇,名校畢業的學生找不到滿意的工作,甚至收入比不上普通學校畢業生的情況屢見不鮮,高分低能、極端自我、智商高情商低成為名牌大學學生們常有的社會標簽。
在解讀“復旦投毒案”時,四檔樣本欄目幾乎都把案件落腳點放在了大學生脆弱且不健康的心理隱疾,并且從個人心理層面的角度將風險責任歸因到當今教育制度缺陷。在《新聞當事人》、《記者再報告》中,分別通過采訪犯罪嫌疑人林森浩的同學、專家解讀,凸顯了林森浩作為真誠友好的優等生與毒害室友的兇手的兩面性,這仿佛是許多名校學子犯罪所表現出的人物性格。《新聞深呼吸》里面就提到了北大教授錢理群關于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理論。媒體在無意識中就塑造了當代大學生糟糕的人際關系、自我的心理素質的形象,進一步深化了觀眾對大學生這類高智商人群的刻板印象。如果情況進一步惡化,那么會導致社會集體性對這個群體的高度不滿情緒,引發更多不公平不和諧的事件。因此,在報道案件時,對反面人物的解讀,盡量要避免對其所屬群體的牽連,更加客觀公正地報道事實本身,減少誘發受眾的自然聯想。
3、媒體責任更顯多樣:告知、引導、安撫、防范
在風險社會中,媒體責任也日顯多樣性。當風險事件發生時,媒介需要有迅速、科學定義突發事件的風險性并且把這種定義轉變為一種公共理解,第一時間讓公眾了解相關信息,為人們提供認知世界的基本框架,引導受眾參與風險傳播。④在提高信息準確性的同時,媒介還需要考慮公眾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在事實本身的基礎上再對公眾進行過分刺激或二次傷害。對事實報道要注意強化和弱化兩個環節,如果對某些細節一味地強調有時反而容易引發社會負面情緒與恐慌。面對突發事件的時候,公眾往往處于一種焦躁、困惑、恐懼的心理狀態,因為媒體要進行必要的情緒安撫與疏導,維持社會穩定與平衡。最后,媒介還需要增加風險預警、防范與參與風險治理的責任,這也是風險社會時期,大眾媒體需要不斷強化和提升的能力之一。
從抽樣欄目中,很明顯的感覺到媒體在安撫與防范這兩點做得較差,雖然欄目都在結束部分對社會各界進行了相關呼吁,但效果并不明顯。在風險議題的呈現上,四檔欄目基本都把重點放在了是什么、為什么上。這樣的案件呈現,只能讓受眾了解發生了什么,而對于類似風險的預警和防范基本則仍處于一個茫然的狀態,這也是很多新聞欄目反映出的共同的責任缺失部分。
結語
世界進入風險社會這已經是不可抗拒的現實,大眾媒介的風險報道強烈影響著公眾對風險的感知。相較于宏觀風險普通公眾稍顯無能為力,風險的“私人化”則隨時隨地可能發生在我們周圍。幫助公眾正確規避和應對此類風險,也成為了媒介必不可少的責任之一,面對如此復雜繁冗的風險事件,媒介本身功能也需要進一步完善與革新。□
參考文獻
①嚴功軍,《風險社會背景下國際傳播的新變化研究》[J].《新聞界》,2009(4):33
②復旦投毒案,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yKPkZZXYQ8Lm6__V9zAcVKS6jsjxufVlKbNHvwL7OA77dB8z7PkR3xg1KNgMQEvopEahzSpR1BNGI2OMMeRD0_
③董小玉、胡楊,《風險社會視域下媒介污名化探析》[J].《當代傳播》,2011(3):41
④孫瑋,《風險社會中新聞媒介的社會角色——以福建南平校園暴力犯罪案的媒介表現為例》[J].《當代傳播》,2011(1):44
(作者: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2012級新聞與傳播學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