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婷
【摘 要】在環境問題愈演愈烈的今天,環境新聞記者需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客觀、真實、全面地報道環境新聞,呈現環境現狀;及時預警,提高受眾的風險意識;持續跟進,適度參與,積極推動環境問題的解決;多側面考量問題,堅持環境正義;對公眾進行環境倫理的相關教育,提高他們的環境素養。
【關鍵詞】環境新聞記者 環境正義 環境素養
一、研究緣起
在已經過去的2013年里,環境問題成為了老百姓極為關切的話題。百度指數顯示,“環境”“環境污染”“環境保護”等與環境相關詞匯的指數一直呈波動上升狀態,尤其第四季度的搜索量大大高于第三季度;這幾個詞語的媒體指數也呈波動上升狀態,即環境新聞的數量在逐漸增長。
麥克爾·弗洛姆認為,環境新聞是“在制定決定過程中,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一種有目的、為公眾而寫的,以充分準確的材料為依托、反映環境問題的信息”。顧名思義,環境新聞記者,即報道環境新聞的記者。
我國的環境新聞記者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他們采寫的作品開始頻繁出現在公眾視野,其中汪永晨采寫的《救救香山的紅葉》、《還昆明湖一池清水》和中國青年報記者采寫的《紅色的警告》《黑色的悲哀》《綠色的詠嘆》成為了優秀的代表。隨著公眾對環境問題需求的增加和關注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電視臺和報紙開始培養自己的環境新聞記者,而且,出現了以環境記者為中心的環保組織和專業協會——環境新聞記者形成了一個獨特的記者群體,這個群體承擔起報道新聞、預警風險、推動事件解決、堅持環境正義、提高環境素養的社會責任。
二、客觀、真實、全面地報道環境新聞,呈現環境現狀
環境問題是一個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技術等各領域的綜合型議題,既具有高度的科學性和專業性,又有很強的復雜性和綜合性。因此,環境記者首先要承擔起社會責任,就是客觀、真實、全面地報道環境新聞,向大眾呈現我國的環境現狀。
1、客觀地報道環境新聞
新聞的客觀性是指新聞報道必須以客觀實際為本源,按照事物的本來面貌來反映事物。
環境新聞的客觀性,一方面體現在新聞報道的內容必須是客觀事實,即在報道時不能虛構、杜撰或者背離事實本身的基本邏輯;另一方面,則要求對事實的選擇一定要符合新聞傳播的基本規律,不能為了表現傾向性的需要,選擇新聞價值不大的事件或者故意掩蓋重大的新聞。
2、真實地報道環境新聞
真實性是新聞的最基本要求。環境新聞要符合新聞真實性的要求,一方面要求記者進行合理的、有益的框架建構,平衡各類環境新聞的比例,另一方面要在報道具體新聞時科學、審慎、專業。
真實地報道環境新聞,需要依靠專家型記者。因為只有掌握豐富的環境科學知識,才能逐漸培養起來專業領域的新聞敏感,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切入點,而且將專業術語解釋得恰到好處,避免造成“外行看不懂”和“內涵不愿看”的結果。
3、全面地報道環境新聞
全面的環境新聞報道,至少應該涵蓋以下幾方面的內容:報道環境法律法規、政策制定和實施;報道政府部門與環境相關的具體行政行為;報道環境污染事件和生態破壞現象;報道局部環境問題的調查追責;報道NGO環保組織和環保人士的理念及活動。
要求非環境專業類媒體做到對以上各部分面面俱到,顯然不太可能。但是作為大眾獲取環境信息的主要傳播者,環境新聞記者必須盡可能廣泛地關注各種環境問題,根據其重要性、緊迫性和與目標受眾的親密程度做出對信息的取舍,做到“有重點基礎上的全面”。
三、及時預警,提高受眾的風險意識
在王積龍教授《抗爭與綠化——環境新聞在西方的起源、理論與實踐》一書中,把環境的風險分為了七個方面:技術的風險、人口的風險、土地的風險、水資源的風險、氣候的風險、野生物的風險、文化的風險。在我國,技術、人口、文化的風險預警尤為重要。
1、預警技術帶來的風險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只看到了工業化帶來的生活便利和效率提高,從未反思過技術可能帶來的風險。直到美國環境學者卡遜在《寂靜的春天》一文中多角度解構了農藥DDT,人們才看到了潛藏的危機,意識到了化學工業給環境和人類帶來的風險;我國國內現在爭議較多的,是轉基因技術的風險。近些年我國國內對轉基因技術的報道逐漸增多,但主要側重于對人體健康的威脅方面,環境新聞記者則應該著力挖掘該技術對環境所構成的威脅,向大眾告知風險。
2、預警人口帶來的風險
在人類中心主義思想中,人是居于生態鏈頂端的生物;而在生態中心主義思想中,人只是生態系統一個普通的環節。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體,各部分相互作用,人類人為地改變了生態環境,必然會受到生態環境的反作用。環境新聞記者應該明確指出這種風險,讓人們意識到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進而強化他們的生態中心主義思想。
3、預警文化相關的風險
文化風險包括政治風險、經濟風險和自然風險,這三個方面在我國的新聞實踐中都有涉及,但數量較少。隨著環境新聞報道的逐漸成熟,數量會有所增長,質量也會有較大提升。
對普通人而言,環境知識可以通過很多渠道普及,環境污染可以直觀感受,環境保護行為可見可感,但是環境風險的發現和預防,卻是隱匿的、分散的、需要專業知識支撐的。尤其目前在我國環境運動較少、環境文學發展緩慢的情況下,更需要記者承擔起報道風險、及時預警的社會責任。
環境新聞記者應該通過學習專業知識、研讀相關政策、采訪專家學者來確定風險,進而報道風險,提高受眾的關注度,培養他們的風險意識,為化解風險做好準備。
四、持續跟進,適度參與,推動環境問題的解決
環境新聞記者往往扮演多種角色,他們既是環境新聞的報道者,又是環保活動的組織者,還是環保組織的社會活動家。這種多重角色,一方面有可能讓記者報道時有失客觀性,但更重要的是,在環境污染事件發生時,環境記者不僅能實時、科學地報道事件的發展進程,更有力量持續跟進,從理性和建設性的角度切入,挖掘事件產生的根源并溯源而上,層層推進,從而推動環境問題的解決。endprint
“廈門PX事件”向來被大家作為媒體參與叫停污染項目的成功案例,但是這到底能否算作環境新聞記者的“勝利”?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宏大命題,我們這里暫且不論,但是整個事件中,環境記者只關注到了普通媒體能關注到的那些層面,而沒有深究在項目轉移后是否加大了治理或預防力度?在新項目基地是如何進行征地和補償的?是否會產生新的隱患和威脅?這一系列的問號,并不是在否定環境記者們在前期的努力,而是要提醒環境新聞的從業者,追逐熱點發現線索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進行持續跟進,切實地推動環境問題的解決。
在環境記者致力于推動環境問題有效解決時,往往還會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通過環境報道加速立法和法規制定的進程。環境新聞影響公眾的認知,公眾覺醒推動政治作為,而政治作為則能夠進一步推進法律的制定和修改。
在美國,卡遜的《寂靜的春天》促使美國各州和聯邦政府采取行動,當年年底就有40多個州通過了限制殺蟲劑使用的法律;《紐約時報》對“叢林肉”的描寫,讓新西蘭議會做出了“除非為了類人猿的利益,否則不允許任何類人猿的實驗”;媒體對全球變暖問題的窮追猛打,更是督促188個國家達成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五、多角度思考問題,堅持環境正義
環境問題早已經跨過國境線、越過階級差,成為了嚴重影響每一個人身體健康的問題。但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窮人和富人,他們真的是等比例享受發展的成果和付出身體的代價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環境惡化之后,富人可以輕易地移民,去環境狀況稍好一些的地方居住和生活,而窮人則沒有選擇的權力。
因此,環境正義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從宏觀層面來講,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成果分配和環境代價應該均衡;從微觀層面來看,則是國內的富人和窮人應該以相同比例享受發展的成果和承擔污染的后果。
在環境問題上,既要提倡全球化的思維和報道視角,又不能完全摒棄國家發展的差異和個體情況的不同。尤其在國際報道中,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新聞記者堅持環境正義,積極發聲,向各國傳遞對環境正義的呼喚和渴望。
六、進行環境倫理教育,提高公眾的環境素養
公眾環境素養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大眾媒體設置的新聞報道框架和內容。大眾傳媒對受眾的教育作用,往往是潛移默化卻十分有效的,環境新聞記者有責任通過報道對公眾進行環境倫理教育,提高他們的環境素養。
環境新聞記者的環境價值觀,是蘊藏在選題和報道中的,正是這種“藏舌頭的藝術”,實現了對公眾間接卻深刻的教育功能。在去年評選出的第23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中,共有13篇獲獎的環境新聞,雖然絕對數量較前些年有些上升,但占全部獲獎新聞的比例卻仍不樂觀。
環境新聞記者進行環境倫理教育,有多種方式,比如可以通過介紹世界發達國家成功保護生態環境的經驗和方法,批評破壞生態環境的事件,或者動員和組織民眾參加一些綠色環保組織或者環保活動等。
結語
環境新聞記者有自己的祖國,但環境新聞的報道卻沒有國界,正如國際環境新聞記者協會的主席德特金先生所說,“全世界必須聯起手來共同面對挑戰,尤其是新聞界”。我國的環境新聞記者正處于成長階段,相信他們正在努力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逐步推動著環境新聞的繁榮和發展。□
參考文獻
①王積龍:《抗爭與綠化——環境新聞在西方的起源、理論與實踐》[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10
②周海燕、黃佩映,《環境新聞如何實現環境正義——趙玉林教授訪談錄》[J].《新聞記者》,2011(8)
③陳才源,《環境新聞的熱點及報道新思路》[J].《青年記者》,2012(10):37
④李瑞農,《環境新聞的走勢及報道路徑》[J].《中國記者》,2007(4)
⑤News Item.New Scientist,May29,1999
⑥Ulrich Beck Risikogesells Ch-aft:auf Dem Wef in Eine Anderr Modern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ve-rlag.1986,p.xll
⑦Paul R Ehrich and Anne H Ehr-lich Healing the Planet,New York:Addison-Wesley,1991:7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