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躍+崔小紅+陳軍
“打工顧不上種地,種地耽誤掙錢,撂荒又不甘心。”這是現在一些離鄉離土農民工普遍面臨的問題。“誰來種地”的問題困擾著大家。然而,當你走進湖北省鄂州市華容區的田地間和農戶家里,總會看到一批有技術、會管理、懂市場的農業經理人的身影,他們傳技術、銷產品、跑市場,帶動了一大批農民發展農業增收致富,成為市場與農民間的“黃金”架橋人。
今年5月初,正值早稻栽秧時節,湖北省鄂州利豐專業合作社總經理潘衛兵帶著一盒盒嫩綠而整齊的工廠化育秧秧苗來到橫山村,送到了種植面積達27公頃的種糧大戶吳建華的田頭。
“這次多虧了潘經理幫我育秧,幫我減少勞力100多個,還節約開支1000多元,真是一舉多得”。老吳看著插秧機在田里劃出一道道 “綠線”高興地說。
今年,潘衛兵的工廠育秧可供300公頃早稻田插秧,為農民節約人工2100多個及相關開支40多萬元。從2010年以來,潘衛兵與村民合作成立了水稻、蔬菜等6個專業合作社,以循環生態農業為支撐點,開發500畝生態農業基地。
幾年前,在外打工多年的潘衛兵回鄉創辦了利豐家庭農場合作社,通過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從事精品生態農業生產,并采用EM生物發酵酶解技術,制定一套種養殖循環生態體系——養殖、種植、沼氣、加工、釀造等資源循環利用。“現在小港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已達9050元,比2009年增長了兩倍多。”潘衛兵高興地告訴筆者。
段店益民農機合作社種糧大戶周南華也在忙著為9公頃早稻插秧。近些年他在臨江鄉黃嶺村承包耕地、復墾荒地近30多公頃,種植早、中、晚稻,成為遠近聞名的農業經理人,還接連買了拖拉機、插秧機、收割機牽頭搞起了農機合作社,為段店、臨江、華容鄉鎮農民種田提供機械耕種、收割服務。“黃嶺村的‘撂荒地變了,多虧了農業經理人,田不荒,產量穩增。”臨江鄉農業服務中心羅主任介紹。
“只有規模化種植,才能讓田地長出‘黃金。” 華容區農民科技示范戶臨江鄉農民徐志超站在2.6公頃鐵皮石斛大棚基地旁向筆者勾畫職業愿景:“我去年組織股東投資300萬元,種植54個大棚鐵皮石斛,一年半后每公頃可收入450萬元。自己富還能帶動周邊農民科技種植致富。”把分散的土地連成片,把分散的農民抱成團,把分散的資金打成捆,把分散的技能拼成盤——徐志超牽頭成立了碩豐種植專業合作社,吸引了周邊農民種植大棚蔬菜和中藥材,新的組織形式和良好的機制打破了小農經濟的束縛,社員戶均增收1萬多元。
讓農民職業化,關鍵是要有“領頭雁”。華容區農業職業經理人,有技術、會管理、懂市場,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大量產生。據統計,目前華容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有268家,家庭農場178家,注冊資金達7.14億元。合作社涉及的領域日趨廣泛,以種植為主的有114家,以養殖為主的有76家。以種養大戶、營銷大戶、加工企業為主體,該區合作社示范和輻射能力逐步加強,帶動1萬多農民增產增收。
(湖北鄂州市華容區委宣傳部436000 陳慶躍 崔小紅 陳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