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廣英+盛梅
走進山東平邑縣武臺鎮孫家莊村,隨處可見成群結隊的雞撲騰著翅膀跑向樹林深處,一只只壯碩的雞在林中草地覓食。村民李友田和愛人李全秀在自家10多畝黃桃林下搞土雞養殖,通過采取自由散養的方式,以及雞生蛋、蛋孵雞的滾動發展模式,僅用一年多時間就使100多只雞發展到1000多只,僅銷售公雞一項便實現了3萬多元收入。“栽下黃桃,就像開了一個綠色賬戶,除了桃樹本身帶來的定期利潤,林下養殖也給我們帶來不少收入!”談起林下種養,李友田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來,該鎮針對當地水土不利農業發展的現實,積極推進黃桃種植的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產業化和集中連片發展,目前全鎮已發展桃樹2000余公頃。在此基礎上,該鎮制定了林下經濟發展規劃,大力發展林下蛋雞、草莓、菌類等種養經濟,并按種類、規模給予一定比例的扶持資金,促進規模養殖。
不僅如此,依靠桃園的發展,該鎮部分農民在桃樹下立體種植了草莓,增加經濟收入。西武溝村農民王忠花告訴筆者:“套種可以節省空間,多收一茬作物,同時也避免了病蟲害的侵蝕,節約肥料使用量,草莓的色澤和口感都很好。”據了解每667平方米草莓產量可達500千克左右,按市場價計算,可增收3000元左右,農民可輕輕松松坐享“生態紅利”。
與李友田依靠林下種養享生態紅利不同,在蔣自林的桃木加工廠,倉庫里滿是各具形態的桃木工藝品,散發著獨特的清香。自從鎮里開始種植桃樹,農民蔣自林便瞅準時機建立了木制品廠,開了一家桃木制品廠,利用豐富的桃木資源生產桃木加工品。去年,蔣自林的桃木產品實現產值近百萬元,今年更是訂單不斷。在蔣自林的帶動下,不少農戶開始辦起了根雕、桃木加工廠,2000公頃桃園實實在在成了農民挖金掘銀的“聚寶盆”。
(山東平邑縣委宣傳部273300 吳廣英 盛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