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溫度是限制玉米高產的主要環境因子,為了尋求合理的播種時間,使玉米生長發育處于適宜的土壤溫度環境中,從而保證干物質的積累和產量的形成。通過開展不同播期對大田地膜春玉米進行試驗。結果表明,營養生長期不同播期處理各層次地溫均隨生育進程的推進呈逐漸升高的趨勢,拔節之后即進入生殖生長期,地溫呈降低趨勢。在西北內陸河流域第二播期(4月20日)生長狀況好,干物質累積量高,尤其是乳熟期和成熟期差異明顯。第二期產量構成優于第三期(4月30日)和第一期(4月10日)。第二播期處理,可以在苗期獲得較高的地溫,土壤增溫明顯,且在拔節期以后可保證適當較低的溫度,從而保證干物質積累時間和產量結構的形成,是當地最適宜的地膜春玉米播種期。第一播期生物量則表現最差,說明正常情況下作物適當提前播期,延長生長期的做法在玉米的生產上是有一定風險的。 ■
(中國氣象局蘭州干旱氣象研究所 蘭州730020 魏育國等 發表于《中國農學通報》201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