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東塵
春風輕拂,錫林郭勒草原悄然復蘇;激情滿懷,祖國北疆走進壯美時代。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愛民社區視察時,對愛民社區建設“關愛型”社區給予充分肯定,他殷切叮囑社區黨員干部: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力為群眾排憂解難。總書記的到來,體現了黨中央對內蒙古各族人民的親切關懷;總書記的關愛叮囑,讓愛民社區的黨員群眾深受鼓舞。
楚古蘭街道辦事處愛民社區地處錫林浩特市老舊城區,是一個有3000多戶居民的大家庭。根據轄區“下崗職工多、貧困戶多、殘疾人多、低收入群體多”的實際,他們全力打造“關愛型”社區,有效地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踏著春天的腳步,記者來到錫林浩特市楚古蘭街道辦事處愛民社區。
關愛故事之一: 整資源凝聚合力
愛民社區黨總支書記、主任李佳對記者說,建設“關愛型”社區,重要的是凝聚合力。為此,我們著力構建區域化黨建新格局。2012年,愛民社區聯合駐區單位成立了以社區黨總支為核心、駐區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為成員的非建制性區域聯合黨委,聯合黨委吸納駐區單位黨組織書記為聯合黨委委員,將轄區內社會組織、個體商戶、商務樓宇納入管理范疇,與轄區單位“共助共建”。通過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共同商議社區內公共事務、舉辦社區公益活動,研究解決社區服務管理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最大限度地整合區域內資源,形成了轄區各單位黨組織和黨員群眾共同參與、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區域化黨建新格局。社區聯合黨委通過建立地緣、業緣、趣緣等不同“功能型”黨支部,使轄區內在職黨員身份由原來的“所轄”,變成了現在的“所屬”,實現了社區黨組織對轄區內在職黨員直接管理;實現了以往由社區黨組織單一提供服務向社區黨組織與駐區單位共同提供服務的根本性轉變。為了深化資源整合,愛民社區做到了把黨組織建成“四個之家”,即把離退休黨員接回家、給在職黨員再安家、為流動黨員找到家、給下崗黨員一個溫馨的家。對離退休黨員,社區主動聯系,動員其參加社區活動;對在職黨員保持經常聯系,通過發放社區表現反饋卡,定期向其單位反饋情況,有效推進“在職黨員進社區”;對流動黨員實行“雙聯雙管”;對下崗黨員進行創業培訓,提供就業崗位。
為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他們在黨員管理上實行“大社區小網格”服務精細化管理。網格管理建立收集、解決、反饋機制,具有信息收集、人口掌控、民生服務、社會管理四大功能。他們根據人口分布特點,將社區劃分為5個網格,把綜治維穩、矛盾化解、勞動保障、民政服務、計劃生育、城市管理等13項工作納入網格服務管理。網格管理實行“一員多崗、一崗多責”服務方式,上門了解群眾訴求、提供代辦各類事項、落實各項惠民政策等“親情”服務。網格管理為駐區單位、黨小組、黨員劃分“責任田”,組建網格黨支部(黨小組)和樓院黨小組,以黨員志愿者為主體,動員有技能特長、有服務意愿、熱愛社區公益事業的黨員群眾擔任黨小組長、樓棟長和志愿者服務負責人,為社區提供衛生監督、治安巡查、文化宣傳、物業監管、糾紛調解、留守兒童關愛等“志愿”服務,使黨組織的觸角延伸到社區各個角落和各類人群。2013年為居民辦實事50件,做到了把社會管理落實到每一個社會單元,把黨的關愛政策落實到每一戶社區居民。
在發揮社區基層黨組織服務職能上,愛民社區堅持“四制兩簿”工作制,形成了“全天候、全方位、全覆蓋”的社區服務格局。“四制”為“錯時工作制”、代理服務制”、“走訪常態制”、 “動態評議制”。“錯時工作制”實現了從集中8小時服務向全日分散服務延伸,滿足了群眾需要;“代理服務制”引進金融、法律、家政、水電部門進社區服務;“走訪常態制”堅持社區干部和黨員志愿者以網格為單位入戶走訪,了解社情民意,及時協調解決問題;“動態評議制”采取社區工作者述職、黨員群眾評議、街道黨工委書記點評評議法,定期對黨員進行評議。“兩簿”即“民情日記簿”和“意見建議簿”。“民情日記簿”主要記錄居民實際困難和幫扶訴求;“意見建議簿”則分門別類登記黨員群眾對社區建設合理化建議。“兩簿”實現了社區與居民零距離接觸、面對面交流。
關愛故事之二: 暢民意關愛至上
在愛民社區一站式便民服務大廳,一位正在辦事的老大爺回答了記者的提問:“以前換證要跑市里。現在辦事又快又方便。”
從暢通民意渠道,全力為弱勢群體排憂解難這一愿望出發,愛民社區按網格區域建有社區居民基本信息電子檔案。社區網格員定期入戶走訪,發放“民情問卷”、“民情聯系卡”,全面掌握第一手資料。他們通過設立社情民意直報點、社情民意信箱,開通社區書記網上郵箱、網上微博,建立黨員信息平臺和居民微信互動平臺,制定服務“八到家” 制度(老人殘疾人服務到家、低保戶患重大疾病慰問到家、下崗失業人員安置到家、弱勢群體關心到家、鄰里矛盾調解到家、居民急事解決到家、新婚生育登記到家、兩勞釋解人員幫教到家),做到了重要群體定期聯系、特殊群體重點聯系、弱勢群體重點服務,營造了“民意隨時表達,民情快速反映、民需及時解決”的濃濃關愛氛圍。在愛民社區“愛心登記簿”上,記者看到一個出現多次的名字——周鳳英。“是什么原因讓她把助人當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呢?”李佳高興地回答了我們的問題:今年46歲的周鳳英丈夫因燒傷失去工作能力,她自己患有多種疾病,一個女兒正在上大學,在上級政府和社區的關愛下,現在周鳳英一家生活得有滋有味。為此,她真摯地回報社會,成為我們愛民社區傳遞關愛的模范。
按照錫林浩特市“一區一品”建設要求,愛民社區全力打造“關愛型”社區建設。他們采取“社區搭臺、部門支持、社會參與、百姓受益”運作模式,定期開展愛心募捐、黨群連心、手拉手鄰里情等互助活動,延伸服務渠道,拓展關愛內容。一站式便民服務大廳實行首問負責、全程代辦、預約辦理、限時辦結制度,做到居民辦事不出大廳,公共服務不出社區。2010年創辦的民惠超市設有打折購物、進價直銷、愛心兌換和免費發放四個功能區, 2013年讓利銷售生活用品3.4萬元,免費發放衣物、糧油折款2萬元。衛生服務站定期為轄區居民提供平價就診、免費健康體檢、舉辦健康知識講座。居民王風霞深有體會地說:“社區衛生服務站的藥是零成本,治療費用低,真正讓我們體會到‘小病進社區,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的溫暖。”2013年,愛民社區組織召開“居民議事會”6次,共解決涉及環境衛生、供水供熱、低保救助、平房拆改、廉租房分配等群眾切身利益問題32件,實現了“大事小事居民議事會說了算”的自我管理。
“糾紛少了,關愛多了,群眾笑了”。愛民社區居民們這一樸實的評價,詮釋了愛民社區把居民放在最高位置,全力打造“關愛型”社區的深刻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