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門小軍 上海外國語大學社會科學部
上海經驗:培育“廉潔生態”
文/門小軍 上海外國語大學社會科學部
上海于1998年跨入中等收入水平,2009年跨入中等偏上收入水平,至今未跨入高等收入水平,尚處于“上中等收入”階段的經濟社會轉型期。若轉型不成功,上海就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腐敗是影響成功轉型的一個重要因素。在這座特大型城市,控制腐敗,必須加強頂層設計,謀劃新理念,著力自我凈化能力建設,走制度反腐道路。
“廉潔生態”理念將“廉潔城市”視為一個全方位的人工生態系統,注重發揮該人工生態系統的“自我凈化”能力。該人工生態系統不僅涵蓋公領域內的政府機關和國有企業,也涵蓋私領域內的民營企業和個體戶,倡導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參與治理腐敗。將“廉潔生態”作為上海治理腐敗的重要理念,理由如下:
首先,“廉潔生態”理念吸取了生態學的先進理念。“廉潔生態”理念,要求整合生態學生態系統自我調節的環境適應能力、中醫學生態系統自我凈化的自身免疫能力和人工生態系統自我革新的持續推動能力,是一種非常先進的廉政理念。
其次,它契合了黨增強自我凈化能力的要求。中共中央在保持黨的純潔性工作中提出,要增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而廉潔生態系統發展成熟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提高其自我調節、自我凈化、自我革新能力的過程,是符合這一總體要求的。上海市積極建設“廉潔生態”,探索從腐敗易發多發期向腐敗可控期的過渡,是增強自身凈化能力,維護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重要舉措。
再次,這一理念還蘊含了鮮明的上海城市特色。近年來,我國一些城市先后提出建設“廉潔城市”計劃——杭州提出“廉潔,為城市再添秀美”口號,廣州提出“廉潔,為新型城市化發展護航”口號,石家莊提出“廉潔,為幸福城市筑基”口號,等等,并采取一系列舉措來推動建設。毋庸置疑,它們的做法也會對上海形成正面激勵。上海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廉潔生態”理念,利用較大城市所擁有的地方立法權,制定反腐地方性法規和地方規章,以法促廉、依法治腐,構筑廉潔生態的法制基礎。
第四,它體現了廉潔辦世博的“廉潔島”效應。“廉潔島”理論為透明國際所提出,該理論認為,防治腐敗可以從局部甚至從一個項目上做起,率先實現廉潔的目標,然后形成示范效應,擴大輻射面,逐漸推廣,通過一個又一個“小氣候”的改變來改善“大氣候”,最終實現反腐敗的成功。
在廉潔辦世博工作中,有人員和有公共權力的地方就有理想信念和心理方面的教育預防,有利益沖突的地方就有制度預防,有廉潔風險的地方就有風險防控,有亞腐敗的地方就有專項治理。
2011年5月,賀國強同志在廉潔辦世博、廉潔辦亞運總結大會上肯定,廉潔辦世博是建設“廉潔島”的有益嘗試。上海之所以能夠在5.8平方公里的世博園區建設成“廉潔島”,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在中央紀委的正確領導下,整個上海市積極開展反腐倡廉工作,營造了廉潔生態環境。可以說,培育“廉潔生態”,上海是有成功經驗可供總結和借鑒的。
最后,它反映了城市轉型發展的戰略目標。上海雖在全國率先進入中上等收入階段,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指日可待,但其也正面臨新一輪改革發展的機遇和挑戰,“十二五”規劃提出了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思路,這不僅需要經濟穩增長,更需要建立廉潔高效的政府。上海市需要正確把握反腐倡廉發展形勢,把“廉潔生態”建設放到全市工作大局中來謀劃和部署,著力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和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順利推進,實現反腐倡廉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和黨的建設各項工作良性互動、協調推進。
從“廉潔生態”的視角來思考反腐倡廉建設,可以構建反腐倡廉建設內在的系統運作機制,并在反腐倡廉建設與城市的整體發展大環境之間建立起良性互動的關系,打造“廉潔社會、廉潔文化”。
腐敗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因此應當將反腐工作納入經常性的制度化軌道,開展制度反腐。美國政治學家塞繆爾·亨廷頓認為:“只要我們能辯證認識腐敗現象產生的本質,理性對待,并通過制度設計調動社會各種力量去治理腐敗,就一定能解決并最終鏟除腐敗現象的根源。”
基于“廉潔生態”理念,制度反腐必須將自我凈化能力建設作為重中之重。國際經驗顯示,自我凈化能力建設的關鍵在于以“權力”為中心,360度無盲點擴展,通過嚴密網絡,加強布控,杜絕腐敗的可能性;通過“預防-控制-懲戒”分段治理,構建全程式反腐防控機制,最大限度地削弱甚至克服僥幸心理,使意欲腐敗者作出正確選擇,不敢腐敗。
具體來說,“廉潔生態”的運作機制就是將監督的制衡力、制度的約束力、機構的協同力、科技的推動力、懲治的威懾力、文化的穿透力等諸要素有機結合起來,制定全程式反腐防控舉措,構筑具有自我凈化功能的廉潔政治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