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楠,朱瑞斐,王小青,楊偉英,婁瑛巧
(浙江省臺州醫院,浙江臺州 317000)
在ICU 機械通氣是最重要的生命支持手段之一,但機械通氣患者病情通常較為嚴重,并常出現焦慮、煩躁不安、疼痛不適,給患者帶來譫妄、人機對抗、睡眠障礙等不良后果。臨床上多用鎮靜治療來減輕患者焦慮、疼痛和不適感,減少氧耗,增加呼吸機的同步性和保障患者的安全,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1]。但是不合理的鎮靜會增加患者譫妄發生的危險性,延長機械通氣時間和ICU 住院時間[1]以及增加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的發生率[2]。合理的鎮靜策略是目前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焦點。程序性鎮靜是以鎮痛為基礎,有鎮靜計劃和目標,并根據鎮靜深度評分調節鎮靜劑用量的系統鎮靜,包括鎮靜方案的設計、鎮靜鎮痛的監測與評估、每日喚醒和鎮靜鎮痛的撤離四個環節。2013年1月至10月,本院ICU 將程序性鎮靜應用于機械通氣患者,取得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 納入標準:在ICU 機械通氣時間>48h并使用鎮靜劑患者,年齡18歲以上,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APACHEⅡ評分)≥18分;排除伴有嚴重神經、肌肉疾病(如重癥肌無力等),嚴重顱腦外傷患者,意識障礙、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吸毒、酗酒、阿片類或苯丙胺類藥物依賴者,精神疾病的患者,長期應用鎮靜催眠藥物的患者,孕婦。符合納入標準患者30例,按隨機數字表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5例。觀察組男9例、女6例;年齡48~78 歲,平均年齡(64.5±12.5)歲;APACHEⅡ評分(22.5±4.3)分;呼吸衰竭7例,急性心肌梗死2例,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3 例,中毒2 例,感染性疾病1 例。對照組男10 例、女5例;年齡54~84 歲,平均年齡(68.1±10.9)歲;APACHE Ⅱ評分(23.8±3.7)分;呼吸衰竭5例,創傷性疾病2例,急性心肌梗死2例,MODS 2例,感染性疾病3 例,外科術后1 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APACHEII評分以及病種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鎮靜方法
1.2.1 鎮靜藥物 兩組患者均使用咪達唑侖(或丙泊酚)和芬太尼聯合鎮靜鎮痛,按常規每日清晨定時停用所有鎮靜藥物,進行每日喚醒,待患者完全清醒、回答指令問題后,以停藥劑量的1.5倍開始,重新給予鎮靜,達到目標鎮靜深度后,減至原鎮靜劑量,鎮靜鎮痛藥物的撤離按照每日10%~25%劑量遞減至撤離。
1.2.2 鎮靜方式及策略
1.2.2.1 對照組 采取傳統鎮靜方式。用Ramsay[3]評分系統每3h評估1 次,根據醫囑調整鎮靜劑的劑量,并及時記錄。
1.2.2.2 觀察組 采取程序性鎮靜策略。用ATICE鎮靜評分系 統[4]每3h 評 估1 次,并 根 據ATICE評分情況按流程圖(見圖1)調整鎮靜劑的使用劑量。參與程序性鎮靜的護士均經過專業化培訓,熟練掌握上述鎮靜評估方法,并為每例患者建立完備的個人護理檔案,記錄鎮靜評分和鎮靜藥的種類及劑量。

圖1 程序性鎮靜實施流程圖
1.3 評價指標 統計患者機械通氣時間、ICU 住院日、非計劃拔管發生例次,VAP發生例次由醫院感染管理小組成員按VAP診斷標準確定。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 18.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均用絕對值和百分數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機械通氣時間及ICU 住院時間比較 見表1。
2.2 兩組患者VAP和非計劃拔管發生例次比較 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機械通氣時間及ICU 住院時間比較d

表2 兩組患者VAP和非計劃拔管發生例次 例次
3.1 程序性鎮靜策略可使機械通氣患者維持在理想的鎮靜水平 程序性鎮靜策略是由床邊護士定期持續的對患者進行ATICE 鎮靜評分,按詳細的作業指導流程,及時調整藥物劑量,鎮靜不足與過度的發生概率相對減少。ATICE評分系統包括鎮靜、呼吸機同步性、面部放松、覺醒和理解能力五個組成部分,前三部分構成“耐受單元”,后兩部分構成“意識單元”。ATICE評分系統對其每個組成部分均有理想的鎮靜評分標準,便于護士對患者鎮靜程度的判定。對照組護士根據經驗按醫囑調節鎮靜鎮痛劑的劑量,并采用Ramsay 評分系統,該系統缺乏特異的描述指標,不能對各個分級進行明確的界定,并且未涉及躁動的評估,也未關注到人機同步性[5],導致鎮靜不足與鎮靜過度在不同時期均存在。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機械通氣時間、ICU 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程序性鎮靜是較為合理的鎮靜策略。
3.2 局限性 MacLaren等[6]、Brattebo等[7]先后進行了有關程序性鎮靜能否改善臨床后果的多個研究,均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但近年Yiliaz等[8]、Arias-Rivera等[9]的研究報道顯示,程序性鎮靜策略可以降低意外拔管發生率,但在機械通氣時間、ICU 住院時間和醫院住院時間以及鎮靜劑的使用劑量的研究上存在分歧。本研究結果觀察組VAP及非計劃拔管發生率雖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分析原因可能與樣本量不足有關,另一原因由于護士數量不足以及工作負荷過重,且沒有一個理想的統一鎮靜評分系統也可能導致不同研究結果。程序性鎮靜方案的實施對ICU 醫護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進行專業化的培訓、有豐富的經驗,使醫務人員對患者作出準確的、個體化的評價,合理調節鎮靜藥物劑量,維持患者于理想的鎮靜水平。
[1]Strom T,Toft P.Sedation and analgesia in mechanical ventilation[J].Semin Respir Crit Care Med,2014,35(4):441-450.
[2]Quenot JP,Ladoire S,Devoucoux F,et al.Effect of a nurseimplemented sedation protocol on the incidence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J].Crit Care Med,2007,35(9):2031-2036.
[3]Ramsay MA,Savege TM,Simpson BR,et al.Controlled sedation with Alphaxalone-alphadolone[J].Br Med J,1974,22(2):656-659.
[4]De Jonghe B,Cook D,Griffith L,et al.Adaptation to the Intensive Care Environ-Ment(ATICE):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new sedation assessment instrument[J].Crit Care Med,2003,31(9):2344-2354.
[5]De-Wit M,Gennings C,Jenvey WL,et al.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daily interruption of sedation and nursing-implemented sedation algorithm in med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J].Crit Care,2008,12(3):R70.
[6]MacLaren R,Plamondon JM,Ramsay KB,et al.A 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empiric versus protocol-based sedation and anal-gesia[J].Pharmacotherapy,2000,20(6):662-672.
[7]Brattebo G,Hofoss D,Flaatten H,et al.Effect of a scoring system and protocol for sedation on duration of patients'need for ventilator support in a 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J].BMJ,2002(324):1386-1389.
[8]Yiliaz C,Kelebek Girgin N,Ozdemir N,et al.The effect of nursing-implemented sedation on the dur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the ICU[J].Ulus Travma Acil Cerrahi Derg,2010,16(6):521-526.
[9]Arias-Rivera S,Sánchez-Sánchez Mdel M,Santos-Díaz R,et al.Effect of a nursing-implemented sedation protocol on weaning outcome[J].Crit Care Med,2008,36(7):2054-2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