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芳,楊紅憶
(北京市豐臺區南苑醫院,北京 100076)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指由相同、相近或互補性質工作場所的人們自發組成一個活動團隊,通過全體合作、集思廣益,運用科學統計工具及品管手法,解決工作現場管理、文化等方面所發生的問題[1]。合格的血液標本是獲得準確檢驗結果的先決條件,而在采集血液標本的過程中,有時血標本會出現溶血現象,影響檢驗結果,為疾病診斷帶來困難。護士是血液標本采集的執行者[2],降低住院患者血液標本溶血發生率護士是關鍵。2013年1月,本院護理部將QCC 質量改進工具應用于降低住院患者血液標本溶血發生率的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成立QCC 小組 以護理部質控員1 人、外科病區護士長1人、護士6人組成QCC小組,確定“紅心圈”為圈名,并設圈徽,護理部質控員為圈長,負責整個活動的組織及策劃工作,外科病區護士長為輔導員,承擔在活動過程中的輔導和支持角色,每名圈員輪流擔任圈會的記錄工作,使全體圈員人人參與。
1.2 選定主題 QCC小組成員召開圈員會議,應用頭腦風暴法,結合日常工作,查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每人提出2~3個問題,并列出問題點一覽表,最后依據重要性、時效性、可行性及圈能力等4個維度進行評價,最終選定以“降低住院患者血液標本溶血發生率”為本次活動的主題。
1.3 擬定活動計劃表 本次品管圈活動周期定為2013年1月至7月。1~3月:成立小組、選定主題、調查現狀、設定目標的階段;4~6月:分析原因、擬定對策以及實施對策的階段;7月:效果確認、對策標準化、資料整理[3]。
1.4 現況把握 采用回顧性調查方法,對2012年10月至12月期間外科病房住院患者采集的血液標本(932份)發生溶血(45 份)的原因進行匯總、分析,繪制出住院患者血液標本溶血原因柏拉圖,見圖1。全體圈員運用腦力激蕩法,分析其特征性要因,根據80/20原理,確定本次活動的改善重點為護士方面的因素、一次性器具因素以及患者自身因素。
1.5 目標值設定 經過QCC 小組討論,將圈能力設定為60%,明確重點改善內容,擬定改善目標,根據血液標本溶血原因柏拉圖得出改善重點比例為84.4%。未實施QCC 活動之前的血液標本溶血發生率為現況值,即發生溶血的45份血標本占采集血標本總數932份的比值,為4.83%。目標值=現況值-(現況值×改善重點比例×圈能力)=4.83%-(4.83%×84.4%×60%)=2.38%,得出目標值為2.38%。
1.6 原因分析 圈員再次運用腦力激蕩法,分別從護士方面的因素、一次性器具因素、患者自身因素、運送因素以及環境因素等進行原因分析,繪制出魚骨圖,見圖2。

圖1 實施前住院患者血液標本溶血原因柏拉圖

圖2 住院患者血液標本溶血原因分析魚骨圖
1.7 對策擬定 QCC成員針對要因,通過頭腦風暴法,按照可操作性、長期性、經濟性等指標評價,找出解決問題的對策,根據選出的對策分派給能夠勝任工作的圈員,制定詳細的實施計劃,讓圈員了解正確的做法,圈負責人實時監督,保證實施方法正確,定期召開會議,做到及時反饋整改,可以保質保量完成,以達到最佳效果。
1.8 對策實施與效果評價
1.8.1 制定采血規范 針對護士操作中存在的問題,制定實施對策:重新修訂《靜脈采血操作規程》《靜脈采血技術操作考核評分標準》《護理人員靜脈采血操作規范》《護理人員采集血標本時的注意事項》以及《血液標本采集的健康指導》,細化每一步驟,補充制定相關的采血注意事項,使內容在原來的基礎上更加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與檢驗科聯合制定采血規范,包括真空采血管的正確選用、采血順序,打印成冊,定期組織培訓;每天派1位圈成員進行監督,不定期進行抽查,防止出現偏差,QCC小組每月召開質量控制會議,分析實際遇到的問題,持續進行質量改進[4]。
1.8.2 加強對護士的培訓 QCC 小組輔導員負責對外科病區全體護士進行培訓,學習近年來國內外溶血發生原因的循證依據,認識平時操作中存在的問題;加強護士的臨床基礎知識學習,如檢驗內容、意義、方法等,整理后打印,放入文件夾內,供護士隨時翻閱;由高年資護士示范靜脈采血操作,分步驟演示,做好每一名護士的培訓,特別對新護士實行一對一帶教,規范護士的操作行為,同時加大考核力度,根據考核成績給予獎勵或處罰;組織護士互相交流各自心得,高年資護士介紹操作經驗,逐步提高穿刺技巧。做好臨床技能的具體培訓:正確評估血管是提高穿刺成功率的關鍵一步[5],正確評估患者的血管情況,選擇粗、直、彈性好、自己有把握的血管來操作,天氣寒冷抽血時,可以熱敷穿刺部位,使血管擴張充盈,提高采血的成功率;如針對靜脈采血困難的患者,結扎止血帶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不超過1 min[6],間斷結扎,負壓管內有回血可松開止血帶,有節奏地推壓抽血部位的上方,增加血流量。
1.8.3 使用合格的真空采血管 為減少血標本溶血的概率,使用合格的真空采血管,做到以下幾點:與器械科聯系,嚴把產品的質量關,采購符合國際標準的真空采血管;不選用負壓過大、吸力過猛的特質真空采血管和針頭過細的采血針,以預防溶血的發生;護士定期檢查采血器材的有效期,快過期的產品與器械科聯系及時更換,減少溶血機會。
1.8.4 做好健康宣教與特殊患者操作前的評估 采用多種健康宣教形式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如口頭講解、集體PPT 講座、發放宣傳手冊、出板報等形式[7]。針對特殊患者,如血管彈性減弱、管壁薄、活動性大的老年患者,及有高血壓病、糖尿病等患者,做好采血前的評估,選擇合適的血管;年齡較小的患兒合作程度差,應取得家屬的配合和理解,可以兩名護士配合,一名護士固定,另一名護士穿刺采血,以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減少患兒的痛苦。
1.8.5 正確及時將血標本送檢 規范標本送檢流程,定時專人負責血標本的送檢,保證及時送達;科室配備一臺專用冰箱,在血標本不能及時送檢的情況下,妥善將血標本保存于4℃的冰箱中,防止標本受凍或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改進標本送檢箱,真空采血管垂直放在試管架上,囑咐運送人員在運送過程中勿過度震蕩血標本,防止溶血發生。
2.1 有形成果 對策實施后,再次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通過統計學分析,進行對策實施后的效果確認。QCC活動前后住院患者血標本溶血發生率比較見表1。

表1 QCC活動前后住院患者血標本溶血發生率比較
2.2 無形成果 通過QCC 活動,每位圈員在活動前后分別就7 個方面進行自我評分,繪制雷達圖,見圖3。結果顯示全體圈員在QCC 手法的運用、專業知識水平和操作能力、團體合作、溝通交流、工作積極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品質意識等方面的能力均有明顯提高。

圖3 QCC活動前后圈員能力自我評價雷達圖
3.1 QCC活動的實施降低了住院患者血液標本溶血發生率 通過QCC 活動,找出血標本溶血發生的主客觀原因,并針對原因制定相應的對策,重新修訂采血的操作制度和操作流程,并對全體護士進行培訓,促使每一位采血操作者掌握規范的采血操作,對每個細節進行把關;另外從采血器械方面進行改進,堅持用符合國際標準的真空采血管;同時規范了血標本送檢流程,改進標本送檢箱,配備專用冰箱暫時儲存不能及時送出的血標本。通過對采血操作者、采血器械以及血標本送檢各個環節進行嚴格把關,住院患者血標本的溶血發生率顯著降低,由實施前的4.83%降低到實施后的1.7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達到活動設定的目標值。
3.2 QCC活動提高了圈員的綜合能力 QCC 活動過程中,全體圈員積極參加,調動了圈員的工作積極性,提升了其科室管理的主動意識,建立人人參與護理管理的良好氛圍[8]。護士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被帶動,認真學習專科理論知識,強化操作技術,通過努力,自身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更好地為患者服務。本文資料顯示,通過QCC 活動,全體圈員在QCC 手法的運用、專業知識水平和操作能力、團體合作、溝通交流、工作積極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品質意識等方面的能力均有明顯提高,提示QCC 活動可提高護士的綜合能力。
[1]劉庭芳,劉勇.中國醫院品管圈操作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12.
[2]邱赟.真空采血標本溶血原因分析及對策[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2,9(19):2527-2528.
[3]貢浩凌.應用品管圈降低住院患者給藥差錯發生率的探索[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6):15-17.
[4]蔣燕,湯儉芳,吳海峰,等.預防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集束干預管理[J].護理與康復,2013,12(10):981-982.
[5]楊艷,張莉國.品質圈活動在提高小靜脈一針穿刺成功率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2):110-111.
[6]郭小平.護理技術與實驗前質量控制關系的探討[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3(3B):47.
[7]徐嬋,應小小,徐平珍.健康教育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護理與康復,2013,12(10):989-990.
[8]劉婷婷,張藝.運用品管圈提高體檢者靜脈采血滿意度的實踐[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6):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