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衛思宇
我國智庫的當務之急,是把學術話語,轉換成政府話語權,努力做到建言獻策能用管用好用。
當今中國,智庫為政府決策提供的思想動力和精神支持日益系統化、專門化。其方式主要是調查、論證、分析、研究。其產品主要是課題報告。其任務主要是推動政府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法治決策。
當前我國智庫,應順應世界潮流,形成一場又一場時代的大合唱。大興國情調研之風,從定位上進一步明確思想庫、智囊團的職責和使命,為國家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及經濟轉型升級發展提供宏觀思路。
為此,這里對中國智庫提出三個方面的建議。
首先,要有現場感。
所謂現場感,就是身臨其境。這個境,就是黨情、國情、世情,就是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一線環境,就是知識能夠最大可能產生效用的具體情境。在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治理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過程中,現場感至關重要。目前而言,在學術研究和政府決策之間還存在著兩張皮,各說各話,學術語言和政治語言互不相通。隨著知識生產的專門化和學科分類的細化,學術領域使用著很多特定的概念術語,這些概念術語對于政府是新詞,對于老百姓也很陌生。同時,由于政府職能的調整轉變,以及現代治理的復雜性和專門化,政府也在使用著大量的新詞匯、新提法。我國智庫大發展的當務之急,可能是要創設一些恰當的語境,為學術話語和政府話語的轉換建立通暢的管道,真正做到建言獻策有現場感,學界與政府相互聽得懂。
其次,要有全局觀。
所謂全局觀,就是站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考慮問題,就是為大多數人說話。全局相對于局部,整體包含著部分。雖然不同的智庫在功能上有所不同,比如有的傾向于金融領域,有的專注于國際事務,但是,從整體上來看,我國智庫大發展一定要站在全局的立場上思考宏觀的具有戰略意義的課題。目前來看,智庫的建言獻策還是以具體政策建議為主,如醫療、教育、“三農”問題等,這些問題都是改革發展的重大議題,是利益矛盾的集中點和破解點,是人民群眾十分關心的切身問題。不過,現代社會的特點是各個領域的關聯度很高,形成了復雜的網狀連接,一個問題的解決如果不能從社會結構的整體去把握,很難有準確的理解。這就要求,智庫要將“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一發”與“全身”都講透、講清,把一發“而動”全身的火候、尺度、分寸拿準、談到位。
最后,要有前瞻性。
所謂前瞻,就是預判,對未來發展走向的研判預知。科學的魅力在于發現規律,知識的優勢在于能夠闡發常道。若要前瞻,就必須先回頭看,必須立足于現實,因為政府決策有其慣性,不可能朝令夕改,也很少有一百八十度的大調整,所以,前瞻性就不僅要見事,更要見人。所謂見事,就是要對政策的連續性和變化性有全面、深刻、客觀的領會。所謂見人,就是要對政策制定者與執行者要有足夠的理解和把握,即作為決策和執行的主體,他們是在何種情境下作出決定的,在新的情境下會有何種變化。只有全面理解了關于政策的事與人,才能把握歷史與現實的必然性。只有充分理解了現實的可能與限度,才能做到科學的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