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志剛
根據《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全面實施“強師工程”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要求,2013年9月,廣東省教育廳部署開展了以“立德樹人·立教圓夢”為主題的師德建設教育月活動,并圍繞這一主題由廣東教育雜志社承辦了第三屆師德征文活動。截止2013年10月底,各地學校、縣(市、區)、市教育行政部門通過逐級篩選,從16000多篇來稿中報送了1819篇優秀征文。專家對征文進行初評、復評和終評之后,分6個組別各評選出一等獎10篇、二等獎20篇、三等獎30篇。廣大教師圍繞“立德樹人·立教圓夢”這一主題,從立德當表率,樹人為根本,立教作貢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等方面進行深入思考和研討,論述加強教師隊伍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意義,展現了我省教師愛崗敬業、教書育人、嚴謹治學、為人師表、與時俱進的精神風貌。從本期開始,我刊將選登獲獎的部分優秀作品,以饗讀者。
十年前,我的一位大學老師在我的課本上留下箴言“青年之所以美好,就在于青年具有夢想”。如今,埋藏于心的那個夢想不僅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幻化消散,反而隨著生命的成長而愈加清晰明朗,自己追逐夢想的腳步也愈加堅定和執著——那就是為教育事業去奉獻自我的夢想。
八年教師生涯,說短不短,說長不長。在這幾年里我的工作崗位和工作單位都有變換,但不論時空如何流轉,我依舊在教育事業這方沃土中耕耘著,簡單、快樂、平凡而單純。在默默辛勞中播撒希望的種子,在春華秋實中品味收獲的甘甜。我在高校系(部)一線做了1年多的政治輔導員,在學生工作處做了6年多的學工專干,如今又在教師進修學校擔任副校長。古人云:三十而立,當我站在這個人生這一重要節點時,回首往昔,內心多了一份從容和淡定,不變的是對教育事業的執著和熱愛。
尋夢——揚起希望的風帆
2001年9月,沐浴著新世紀的曙光,耳畔回蕩著西部大開發的號角,我懷揣散發著陣陣油墨清香的錄取通知書,從巍巍太行山下來到祖國最年輕的直轄市重慶,在這遙遠的山城開始了即將改變我命運的四年大學時光。作為教育部直屬六所重點師范大學之一的西南師范大學,深厚的人文底蘊和濃厚的學習氛圍使我仿佛像一塊掉入遼闊大海中的海綿,盡情吮吸著學習帶給我的快感。這所花園學府中的一草一木、一點一滴都無時不刻浸潤著我的靈魂,滋養著我的性情。學識淵博的老師,浩如煙海的圖書館、五彩斑斕的社團、精彩紛呈的學術講座……一切的一切,至今回憶起來都依舊那樣令人神往。不知不覺中,“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這八個字如春風化雨般內化于自己的心靈,成為我以后工作生活和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說也巧合,在我們剛剛畢業離校之后,母校與距其僅有一墻之隔的西南農大合并組建為西南大學,我們這一屆畢業生就成了西南師大歷史上最后一屆畢業證書上還印有“師范”兩字的“關門弟子”。
樹人——撥響生命的琴弦
大學畢業后,懷揣著幾分新奇、幾分忐忑和其他幾位校友登上了開往廣東的列車,終點就是我們人生的第一個工作單位揭陽職業技術學院。在歷經一天一夜的漫長行程之后,當揭陽這座粵東古邑漸漸映入我們眼簾時,有人沉默了,有人懊悔了,也有人動搖了……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似乎讓我們這群初出茅廬躊躇滿志的熱血青年來不及做出反應,失望、茫然與低落寫在每一張年輕的臉上。“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當看到當初一同參加工作的校友陸陸續續離開揭陽時,我也曾彷徨過,夜深人靜時也時常叩問自己人生的價值和真諦到底是什么?在沉思之后,當我看到學生們一張張淳樸而充滿期盼的眼神、看到周圍人對自己的關心友善……我找到了答案。
若干年后,我在揭陽娶妻生子,建立了家庭。同為教師的妻子,知書達理、蕙質蘭心。以潮汕女性特有的賢淑溫順持家品質讓我感受到愛的溫存和家的溫馨。我們在生活中彼此關心,在事業上彼此支持,在粵東小城的一角構造起一個屬于我們自己的心靈港灣。家庭的和睦為我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動力和支撐,當看到自己培養的學生一批批順利畢業走向社會去建功立業時,身為教師的那種成就感和幸福感無法言說。
做學生輔導員時面對的工作事無巨細,除了常規的思想政治教育,推優入黨、獎學助學、心理疏導、學生活動等等,凡是與學生有關的,都需要自己出面協調和處理。而更具挑戰性的,就是除了白天要處理常規工作外,有時還要利用業余時間承擔教學任務。有一次學校編排課表,一門課程的授課老師一直落實不了,幾十名學生面臨有課無師的尷尬。有關領導無意中了解到我的專業背景后,希望能由我來擔任這門課程的教學工作。雖然日常繁瑣忙碌的工作已使自己身疲力竭,但想到學生們對知識的渴望,我還是頂住壓力,克服困難,白天勤勉工作,晚上加班加點,最終圓滿完成教學任務。認真細致、嚴謹負責的教學態度受到學生們的一致好評和愛戴。每當漫步校園,遇到那些相熟的或不相熟的同學們問好時,內心倍感欣慰和自豪。
我深知,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育工作者,僅僅做到愛崗敬業、為人師表還不夠,還要與時俱進、善于學習、勤于鉆研。因此,在做好本職工作之余,我經常與時間賽跑,不斷加強道德修養和理論學習,及時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教育動態,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創新工作模式。幾年來在《職業技術教育》《廣東教育》《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和《創新與創業教育》等刊物公開發表教育教學類論文十余篇,作為核心成員參與省級課題4項,撰寫論文和作品多次在省比賽中獲獎。2013年還獲得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高級職業指導師職業資格。這既是對我努力付出的肯定,也是對我的鞭策,使我在前行的道路上更加從容自信、更加堅毅執著。
立德——堅守生命的底色
在一些人眼中,職業院校就是差孩子集中營,他們不愛學習,經常惹是生非,難以管教。但在我的心目中,每一個學生都是都是充滿夢想和希望的個體,他們夢想的火把需要教師去發現,需要教師去點燃。正如南宋教育家朱熹所說“圣人教人,各因其材,大以大成,小以小成,無棄人也。”幾年來我堅持用這樣的信念來看待我的每一個學生,通過言傳身教去悉心呵護每一個學生的成長成才。
我工作過的揭陽職業技術學院地處粵東經濟欠發達地區,貧困學生比較多。對他們的教育更需要多一份愛心、多一份理解。現在已是當地一所中學教學骨干的小俊同學就是其中一位,今天你很難和八年前她剛入學時那怯生生的表情聯系起來。小俊同學家境貧寒,父親下崗又生病臥床,還有妹妹和弟弟在讀書,全家僅靠母親做些小手工維持生計。我得知情況后,一方面立即推薦小俊同學參加勤工儉學緩解經濟壓力,一方面鼓勵小俊同學自立自強、戰勝挫折、塑造信心。經過3年的努力,小俊變得堅強起來,成熟起來,不僅多次獲得獎學金,而且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功夫不負有心人”,畢業那年小俊參加當地教育局組織的上崗考,她在與眾多高校畢業生其中包括很多本科生同臺競技時發揮出色,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在我帶領的班級中,像小俊這樣自強不息、戰勝自我的例子還有很多。我始終堅信,培養好一名學生,就會成就一個夢想,改變一個家庭,為社會傳遞一份正的能量。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對待學生不光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教師還要在日常的點滴中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則、做好表率。一次,我去學校上《就業指導》課,誰知途中突降暴雨,肆虐的雨水如咆哮的獅子般撞擊著路面。我撐著雨傘在雨中艱難前行。短短數百米遠的路程第一次讓人感到竟是如此漫長,也切實體驗到到什么叫舉步維艱。看著旁邊一輛輛疾馳而過的車輛和停在屋檐下避雨的行人,教師職業敏感性告訴自己,不能停歇,一定要準時趕到課堂,就這樣迎著風雨硬是提前十分鐘趕到了教學樓,但此時的我已經渾身濕透,教室里的學生看到我“狼狽”的樣子,都忍不住笑了,但隨后大家卻不約而同地對我報以熱烈的掌聲。
追夢——人生之路不斷登攀
2013年上半年,揭陽市面向全省公開選拔處科級年輕領導干部,抱著對教育事業的不懈追求,我懷揣著夢想再次走入人生的考場,扎實的專業素養、堅定的理想信念加上認真的準備,最終以優異的成績在眾多報考者中脫穎而出,成功競聘成為揭陽教師進修學校副校長。如今,手上沒有了從前繁雜瑣碎的具體事務,身邊少了那一群群可愛率真的學生,一時竟有些戀戀不舍。
“郝老師”,一聲輕語將我從回憶中拉回現實,“老師,您到這邊工作了嗎?”“是啊,你不是055班的旭桂嗎?”時隔多年,在新的工作單位和自己過去的學生重逢,不禁感慨萬千。只不過,那時的我們,一個是年少的學生,一個是年輕的老師;如今,一個是年輕的老師,一個是新任的校長。人生就是這樣神奇,生活不斷地給你制造一些憂愁,也會不斷地給予你一些驚喜。也許,這就是自己和教師職業的不解之緣吧!
“吾生宇宙,長不過宙里一瞬間,巨不過宇中一微塵”。人類的歷史何其久遠綿長,個人的生命又是何其短暫,年輕的生命經不起揮霍,寶貴的光陰容不得蹉跎,不是每個人都能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印跡。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有將自己的生命融入到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中,甘為人梯、默默奉獻、奮發有為,才能使生命勃發出奮進的光彩,奏響時代的強音。
此生,能與教師職業結緣,是幸!能投身教育事業,是福!
(作者單位:揭陽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 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