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翠
摘 要:近年來,隨著醫學護理模式的改變,社會對護理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發展高學歷的護理教育已然成了趨勢,但當前我國的國情決定了中職護理依然有著重要的地位,本文針對當前中職醫學生的具體情況,就提高中職護理教育的水平提出了幾點意見。
關鍵詞:中職;護理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4-0115-02
一、當前中職護理學生的特點
1.基礎知識薄弱
現在進入中職的學生基本都是初中階段成績不理想、考不上高中而“被迫”進入中職護理院校的。這些學生基礎知識教為薄弱,沒有掌握好的學習方法,這就使得他們在接受中專醫學教育時面臨很多困難,難以順利掌握醫學知識。
2.學習熱情不高
因為很多中職護理學生在初中時學習成績不理想,中考時失利,這一連串的打擊,讓他們失去了對學習的熱情,進而將更多的心思花到了其他的地方,嚴重的甚至會產生厭學情緒。這些中職護理學生覺得學習沒有樂趣可言,特別是很多醫學知識本身就顯得相對乏味,更難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一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產生很多負面的心理問題,例如焦慮、緊張、害怕等。雖然不少學生也急于提升自己的學習成績,但是因為基礎薄弱與方法不當等原因的影響,導致他們在學習、整理的過程中經常出現失誤,特別是醫學知識相對較難,這就使得他們的主觀愿望與客觀實際形成矛盾沖突,部分學生會處于憂慮、煩躁不安的情況之中,最后只有通過其他的方式來緩解這種情緒,例如拍拖、沉迷于上網等。
3.思想獨立卻反叛
中職學生一般處于十六七歲,思想獨立卻反叛,過度以自我中心,受“快餐文化”、網絡媒體等的影響成長起來的“90后”學生不再盲目地接受某種思想和理念,對知識以及某些事物的認知具有一定的自我選擇性,從而導致部分學生缺乏理想及信仰,缺乏接受傳統文化知識的能力。因其獨立的思想,許多“90后”的學生有自己的觀點,敢于反抗,對父輩、學校一些不甚合理的說法和規定敢于質疑,語言的創新性更強,但是他們的反叛意識也會出現偏差,一旦學校和集體出現意外事件,比如偶然的停水、停電,有些學生會通過起哄、制造混亂來宣泄心中的情緒和不滿。“90后”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的管教趨向于對孩子的過分呵護,或是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無法照顧,導致學生自我意識增強,存在個人主義和合作意識淡漠等不足。在中職院校,很多學生都來自單親家庭、離異家庭,這些學生對家庭的概念比較淡漠,往往認為社會、家庭對自己是不公平,內心世界從童年開始變“老”。
二、當前中職護理院校及教師的特點
1.對中職學校的重視及投入不夠
當地教育部門雖然對職業教育,尤其是中職衛生學校比較重視,但是仍然存在資金投入不足、人員配備不合理以及基本教學設施跟不上現代醫學教學需要發展等問題。
2.中職護理教師大量短缺
近年來,學校擴招導致了中職護理教師的大量短缺,部分學校教師滿負荷工作,教學質量隨之下滑,加上很多教師除了要上好專業課程之外,還要做班主任,很多時間和精力都放到了學校管理和學生的心理成長上來,嚴重分散了教師專業教學的精力和時間,部分學校甚至幾乎沒有固定師資,每年都更換教師,甚至一學期更換數次。加之基礎設施的落后、學生普遍存在主動性和自制力差等問題,學生不僅無法看清實驗操作步驟,而且不能動手操作,實驗教學質量當然也就得不到保證。
3.教師素質偏低、知識老化
目前,中職護理教師中很大一部分人第一學歷為中專學歷,在授課中很難突破傳統模式,以單純傳授知識和技術為主,不能將“突出護理,注重整體”的指導思想融入課堂,他們掌握的知識面窄而淺,灌輸新知識、新理論、新方法較困難。再加上由于種種原因,很多教師長期脫離臨床實踐,只懂得紙上談兵,不能將醫院開展的整體護理工作融入教學中,護理教學與醫院實際運用的護理模式脫節,不注重護生積極性、主動性和潛在能力的發揮,使護理實踐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4.教學技能不足
護理教師有一部分是來自臨床工作第一線的護士,他們之前的主要工作是做好臨床護理,涉及教育方面的內容很少,有些教師受教育的層次偏低,知識結構有限,使教學能力受到一定限制,加之本身就沒有受到師范類的傳統教育,對中職護理學生的心理、知識層面認識不足,一些教師上完課之后沒有應有的滿足感,而學生也不知所云,長此以往,教師和學生都產生了倦怠的心理。
三、如何提高中職護理教育水平
1.明確學習目標
哲學理論告訴我們,主觀能動性在事物的發展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作為學習護理專業的學生,應當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運用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指導自己認識社會,學會主動學習,學會如何學習,學會如何面對以后職業生涯中可能面對的問題,加強情商的鍛煉,如此才可能成為一個合格的護理學生,進而才可成才。
2.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面對中職護理學生基礎較差的情況,要提高教學效果就需要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中職學生基礎較差,醫學知識也比較枯燥乏味,如果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那么就很難讓他們真正接受這些醫學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適當地對教學計劃進行調整,優化課程結構與知識結構,由淺入深、通俗易懂,才能夠讓學生產生足夠的興趣,有了興趣才能夠更進一步拓寬知識面。同時,學校要積極開展豐富的第二課堂活動,如各專業課程的知識競賽、專業講座、義務服務、興趣小組等,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職業意識和學習興趣。
3.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三者相輔相成
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尤其現在大多中專生是“90后”、獨生子女、單親家庭,家庭教育的意義和作用更加重大,是整個教育事業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地位、作用各不相同,只有三者密切配合,協調一致,形成一股合力,才能把中專生培養成社會需要的高素質的技術人才。
4.注重溝通,關注學生的內心情感
很多學生的不良習慣,如早戀、泡吧等,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父母和教師的不理解,所以學生開始不斷結交能理解自己的人。此時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就會出現一步錯步步錯的現象。因此,教師要學會和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關注學生內心的情感發展,成為學生的朋友和迷茫時的一盞明燈,指引學生不斷前進。這就要求教師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能很好地掌握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相關知識,了解學生的特點,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變化而適時地作出適當的引導。
5.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向學生傳授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是身為教師的職責,因此,教師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并能采用恰當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以便學生能夠更好地接受、吸收與利用。同時還要采用恰當的方法調動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進而發掘培養學生勇于質疑的精神。
6.學校相關措施的實施
學校應從多方面考慮,加強自身硬件及軟件設施建設,努力提高學校自身的教學水平,注重師資培養,提高教師知識層次,可通過讓教師進修、參加學習班和學術會加快新知識的學習,如整體護理、心理學、倫理學、衛生保健、健康教育、人際溝通等,掌握臨床教學中現代護理學的內容。同時,學校應選擇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熱心教學、責任心強、愛護學生、關心病人、具有較高語言修養的教師為班主任,為培養出優秀的初級護理人才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邊紅艷,孫維旭,郝琴,史娟.臨床護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的研究進展[J].全科護理,2010(02).
[2]黃海萱.從醫院實習生現狀談中專護理學生如何成人、成才、成功[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13(2).
[3]鄭小霞,孫紅.影響護理臨床教學質量若干因素探討[J].護理學雜志,2002(8).
[4]鄧衛紅,宮葉琴,朱海晶.影響臨床護理教學質量的原因及對策[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04(1).
責任編輯 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