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東,方挺松,彭加友,林永強,韋慶
(佛山市中醫院放射科1、CT室2,廣東佛山528000)
·論著·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術在下肢動脈損傷中的應用
王吉東1,方挺松2,彭加友1,林永強1,韋慶2
(佛山市中醫院放射科1、CT室2,廣東佛山528000)
目的探討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技術在下肢動脈損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擇2012年2月至2013年4月于我院行CTA檢查的32例下肢動脈損傷患者,利用LEONARDO工作站進行數據分析,處理方式包括曲面多平面重建、容積重建和最大密度投影,并與原始圖像相結合,進行全面分析。結果32例患者病變血管的程度、范圍以及形態良好,血管輪廓在CTA重建圖像中十分清晰。出現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患者占4例,出現假性動脈瘤的患者占2例,出現腘動脈瘤的患者占5例,出現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性病變的患者占21例。結論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術在下肢動脈損傷診斷中具有很大的應用價值。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下肢動脈損傷;曲面多平面重建;容積重建;應用價值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老齡化人口趨勢的不斷加強以及人們運動量的普遍減少,下肢動脈損傷和病變呈現出逐年攀升的跡象,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準確有效的診斷以及針對性的治療十分必要。隨著影像技術的不斷發展更新,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被廣泛應用到下肢動脈損傷的檢查中,其分辨力高、圖像質量好、創傷小、能夠準確評價下肢動脈損傷嚴重程度等,是臨床上診斷與治療下肢動脈損傷的重要輔助手段[1]。本文選擇近年來于我院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檢查的32例下肢動脈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CTA技術在下肢動脈損傷中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選擇32例2012年2月至2013年4月于我院進行下肢動脈損傷的患者,其中女性17例,男性15例,年齡46~75歲,平均(57.7±4.6)歲。全部患者均做64排螺旋CT雙下肢CT血管造影成像,臨床癥狀包括皮膚壞死、下肢疼痛、跛行等。進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兩周之內,對患者采取置入支架、DSA下行球囊擴張或手術等治療方式。
1.2 方法掃描患者腎動脈水平直至足底,所用掃描儀器為PHILIPS Brilliance 64排128層螺旋CT,取患者仰臥位。具體掃描參數如下:管電流250~300 mA,管電壓120~140 kV,螺距1.375:圖像重建層厚1.25 mm,層厚5 mm,床速27.5 mm/圈,重建間隔0.625 mm.以非離子型對比劑作為增強對比劑,采用高壓注射器注射150 ml濃度為300 mg/ml碘普胺,經肘前靜脈注射,注射速率為3.5 ml/s,28 h后進行容積數據采集[2]。經主機將原始數據自動傳至LEONARDO工作站進行曲面多平面重建、容積重建以及最大密度投影[3]。
2.1 診斷結果32例患者病變血管的程度、范圍以及形態良好,血管輪廓在CTA重建圖像中十分清晰。出現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患者占4例,臨床癥狀為下肢動脈血管閉塞或狹窄,嚴重程度各不相同,近段顯影血管管腔漸進性狹窄。出現腘動脈瘤的患者5例,有4例患者單側有瘤,1例患者雙側有瘤,增強后腘動脈與腘窩處腫塊樣病灶同步強化;有2例患者有假性動脈瘤,出現在股淺動脈中段位置的患者1例,臨床癥狀為髂靜脈、近段淺動脈和股總靜脈增粗,動脈瘤遠端動脈血管變細,股淺動脈中段異常擴大;出現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性病變的患者21例。
2.2 狹窄程度與治療臨床癥狀為管腔呈閉塞或者狹窄,病變血管呈動脈壁鈣化斑塊,嚴重程度各不相同。2例患者輕度動脈狹窄(狹窄程度≤50%),5例患者中度動脈狹窄(狹窄程度50%~75%),14例患者重度動脈狹窄(狹窄程度>75%),呈現跳躍性或者節段性(見圖1~4)。手術切除患者的假性動脈瘤;對重度動脈狹窄患者進行球囊擴張;若沒有取得理想的血流改變效果,置入行支架,血流速度得到顯著改善[4];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DSA)下介入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患者,血管狹窄程度經CTA檢測與DSA顯示結果一致。

圖1 管腔不規則輕度狹窄,左側股動脈上段重度狹窄,右側腘動脈、左側股深動脈、雙側脛前、脛后腓動脈多發鈣化斑塊

圖2 右側股動脈自旋股外側動脈分叉處至腘動脈出現水平閉塞

圖3 對左側腘動脈和股動脈進行金屬支架植入手術后,左側脛后動脈狹窄,腘動脈和左側髂外動脈閉塞

圖4 可見右側腘動脈閉塞,周圍側支循環血管明顯
作為動脈系統的多發性和常見性疾病,近年來,下肢動脈損傷和病變呈現出逐年攀升的跡象,與青壯年相比,超過60歲以上的老年人罹患該病的概率更大,而且近來老年人的發病率不斷上升[5]。
當前包括CTA、DSA、MR血管成像(MRA)以及彩色多普勒超聲等影像學診斷方法被廣泛應用到下肢血管性疾病的診斷中[6]。DSA具有直接進行介入治療和顯示細小動脈血管的優點,是進行血管病診斷的金標準,但是該診斷方法只能顯示管腔投影,無法有效評價管腔結構,而且花費高昂,有創,而且會加大患者出現并發癥的概率,容易加重患者的經濟負擔和痛苦[7]。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具有價格低廉、無創和安全的優點,但是檢查結果的敏感性和可靠性容易受到聲束方向、探頭壓力和操作人員熟練程度的影響。此外,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無法使血管全貌獲得充分顯示,高度閉塞或者狹窄閉塞的遠端節段病變以及腓動脈也無法得到全面有效的顯示。MRA能夠有效提高下肢動脈性病變診斷的敏感性,而且具有無創的優點,但是該診斷方法對鈣化不敏感,易錯誤估計下肢動脈血管的狹窄程度,診斷耗費時間較多,其診斷價值的提高需要建立在結合其他影像學手段的基礎上才能夠實現[8]。CTA檢查費用雖然高昂,但是該檢查能夠對患者的受檢血管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直觀評判和觀察,主要圖像處理技術有VR、多平面重組(MPR)、MIP能夠對下肢動脈側肢循環的形成情況和動脈狹窄的程度及部位做出十分精確的評價,血管輪廓在CTA重建圖像中十分清晰,且具有無創的優點,患者進行完檢查后可即刻出院,既節省了患者的費用和時間,也可以避免醫療資源的浪費,因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術在眾多進行下肢動脈診斷的方法中優勢最為明顯,在下肢動脈損傷診斷中具有非常顯著的應用價值。
患者出現下肢動脈狹窄或者閉塞性病變會導致大中型動脈受到不良影響,主要為脈管炎和動脈硬化閉塞癥,臨床癥狀為下肢動脈管徑易發生變窄及變細,通常發生于血管分叉部位。在發現下肢動脈閉塞或者狹窄等病變方面,下肢多旋CT造影具有很大的優勢,具體表現為其具有高度的特異性和敏感性。MIP不但能夠發現通過側肢循環顯影的遠端動脈供血還能夠顯示數量眾多的小血管分支[9]。管腔的不規則狹窄以及血管壁散在的斑片狀鈣化可以在VR和MIP上得到十分清晰的展現。進行脈管炎與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的診斷時,相較于DSA,MSCTA能夠獲得更加理想的診斷效果。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進行肢體動脈損傷診斷時敏感性很強,特別表現在假性動脈瘤以及動脈狹窄、閉塞、動靜脈瘺的診斷方面。對下肢動脈損傷患者進行CT強化掃描可以確定病變范圍、具體部位及受損的周圍組織。本研究顯示32例患者病變血管的程度、范圍以及形態良好,血管輪廓在CTA重建圖像中十分清晰,同時進行了準確的診斷,主要原因在于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具有顯著的大動脈診斷優勢、VR、CMPR、MPR圖像與下肢螺旋CT(MSCT)橫軸位圖像能夠顯示動脈管腔不同程度的狹窄、閉塞,準確測量狹窄程度和波及范圍,同時還可以顯示管壁增厚[10]。
CTA檢查費用雖然高昂,但是該檢查能夠對患者的受檢血管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直觀評判和觀察,主要圖像處理技術有VR、多平面重組(MPR)、 MIP能夠對下肢動脈側肢循環的形成情況和動脈狹窄的程度及部位作出十分精確的評價,血管輪廓在CTA重建圖像中十分清晰,且具有無創的優點,患者進行完檢查后可即刻出院,既節省了患者的費用和時間,也可以避免醫療資源的浪費,因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術在眾多進行下肢動脈診斷的方法中優勢最為明顯,在下肢動脈損傷診斷中具有非常顯著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分辨率高、掃描速度快、安全方便、無創,在下肢動脈損傷診斷中具有很大的應用價值。
[1]吳戈,張藜莉,霍健偉.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術在下肢動脈病變人工血管旁路移植術后隨訪的價值[J].實用放射學雜志, 2010,16(20):144-145.
[2]李杰,張杰.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術在四肢血管損傷中的診斷研究[J].長治醫學院學報,2012,5(23):118-119.
[3]何青,賀文.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術在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當代醫藥,2009,17(30):174-175.
[4]劉志鵬,沈劍輝.64排螺旋CT腦動脈成像CT血管造影技術的臨床應探討用[J].當代醫學,2011,35(18):132-133.
[5]趙建喜,李會超.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頸腦血管成像掃描技術優化及臨床研究[J].中外醫療,2010,5(23):164-165.
[6]賈勝利,賈麗娜.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診斷椎動脈起始端狹窄的價值[J].中國保健營養,2013,8(30):114-115.
[7]張平,段少銀.下肢動脈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術及臨床應用[J].福建醫藥雜志,2009,6(20):132-133.
[8]徐彥東,張鳳祥.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術對下肢動脈疾病的診斷價值[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2,6(23):138-139.
[9]Korogi Y.Effect of luminal morphology on stenosis measurement by using CT angiography and conventional DSA[J].Radiology, 2012,3(30):117-118.
[10]Hankey Gj,Warlow CP.Cerehral angiographic risk in mild cereb rovascilar disease[J].Stroke,2013,1(30):151-152.
Application of 64-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 in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injury.
WANG Ji-dong1,FANG Ting-song2,PENG Jia-you1,LIN Yong-qiang1,Wei Qing2.TCM Hospital of Foshan,Foshan 528000,Guangdong, 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 64-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CTA)technique in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injury.MethodsFrom February 2012 to April 2013 CTA examination were performed in 32 cases with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injury,LEONARDO workstation was used for data analysis,and processing methods included curved MPR,volume rendering and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and then combined with the original image,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ResultsVascular lesion extent,scope and form were good in 32 patients,and a good outline blood vessels in CTA reconstructed image is very clear.There were 4 cases with 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2 cases with pseudoaneurysm,5 cases with popliteal aneurysm,21 cases with lower extremity atherosclerotic lesions.Conclusion64-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 has great application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f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injury.
64-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injury;Curved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Volume reconstruction;Application value
R445
A
1003—6350(2014)01—0044—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4.01.0016
2013-07-24)
2012年佛山市科技局醫學類科技攻關項目(編號:201208040)
王吉東。E-mail:177067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