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思宇 孫曉洲

中國三農問題的癥結究竟在哪里?
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深層次矛盾仍然突出
耕地質量下降,農業生態環境惡化度明顯
農村空殼化種田老齡化土地撂荒越發嚴重
國家的糧食安全以及農業危機越來越凸顯
農村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被邊緣化
編者按:
改革開放,為中國的農民、農村和農業發展帶來了巨大活力。但是,伴隨而來的“成長煩惱”,諸如農村空心化、種田老齡化、農業生態惡化、教育醫療衛生邊緣化、社會保障弱化等一系列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難題也如影相隨!深刻認識已經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將決定三農前進的腳步乃至中國的未來發展。對此。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把改革的突破口再一次放在了農村,要“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這是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之義;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的重要抉擇。在中央提出“大膽探索、試點先行、找出規律、凝聚共識”的改革精神指引下,全國各地省、市、縣,乃至鄉鎮村應該選擇什么樣的發展路徑?找出什么樣的有效辦法?采取什么樣的得力措施?達到中國富農業必須富,中國美農村必須美的“中國夢”愿景,不僅需要各級政府部門的勠力而為,更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
在對中國的三農發展多年關注過程中,我們發現:早在2006年,中國基本建設優化研究會就積極致力于深入三農問題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深入河南、吉林、黑龍江、安徽等十余個省份部分市、縣、鄉、鎮、村進行調研,并與國內外相關商會、協會、基金會等社會組織機構;與三農發展研究領域科研院校;與涉農企業;與平安等幾大商業銀行等各個層面進行了對接和探討,通過反復調研和實踐,并集納各方權威觀點,創新性提出了以“三三制”為主的企業下鄉工程,建設“三農優化示范區”的發展新思路。
“三農優化示范區”的思路與模式好不好,需要今后各地在實踐中檢驗和完善才能夠得出結論。就此相關問題,本刊對中國基本建設優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文軍進行了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