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福洪
中國經濟發展的隱患與整體趨勢不是發展減速問題,而是潛在的10大陷阱問題,到底是些什么陷阱?如何破解?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面臨的難題與課題,也是財稅改革的思路與路徑依賴。
一,轉型陷阱
轉型陷阱,即經濟發展方式轉型陷阱,也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陷阱。在10大陷阱中,轉型陷阱是核心、是主體的,如何避開轉型陷阱,是最關鍵的核心內容,其他陷阱是依賴主體陷阱問題的解決而程度下降,即使是“未富先老”這樣的中國特有的陷阱,只要轉型成功,“未富先老”陷阱,也是有辦法解決的。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社會發展研究課題組甚至認為:“轉型陷阱”與“中等收入陷阱”是一個層次的重大問題。
按中國經濟發展現狀靜態考察,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應該包括下列10個方面。一是經濟增長方式由不可持續向可持續轉變;二是由粗放、加工向集約、自主制造轉變;三是由出口拉動向出口、消費、投資、創造發展轉變;四是由結構失衡向結構均衡轉變;五是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變;六是由投資拉動向技術進步轉變;七是由技術引進向自主創新轉變;八是由第二產業帶動向三大產業發展轉變;九是由忽略環境向環境友好轉變;十是由少數人、沿海先富向共同、全國全民富裕轉變。
二,拉美陷阱
拉美陷阱,或稱差距陷阱。拉美陷阱的典型表現是城市化畸形發展。由于缺乏規劃,當農村人口短時間內快速流入城市,城市沒有足夠的能力為迅速增加的外來人口解決住房和基本服務問題(如醫療衛生、文化教育、電力供應、給排水等),造成城市化過程的混亂。
解決拉美陷阱問題,必須調動農民和地方政府解決本地區城鄉差距的積極性。一是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必須漲價。二是完成地方稅制體系建設,擺脫土地財政依賴。三是公共服務在各級政府中明晰責任和財力來源。四是改善教育、衛生、社保統籌與管理標準規范。五是建立全國統一市場,讓競爭與壟斷成為常態。六是取消新中國成立以來建立的地區、民族與人口特權。七是堅持市場效率原則與政府公平原則協調發展。
三,福利陷阱
福利陷阱是指二戰后的福利國家通過創辦資助社會公共事業,實行包括養老、醫療、生育、工傷等高福利政策,以調節緩和矛盾,保證經濟生活平等和社會秩序正常運行的制度。瑞典作為社會福利的櫥窗號稱完成了“從搖籃到墳墓”的保障,高福利的弊病不可忽視。
中國的貧富差距問題現在成了一個焦點話題,如何縮減貧富差距,如果政府通過福利政策來縮減貧富差距,目前實行的福利政策和制度本身有問題,先要改革福利制度,用正確的福利制度來矯正收入分配不公現象。
四,城市化陷阱
城市化,就是經濟中心從農村向城市轉移,勞動力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的過程,也是人類生活方式的轉變過程,是由鄉村生活方式轉為城市生活方式的過程。在城市化過程中,由農村進入城市的人口,大多以青壯年勞動力為主體,一般受教育年限短,勞動技能單一,就業渠道狹窄,大多是城市弱勢群體,甚至成為新難民,一有偶發事件就會引發城市暴亂。這種暴亂與交通擁堵、自然資源緊缺、公共服務與公共產品不足等,帶來城市原有居民生活質量下降的趨勢,稱為城市化陷阱。
目前,有一種謬論:城市高房價是阻止人口流入的有效手段,不僅如此,還要提高水價、房租、公共交通費等,要讓低收入者在大城市生存不下去。現在已經有了房子限購、轎車限購,核心城區限進,只有限的辦法,沒有疏解的思路,把政府放在民眾的對立面,這是很危險的。另一方面,城市大量征地,人為制造樓市,導致支撐國家經濟的不是工業,而是房地產經濟,“土地財政”是城市政府的真實寫照。
新的城市化政策框架:一是設立國家級城市區和縣轄市兩類新的行政領導機構。二是采用新的商品房供給制。三是包括北京在內的所有城市必須取消戶籍限制,以實際居住人口設計公共服務規模。四是特大城市既要擴大范圍,又要設置基本門檻。五是重新設計人事檔案機制。六是地方稅務局管居民信息。
五,資產泡沫陷阱
資產泡沫陷阱是指超發貨幣導致經濟失衡的經濟現象帶來的災難式經濟停滯。
花旗集團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黃益平認為:中國錯誤總結了日本教訓。日本陷入長期蕭條的原因是日本政府為了抵消日元升值的影響,濫發貨幣,導致資產泡沫。泡沫破滅以后,就陷入了長期蕭條。然而,中國主流學界,多數人認為日本陷入長期蕭條是因為日元升值,因此,反對人民幣升值就成了國內的主流聲音。但是,只要人民幣不升值,就必然會多發貨幣,從而引起資產泡沫,而這恰恰跌入了日本陷阱。日本陷阱的真相不是日元升值,而是資產泡沫。
如果中國政府再刺激,泡沫非破不可,就掉進了資產泡沫陷阱。2014年5月1日李克強總理在《求是》雜志撰文稱:“若采取短期刺激,今后幾年會更難過”的道理就在這里。
快速增長的貨幣不是由央行印鈔的結果,而是通過商業銀行信貸增長與貨幣創造機制流出的。如果這些創造出來的貨幣流向實體經濟,當貨幣流量遠遠超過實體的經濟需求,它就會以產品過剩和產能過剩的方式表現出來。實體經濟供求關系就會隨之調整,貨幣的供應自然會收縮。解決的途徑有二,一是加大人民幣國際化,讓過量人民幣參與國際流通,減小國內壓力,二是加大對外投資力度。
六、老齡化陷阱
老齡化陷阱是指新增勞動力供給不足,養老金缺口大等問題導致經濟增長乏力的經濟現象。按照聯合國的傳統標準是一個地區60歲以上老人達到總人口的10%,新標準是65歲老人占總人口的7%,即該地區視為進入老齡化社會。中國是在1999年進入老齡化社會的。
發達國家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達到7%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一般在1萬美元以上,而我國進入老齡化國家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為800美元,發達國家的人口先富后老,我國則是未富先老,是世界僅有的特例。與此同時,2012年我國的勞動力資源總量首次出現了絕對下降,比2011年勞動力的供給減少了345萬,這一重要信號預示著勞動力無限供給的時代已經結束,它將給我國經濟社會帶來怎樣的效應,很難預知。人口紅利消失,人才紅利是我們追求的目標。endprint
七,金融陷阱
金融陷阱包括美元霸權掠奪行為和流動陷阱兩種。美元霸權這個有史以來最復雜的金融體制,實際上是美國借助各國央行統治全球經濟、獲取全球資源財富的主要手段。流動性陷阱是凱恩斯提出的一種假說,指當一定時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時,人們就會產生利率上升而債券價格下降的預期,貨幣需求彈性就會變得無限大,即無論增加多少貨幣,都會被人們儲存起來。發生流動性陷阱時,再寬松的貨幣政策也無法改變市場利率,使得貨幣政策失效。
美國從全球獲取美元霸權紅利的主要途徑是:鑄幣稅收益、國際通貨膨脹稅收益、債務收益、海外投資收益、流動性收益、不公平貿易收益、匯率操控收益、金融衍生品收益、大宗商品期貨收益、知識產權收益等10個渠道。中國的證券、期貨市場如果開放,美國金融大鱷就會興風作浪。中國人民銀行2014年4月29日發布中國金融穩定報告指出,美國退出量化寬松政策可能加大中國資本流動的不確定性,可能引起市場波動。
破解金融市場的運行之謎,長久以來都是人們的追求和理想。俯瞰國際金融體系,對國內外一系列金融大事件進行剖析,我國在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同時,中國參與制定國際經濟金融規則具有戰略意義。但是,我國的金融體系尚不完善,金融政策和金融手段很不成熟,甚至金融理論沒自己獨到的見解,如遇金融危機、金融陷阱,只有吃虧的份。而金融陷阱的惡果最終都必然轉化為國家財力的危機,財政的危機,經濟的危機,最后必然是政治危機。
八,美元陷阱
美元陷阱是我國3.8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帶來的增值困難與貶值風險難題。1996年,麥肯錫發表的《無疆界市場》就明確指出:“美國擁有獨特的儲備貨幣地位,可以用通貨膨脹的辦法,輕易解決其嚴重的債務問題。美國所有債務皆以美元計價,美元本身就是世界儲備貨幣,它隨時可以制造通脹擺脫債務。”
解決中國外儲困境的根本辦法是減少外儲。一個國家把所有的外匯集中起來,本身就是一種效率低下的做法。外匯儲備投資中的效率損失是驚人的,而且當外匯儲備規模大到一定程度后,可投資的資產選擇就變得非常少。
解決外匯儲備的長遠辦法,首先是藏富于民,通過民間來進行多重目的、多重策略、多重資產種類的投資活動,通過民間個體來分散單一策略及標準所帶來的投資風險,提高回報。其次是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匯率要以市場供需為準則,具有更大的彈性。唯有這樣,中國的外匯儲備才能從根本上避免一年漲一萬億所帶來的投資上的尷尬。
九,捧殺陷阱
捧殺陷阱是指國際上針對中國社會和政府的各種“吹捧”與“唱衰”,“中國超美成世界第一大國”、“中國威脅論”等多種多樣的世界輿論,以及美國為首的破壞、挑撥中國與周邊國家外交與領土、領海主權爭議,經濟發展環境惡化的一系列問題和現象。2014年4月, BBC推出紀錄片《中國是如何愚弄世界的》,再次預測中國經濟即將崩潰。
在中國剛剛改革開放時,西方國家普遍“唱衰”中國。隨著中國經濟總量的大幅提升,“中國威脅論”等接踵而來。近幾年來,面對奧運的成功舉辦、世博的舉世矚目、金融危機中的杰出表現、氣候變化和節能減排中承擔的義務等等,一些西方國家又開始利用各種問題來妖魔化中國,制造和推銷“新興經濟體責任論”、“中國環境威脅論”等,要求中國承擔起不合理的順差、匯率、碳排放等過度的國際責任。釣魚島與南中國海主權爭議有可能進一步惡化中國的發展環境。
其實,在經濟總量上中國雖然登上世界第二高位,但人均GDP只是發達國家的十分之一;這說明,中國要走的路還很長,目標還非常遙遠,其硬實力還相差很遠;在軟實力方面,差距就更大了,至少還需要半個世紀以上的努力。許多情況下的“吹捧”與“唱衰”大多是不懷好意的,我們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努力化解惡化了的發展環境。
十,民主陷阱
民主陷阱是指國民的民主政治訴求導致社會政治動蕩,直接影響國家富強與人民生活改善進程止步或出現倒退現象。
中國和世界上現在的政治討論中有一個核心的對立:民主與專制。政治體制改革應按黨中央的部署,有序地展開,具體問題,采取具體的措施,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在解決中國面臨的多種潛在陷阱時,以民主的思想來思考,緩解矛盾,減小差距,疏導民意,壓制沖突,在民主的基礎建設中解決潛在的陷阱問題。如通過限制公權力、把公權“關進籠子”的思路,反對各種不公、特權、黑金、公權私用、行賄受賄等損害人民利益的行為,成為我國民主的開端,是件好事。企圖把14億人口大國搞亂、搞分裂,搞得民不聊生,才是廣大人民群眾真正反對的。
結論:過去35年的改革開放是針對社會貧困而推行的,好改的,能一改見效的都改了,當時覺得有難度的項目都留下來了,現在要改的東西很多,難度很大,但我們已進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通道,再不針對問題扎實改、真的革自己的命,一旦掉入陷阱,后果不堪設想。中國目前的經濟形態,寬松貨幣政策的作用在減退,國家必須動用財政、稅收政策了。
(作者系經濟學碩士,黃岡職院教授,高職教育研究所研究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