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殿利+祖云萍+李平+丁潤峰
當前,一些養鹿戶因為條件有限,又缺乏飼養管理經驗或不懂養殖技術,在生產中存在著許多誤區。
1. 不進行合理分群飼養
許多養鹿戶用于養鹿的場地較小,鹿群規模不大,圈舍狹窄,常常將成年鹿和幼齡鹿、母鹿和公鹿或健康鹿和病弱鹿混群飼養。鹿不分大小、性別和健康等狀況,混養在同一圈舍內,不但難以管理,無法執行不同的飼養標準,不能實現均衡飼養,而且也影響育種和防治疫病。
2. 不實行馴養
鹿的野性較強,膽小易驚,往往炸群,常給飼養管理造成一定困難。一些養鹿人員只注重每天給鹿投喂草料,提供飲水,卻忽視對鹿進行必要的調教馴化。為了方便飼養管理,應對鹿群實行馴養。尤其在鹿的幼齡期,可塑性較大,應抓住時機進行調教馴化,努力提高鹿群的馴化程度。
3. 忽視幼鹿培育
有些人常常只注重成年公鹿和成年母鹿的飼養管理,卻忽視對幼鹿培育。要提高鹿群的質量和生產能力,除了要在選種選配等環節上下功夫外,還必須加強幼鹿的培育,應充足供給全價飼料,增加運動,保證其健康生長發育,為日后高產奠定基礎。
4. 不注重科學搭配日糧
鹿在圈舍條件下進行人工飼養,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全靠人們提供。如果營養物質不足或不全面,必然影響其生長發育,降低生產能力。一些養鹿戶經濟條件有限,常備的精飼料種類單一,數量不多。同時粗飼料的品種也很簡單,而且往往質量不好,平時基本是家里有什么飼料,就喂什么飼料。因此,鹿的膘情不佳,生產能力很低,并且時有疾病發生。喂鹿的飼料,應該青、干搭配,精、粗搭配,多種營養成分科學搭配,保證營養全價而數量充足。
5. 缺乏青綠多汁飼料
我國北方枯草期漫長,許多養鹿戶到了公鹿生茸前期和生茸初期、母鹿產仔哺乳初期,尚不能為生產鹿群提供優質的青綠多汁飼料,所以,年復一年經濟效益甚微。在冬季漫長的地區養鹿,必須解決青綠多汁飼料的供給問題,否則鹿群增膘復壯、發揮生產潛力都將錯過關鍵時期。青刈玉米秸稈和青割牧草等,都可用來制作青貯飼料。養鹿戶最遲也要保證生產鹿群在3月中旬開始吃上青綠多汁飼料,為混群產仔哺乳或生茸奠定營養基礎。
6. 忽視產茸公鹿生茸前期的飼養
有些養鹿戶在飼養成年公鹿時,常常只注重生茸期的飼養,忽略生茸前期的飼養,致使公鹿到了生茸階段尚不能恢復膘情,脫盤時間延遲,鹿茸生長緩慢,茸體枯暗而失粗壯。要充分發揮成年公鹿的生茸潛力,提高鹿茸的產量和質量,就應加強其生茸前期的飼養,適當增加富含蛋白質的精飼料和青綠飼料,并且注意飼料的加工與調制,以提高其適口性和消化率。
7. 不注重消除飼料中抗營養性因子
生大豆及其餅、粕等生的食品中含有抗胰酶物質,必須采用加熱的方法予以破壞,否則會影響蛋白質的消化利用。有些養鹿戶對此缺乏了解,常常用生大豆及其餅、粕等進行生飼。
8. 不注重應用礦物質和維生素等飼料添加劑
礦物質元素和維生素對鹿的生長發育和物質代謝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制定鹿的日糧時必須悉數搭配。在生產過程中,有些養鹿戶常常只顧精飼料和粗飼料的搭配,而忽略某些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的合理添加。此外,也有的養鹿戶只注意補充鈣質,而忽略了相應補磷。單純地添加石灰石粉、貝殼粉或蛋殼粉等鈣源性飼料,會造成鈣與磷的比例嚴重失衡,使鈣和磷的消化吸收及代謝均受到影響。
9. 增加精料或變換飼料不緩慢進行
鹿對增加或變換飼料特別敏感。一些養鹿戶增加精料或變換飼料時,常常驟然大幅度進行,缺乏由少量到全量的漸進性馴食過程,所以,往往使鹿難以適應,并且影響其瘤胃內微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動,進而導致鹿的消化功能紊亂,出現“頂料”(不食或厭食精料)現象,甚至發生疾病。在養鹿生產中,因加料或變料而發生的“頂料”現象,多見于生茸期公鹿和離乳仔鹿。
10. 不設鹿隔離飼養小圈
大多數養鹿戶沒有專用的隔離圈,對病鹿不能進行隔離治療,對危害其他鹿的惡癖鹿、“受氣鹿”、瘦弱鹿和新替換出的種公鹿等不能進行必要的單獨飼養。不僅飼養管理工作多有不便,而且往往還會引起疫病擴大蔓延。
11. 預防及治療疫病工作存在不妥之處
大多數養鹿戶不能在鹿舍下風向選址堆積發酵處理垃圾和糞便,環境污染較重;不重視消滅老鼠、蚊、蠅等傳播疫病的媒介;發生死鹿后,往往隨地濫解剖尸體,使疫源擴散;配制圈舍和用具的消毒液時,隨意兌水,藥液的濃度是否合理,難以斷定。也有的養鹿人員往往以飲用的白酒(乙醇含量為38%、42%、52%或 60%不等)作外科消毒劑,不了解乙醇的有效殺菌濃度為70%~75%。還有的人治療病鹿時經常不認真診斷,盲目地使用抗生素和安痛定,習慣打“糊涂針”,總認為這兩種“靈藥”既使用便捷,又能解除諸炎、百痛。長期如此,難免浪費藥品,貽誤治療最佳時機和增加耐藥菌株。
(吉林省雙遼市畜牧業管理局 王殿利 祖云萍 李 平 丁潤峰 郵編:1364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