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樂庭+吳杰輝+吳鳳茹
離婚,不僅讓曾經恩愛的夫妻因為財產、感情等問題發生各種糾紛,更讓有未成年子女者為孩子的探視權問題煩惱不已。據了解,很多離異夫妻都把孩子當作懲罰報復對方的武器,拒絕對方探視孩子。法官提醒,這種行為不僅侵犯了作為孩子監護人的另一方的法定權利,還很可能給未成年的孩子帶來不利的心理影響。
【案例1】前夫只能在法院看望女兒
陳女士和羅先生婚后于2008年生了一個女兒。2011年,因性格不合,夫妻倆在法院訴訟時達成離婚調解協議,同時約定孩子由陳女士撫養,羅先生可每月探視一次,時間具體協商。
然而不久后,羅先生與其父母在多次依協議見到活潑可愛的小孩后,漸漸開始對撫養事項反悔了,并多次表露出要撫養孩子的意思。陳女士擔心對方父母會偷偷抱走孩子,因而屢屢拒絕對方探視。羅先生于是向興寧市人民法院申請對孩子探視權進行強制執行,要求陳女士按照調解書履行義務。在執行法官的耐心解說下,陳女士最終同意配合對方探視小孩,但條件是在法院探視,理由是在法院能夠防止小孩被抱走。羅先生為了盡快見到小孩,只得答應對方的條件。
于是,在執行法官的安排下,陳女士和羅先生選定在小孩的生日這天見面。羅先生和父母早早地抱了幾大袋小孩的零食和玩具來到執行法官的辦公室,隨后,陳女士領著小孩也來了。羅先生和兩個老人歡愉地逗著小孩,笑逐顏開,不時地向母女倆遞食物和玩具。
雖然羅先生不斷感謝執行法官的安排,而執行法官的心里卻不是滋味:“一家人的聚會本該是在更合適的場合,而不是在莊嚴的法院,這種不相適應的探視環境對小孩的成長是不利的,而且這種探視方式也不能長時間維持。”
法官建議:父母應多考慮孩子的感受。
對于離婚后直接撫養方拒絕另一方探視的原因,興寧市人民法院執行二庭庭長肖志成分析,直接撫養孩子的父母一方因為害怕另一方的不良脾性影響孩子、害怕另一方抱走孩子、不愿意讓孩子與另一方建立濃厚的感情、出于報復另一方等各種原因,不少離婚家庭直接產生了探視糾紛。這類探視糾紛雖然經過調解、引導,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
肖志成認為,父母們僅僅考慮自己的感受,而沒有從孩子最有利的成長環境出發,讓孩子與父母相聚的權利受到限制,易給孩子留下不健康的心理影響。
【案例2】爸爸挑唆兒子拒見“壞媽媽”
張女士有個7歲大的兒子,離婚后由前夫吳先生撫養。由于猜忌張女士有婚外情而離婚,吳先生總是拒絕讓小孩見到自己的媽媽。氣憤的張女士于是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執行法官在兩個月內先后3次找到吳先生,向他解釋探視小孩是父母的法定權利,必須認識到小孩的健康成長不能缺少媽媽的呵護,敦促其盡快配合前妻行使探視權利。而吳先生卻辯解是小孩不愿意見媽媽,還振振有詞地對張女士說:“兒子不愿意見你,我也沒有辦法。”
經過調查,法官發現,吳先生和母親總是挑唆小孩不要見自己的媽媽。小孩長期受此影響,不時地在法官面前說媽媽是壞人。張女士聞后不禁當眾落淚。然而,執行法官卻無證據證實吳先生及其母親阻撓執行的行為。
執行法官調查了解到,吳先生在一家私人企業任職司機,收入不是很高,家里僅有老母親一人幫忙照顧小孩,如果對他采取強制執行措施,有可能影響其工作,增加其家庭經濟困難,同時導致孩子缺少監管的撫育。于是,執行法官繼續采取“軟教育”的策略,不時上門向老人和孩子講述媽媽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意義,捎帶張女士給小孩和老人的禮物。
漸漸地,老人心軟了,也經常在茶余飯后提醒兒子讓孩子看看自己的媽媽。幾個月后,吳先生終于表態了,表示已經認識到自己過去的行為過分,將來會尊重張女士作為一個媽媽的權利,允許她定期看望小孩。
法官建議:增加探視權主體,保障孩子健康成長。
為了讓孩子享受到正常家庭的愛護,盡可能地不受到父母離異的負面影響,肖志成認為:
一是要使離異父母相互認識到對方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性。父母關心了解孩子成長,既是法定權利,又是法定的義務。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有責任營造正常的父母子女關系,讓孩子得到父母雙方的呵護。同時,執行法官還應積極做好被執行人及其親朋好友的思想疏導工作,引導其配合與協助另一方當事人行使探望權。
二是在法規中增加探視權主體并明確探視協助人的范圍,動員多方力量協助執行。應從有利于子女成長、保障家庭成員親權的角度出發,將探視主體范圍擴大,除了不與未成年子女在一起生活的父母外,還可擴大到祖父母、外祖父母,同時明確負有協助義務的另一方不僅包括直接撫養孩子的父或母,也應包括實際對孩子履行監護或看護職責的個人和單位,如祖父母、外祖父母等。
【案例3】母親強行探視導致孩子情緒異常
阿瑜與阿寧于2009年7月經梅州市五華縣人民法院調解離婚,雙方約定孩子由男方阿寧撫養,阿瑜有探視權,但并未明確約定探視的具體時間、地點和方式。剛開始,阿寧在阿瑜行使探視權的過程中,也給予相應的配合,但到后來,因阿瑜探視次數加多(每周至少2次以上),阿寧認為,孩子每次跟母親見過面之后都會情緒異常,影響了小孩的身心健康,遂拒絕阿瑜探視。阿瑜起訴要求提出探視的具體時間、地點和方式。
法院在詢問孩子的想法和意見后,考慮到阿瑜是教師的職業特點,以探望性探視和逗留性兩種方式相結合,判決阿瑜在每月第一周星期五下午到孩子就讀的學校對其進行一次探望性探視,并在寒暑假的第二個星期一開始將孩子接回自己身邊生活一個星期,完畢后,應在此星期的星期天下午6時前將孩子送回阿寧身邊。該判決履行至今效果良好。
法官建議:探視之前應征得小孩的同意。
承辦法官張偉軍認為,有探視權并不等于可以隨意進行探視;如果探視不當,會對子女的身心成長不利。況且,在小孩達到一定的年齡,具有一定的識別能力時,父母一方對其探視,應征得小孩的同意,如小孩不喜歡探視,會產生厭惡情緒,這時如對小孩強行探視,則會對小孩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
探視的內容既包括見面,如直接見面,短期共同生活在一起,也包括交往,如互通書信、互通電話等。探視方式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探望性探視,即不與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到對方家中或者指定的地點進行探望;另一種是逗留性探視,即一種較長時間的探望,探視權人可在約定或在法院判定的探望時間內,領走并按時送回未成年子女。
張偉軍認為,在孩子具有一定的認知能力時,家長應充分尊重孩子的感受,采取探望性探視和逗留性探視相結合的方式,既不影響孩子正常生活,也有利于增進感情。
(廣東 巫樂庭 吳杰輝 吳鳳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