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麗希,劉巖
(宿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放射科,宿州234000)
X線平片CT、MRI診斷頸椎病的臨床應用價值研究
邵麗希,劉巖
(宿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放射科,宿州234000)
目的:探討X線平片CT、MRI診斷頸椎病的臨床應用價值,為今后臨床診治提供參考和借鑒。方法: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0月期間收治的60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資料以及影像學資料,所有患者均行X線平片和CT檢查,42例行MRI檢查。結果:7例患者行X線平片檢查呈交感神經型頸椎,行CT、MRI檢查呈椎動脈型頸椎;9例患者行X線平片檢查呈脊髓型頸椎,行CT、MRI檢查呈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或脊髓受壓—移位—變形;6例患者行X線平片檢查呈神經根型頸椎,行CT、MRI檢查呈神經根受壓—移位;6例患者行X線平片檢查呈椎動脈型頸椎,行CT、MRI檢查呈鉤椎關節骨質增生、鉤突肥大、橫突孔變小—分隔;5例患者行X線平片檢查呈食管型頸椎;27例患者行X線平片檢查呈混合型頸椎。結論:CT、MRI檢查對行X線平片診斷較難的患者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能進一步明確患者病情,為臨床治療提供更為精確的診斷資料。
X線;CT;MRI;頸椎病
頸椎病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病,患者將出現的一系列功能障礙綜合征,極大程度地影響患者的生活、工作及學習[1]。尤其是隨著社會節奏的不斷加快,人們生活壓力的不斷加大,工作環境的不斷改變,越來越多從事長期伏案工作的人群出現頸椎病癥狀,患病年齡呈年輕化趨勢,頸椎病的診治工作也愈發地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2],再加上影像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X線、CT、MRI檢查已經成為了當前臨床診斷頸椎病的主要檢查方法[3]。為此,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0月期間收治的60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資料以及影像學資料,以此探討X線平片CT、MRI診斷頸椎病的臨床應用價值,為今后臨床診治提供參考和借鑒,現將其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0月期間收治的60例頸椎病患者,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齡19-70歲,平均年齡(52.8±6.5)歲。主要臨床癥狀:13例頸部、肩部疼痛麻木,11例惡心嘔吐,4例癱瘓,12例頭痛眩暈,7例暈厥,5例昏迷,7例心悸,8例心律失常。入選患者依從性好,在知情同意下簽署相關的協議,自愿接受治療并參與本次研究。
1.2 檢查方法
選用DRX線攝影機對患者行X線平片檢查;選用螺旋CT機對患者行CT掃描檢查,橫斷掃描,層厚3mm-5mm,層距3mm-5mm,攝取患者的骨窗以及軟組織窗[4];選用西門子1.5MRI對患者行MRI檢查。
1.3 分析方法
將本研究60例頸椎病患者分為神經根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食管型頸椎病、混合型頸椎病等6型。
2.1 60例頸椎病患者的分型情況
60例頸椎病患者中2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占總例數的33.33%;7例脊髓型頸椎病,占總例數的11.67%;8例椎動脈型頸椎病,占總例數的13.33%;6例交感神經型頸椎病,占總例數的10.00%;2例食管型頸椎病,占總例數的3.33%;17例混合型頸椎病,占總例數的28.33%。
2.2 60例頸椎病患者行X線平片、CT、MRI檢查情況
60例頸椎病患者中2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見圖1),行X線平片檢查:6例患者呈頸椎曲度異常,14例患者呈椎間隙變窄,9例伴有骨質增生;行CT檢查:14例患者呈神經根受壓移位;行MRI檢查:16例患者呈退變椎間隙變窄,多累及2個-3個間隙。6例交感神經型頸椎病(見圖2),行X線平片檢查:4例患者呈頸椎旋轉,雙邊雙突征,2例患者呈椎體不穩癥狀;行CT檢查:5例患者呈椎體周緣骨質增生。7例脊髓型頸椎病(見圖3),行X線平片檢查:4例患者呈椎體后緣增生,3例患者呈關節突以及鉤椎關節骨質增生,1例患者兼具兩者;行CT檢查:3例患者呈椎管狹窄,4例患者呈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或脊髓受壓—移位—變形;行MRI檢查:5例患者退變間盤T2WI出現低信號,后緣突出超過椎體后緣的距離小于3mm,形態呈舌狀。8例椎動脈型頸椎病(見圖4),行X線平片檢查:4例患者呈椎間孔狹小,3例患者呈椎間孔變形,1例患者呈橫貫矢狀徑小于12mm;行CT檢查:5例患者呈鉤突肥大及鉤椎關節骨質增生,3例患者呈橫突孔變小—分隔;行MRI檢查:6例患者T1WI像硬膜囊與脊髓前緣、后緣受壓,呈現竹節狀。行MRI檢查:1例患者呈骨質增生,鈣化、肥厚的韌帶呈現低信號,加大椎管壁與硬膜囊的間距。2例食管型頸椎病(見圖5),行X線平片檢查:1例患者呈項韌帶鈣化,1例患者呈纖維前緣鈣化,1例呈椎體骨質增生形成骨墜。17例混合型頸椎病(見圖6),患者同時具備上述兩種以上的影像學表現。

圖1 神經根型頸椎病:T2W I軸位顯示,患者椎間盤左后突出于側隱窩,且側隱窩變窄。

圖2 交感神經型頸椎病:T2W I矢狀位顯示,患者頸5-6椎間盤左后突出壓迫于硬膜囊,致使蛛網膜下腔變窄,患者脊髓受壓。

圖3 脊髓型頸椎病:退變間盤T2W I出現低信號,后緣突出超過椎體后緣的距離小于3mm,形態呈舌狀。

圖4 椎動脈型頸椎病:T1W I像硬膜囊與脊髓前緣、后緣受壓,呈現竹節狀。

圖5 食管型頸椎病:食管鋇氣造影顯示,患者頸椎曲度變直,C4-5椎體前緣骨質增生呈肥大狀,食管受壓迫。

圖6 混合型頸椎病:T2W I矢狀位顯示,患者頸3-4、4-5、5-6、6-7椎間盤后突,壓迫硬膜囊,且呈現出多個弧形,部分椎體伴有骨質增生,相應的平面黃韌帶呈肥厚狀,椎管變窄。
頸椎病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病,可分為:神經根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食管型頸椎病、混合型頸椎病等6型。患者主要是因為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而導致頸椎脊髓、神經根、椎動脈受壓,出現的一系列功能障礙綜合征,極大程度地影響患者的生活、工作及學習。隨著影像學技術的不斷發展,X線、CT、MRI檢查已經成為了臨床診斷頸椎病的主要檢查方法。其中X線檢查頸椎病患者能夠觀察到病變組織的大部分征象,臨床常以雙斜位、正側為主要的檢查方法,是一種公認的簡單經濟的頸椎病檢查方法,尤其是其操作簡單的優點,致使患者更易接受此檢查方法,但該方法對軟組織的分辨率較低,一定程度地影響了檢查結果的準確性[5],而CT檢查由于可行橫斷掃描操作,進而提高了高密度分辨率,其三維成像的特點使得檢查結果更為細微化及量化。CT檢查便于檢查患者椎管及側隱窩的大小,能夠有效地判斷椎管是否存在狹窄現象及其狹窄的程度,進而確定患者椎間盤突出以及頸椎受壓的具體程度。MRI檢查方法則以多方位成像,具有比較高的軟組織分辨率,能夠直接顯示患者脊髓及其受壓情況,是合并嚴重神經癥狀頸椎間盤突出的首選檢查方法,但檢查費用較高,致使患者較難接受。本研究發現,診斷神經根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食管型頸椎病、混合型頸椎病等6型頸椎病時,診斷交感神經型頸椎病可首選X線平片檢查,診斷神經根型及椎動脈型頸椎病可首選CT檢查,診斷脊髓型頸椎病可首選MRI檢查。
本研究結果顯示,7例患者行X線平片檢查呈交感神經型頸椎,行CT、MRI檢查呈椎動脈型頸椎;9例患者行X線平片檢查呈脊髓型頸椎,行CT、MRI檢查呈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或脊髓受壓—移位—變形;6例患者行X線平片檢查呈神經根型頸椎,行CT、MRI檢查呈神經根受壓—移位;6例患者行X線平片檢查呈椎動脈型頸椎,行CT、MRI檢查呈鉤椎關節骨質增生、鉤突肥大、橫突孔變小—分隔;5例患者行X線平片檢查呈食管型頸椎;27例患者行X線平片檢查呈混合型頸椎,和國內外相關研究結論基本一致[6]。
綜上所述,X線平片仍是當前診斷頸椎病的首選方法,而CT、MRI檢查對行X線平片診斷較難的患者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能進一步明確患者病情,為臨床治療提供更為精確的診斷資料。
[1]范志強,張于和.X線平片對頸椎病患者的診斷價值探討[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1,25(9):96-97.
[2]孫虎,溫玉梅.頸椎病患者影像學分析[J].河北醫藥,2010,32(16):2197-2198.
[3]張彥彩.頸椎病主要影像學檢查方法及價值評價[J].甘肅科技,2010,26(5):157-158.
[4]王富江.120例頸椎病患者影像學分析[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1,24(6):2767-2768.
[5]張志印.240例頸稚病患者影像學分析[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1,24(8):3801-3802.
[6]屈尚可,張磊,包可等.頸椎病患者的X線、CT、MRI影像學表現及診斷價值[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27):129-130.
R816.8;R445.3;R445.2;R681.5
A
10.3969/j.issn.1001-0270.2014.02.12
201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