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燕
6月12日,“史上最全世界杯請假攻略”被廣大球迷飛速轉發;“世界十大老球星”的照片也在瘋傳,有女球迷深情地寫給自己心儀的球星:“永遠的偶像。那樣的深沉、熱烈、憂郁。多少年過去了,仍然銘記著你的青春”;各類娛樂場所紛紛打出看球優惠活動大旗,招攬顧客。
離世界杯開幕的時間近到可以以小時計算了,6月13日2:00至4:00的揭幕戰似乎擂響著全世界男人的心——每四年一次的全世界男人的狂歡日——即刻到來!
2014年的巴西世界杯是1950年以來巴西再一次舉辦世界杯,中間間隔半個多世紀。足球王國巴西,萬眾矚目。然而最新的民調顯示,50.7%的巴西人竟然持反對態度,還有不少人“不顧大局”地鬧罷工。
獲得過五次世界杯冠軍,成為世界杯奪冠次數最多的國家,“2014世界杯冠軍預測:巴西奪冠”這樣的話題已不再新鮮。“巴西人為何不歡迎世界杯”“巴西人為何反對世界杯”“巴西人為何抵制世界杯”充斥了網絡。
曾經,“足球場上的一場勝利,可以治療國家傷痛,改善國家形象,振奮國民信心,甚至成為戰敗國對戰勝國的完美復仇”,大公網上《世界杯的政治影響》一文這樣寫道。
該文將世界杯創立以來對很多國家政治上的影響一一比對:
“國際足協在1930年把第一屆世界杯主辦權給予烏拉圭,目的就是慶祝該南美洲國家建國100周年,希望以世界杯展示國力和團結國民。烏拉圭最終在主場順利捧杯,賽事獲得極大的成功。
“意大利獨裁者墨索里尼深深被首屆賽事的成功所震撼,下令意國足協全力爭取第二屆的主辦權。意大利后來成功主辦1934年世界杯,也像烏拉圭一樣登上世界之巔。但據后來披露的資料顯示,墨索里尼希望向全世界展示法西斯意大利高人一等的能力,所以向球員簽下‘軍令狀,若然決賽落敗就會被處死,由此可見法西斯主義的高壓本質。
“與意大利同樣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國的德國,則因為1954年在世界杯神奇奪冠而鼓舞國民獲得重生。1954年瑞士世界杯是西德在二戰后首次參與的世界杯,被視為該國重被世界接納的標志。”
這樣史詩般的輝煌與巴西如今的局面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騰訊話題《巴西人為什么不歡迎世界杯》一文中,“經濟不景氣、政府腐敗、治理能力不足、民主拖累效率、欠缺接連舉辦高規格體育盛會的經驗以及國際足聯、奧委會的過度干預”都成了可能的原因。
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在其題為《巴西人抵制世界杯的經濟分析》的文章中指出了巴西人反對世界杯的三個理由:“第一,最近幾年,巴西的經濟發展是‘金磚四國(中、印、俄、巴)里面表現最差的,巴西貨幣貶值超過16%,股市表現全球倒數第一;第二,在經濟很差的情況下,巴西政府還把140億美金投到了基礎設施建設,而不是投到住房、食品、醫療和教育等民生領域;第三,對政府在世界杯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腐敗的擔憂。”
“一個教育者的價值遠比內馬爾(球星的名字)重要!”這是《華夏時報》引用的巴西罷工抗議的教師們的口號,這句話被眾多媒體轉載。
“這一切讓外部世界驚訝不已,因為足球在巴西是宗教一般的存在。”同題文章作者發出這樣的感慨。
《巴西人為什么不歡迎世界杯》一文對這樣的情況做了更進一步的分析,“這不僅是巴西人自己的問題,也不只是新興國家承辦大型運動會經常面臨的問題,就算是老牌發達國家,如今想舉辦大型運動會,同樣要躊躇三思。”
文中指出,不光是世界杯,世界范圍內的大型賽事都有遇冷跡象。比如2022年冬奧會的申辦,多個國家退出,北京對手或只剩阿拉木圖;再比如,多年申辦奧運會未成的美國盡管很想在2024年卷土重來,卻不得不面臨激烈的內部爭論,當華盛頓向美國奧委會提交申請時,許多經濟學家都表示:“舉辦奧運會絕對是一筆超級不劃算的投資”。
“全世界所有政府似乎都得出了同一條結論,舉辦大型體育賽事的要求和風險太高。”
國際體育賽事管理公司的創始人羅蘭·杰克提到了兩個理由:首先是預算透明成為多數國家的潮流,人們往往難以忍受不斷飛漲乃至超過預算的成本;其次是體育賽事的電視觀眾在減少,主辦方得到的收入也在變少。
羅蘭·杰克同樣提出了解決上述問題的兩個方法:首先是讓體育賽事在商業上變得更具吸引力,迎合人們的需求,自己能夠賺錢,而不是拿納稅人的錢進行輸血;其次就是必須提高大型體育賽事的管理水平,以減少人們對賽事的不滿。
而現實距離這樣的完美預期似乎還有一大段距離。
面對這一切,巴西總統羅塞夫表示:“對于任何一個國家,舉辦世界杯都像是進行一場比賽。在追逐過程中,汗流浹背而又伴隨痛苦,可能還會時間不夠并被罰球,但是最終的結果將證明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然而,正如財經論壇的一篇評論文章所說:“畢竟,一場為期一個月的足球狂歡,代替不了日復一日的嚴酷生活。國家經濟快速增長,但民生艱難,強拆、腐敗橫行,這是巴西的現實,也是不少后發國家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