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崢嶸
(成都大學旅游文化產業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6)
“居住小區”是我國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的主要理論依據和形式,與之密切相關的景觀設計面臨著改善人居環境的繁重而深遠的任務。尤其在房地產發展帶動小區持續繁榮的背景下,用地危機、生態失衡、人文缺失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成為設計師必須面對的艱難挑戰。人居環境的優化設計具有持續性與多樣性兩大特性,多樣性意味著在同一個場所中存在不同年齡層次和需求的居住可能。
公共空間是城市建設和社會過程的場所,是人們日常使用和感受的對象,實現其功能多樣化的整合是人性化訴求內核的關鍵環節之一。雖然單個小區涉及的土地集約化規模較小,但當大量公共空間都具備集約化特點時,對于城市整體土地利用價值的影響將聚沙成塔,對于長遠維持人地關系均衡有重要意義。
居住小區景觀公共空間多功能的含義是多層次的空間承載多種功能、活動的參與,以達到空間活動多樣化,從而形成有活力的城市空間。
空間是一個多維的概念,在時間過程中演化,統一在人的行為活動中。人是空間使用的主體,人的行為活動是場所功能存在的依據和目標,場所是人及其行為活動的物質載體。而時間這一因素在整個空間功能的構思、形成與持續過程之中,是難以察覺卻不能忽視和割裂的部分。自然、時間、公共空間與人這四者是有機統一的關系。設計過程中樹立整合設計的思想理念,能豐富空間使用功能的多樣性以擴大空間的張力。
地球空間是有限的,人地關系矛盾正與日俱增;人的行為活動空間是有限的,某個時間中人只能在特定范圍內活動,并完成某一個行動;空間本身有尺度,所能承載的要素有明確的限制。在面對有諸多限制時,設計的目標應是最大化促進空間隱性和顯性使用功能的實現,走一條高效集約化環境利用道路。使同一個空間在一天或者一周、一年的不同時段,都具備良好的使用價值,能為居民所用;使同一個空間不僅滿足休閑娛樂的使用功能,同時也為生態效應、經濟效應或緊急避難等提供附加值;使同一個空間可以應對不同需求的居民多種類的活動,保證不同年齡與性情的人能和諧相處。
使用者能明確感知并互動的空間要素不是景觀軸線、特色組團或功能分區,而是場所的細節要素。場所的細節要素是與人互動最密切,最能體現人的日常需求,也是最易改變和實施的環節。從關鍵點入手,將必要的功能附加到現有空間中,首先要深入調研使用者感受和需求以確定空間中心主旨并突出,其次在功能類型和優化屬性類型中選擇有代表性的內容進行強化設計或表達。這種方法無論是對最小的花園還是大型組團的改造和整治都是可行有效的。
盡管居住區景觀環境最初的形成由設計師決定,但它并不是設計師“創造”的,是居住者‘締造’了小區公共空間。環境尺度宜人,重視公眾參與,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使居住小區成為居民生活時光中美好的部分,喚起他們強烈的家園自豪感和歸屬感。這是居住小區景觀設計的人性化要求,也是整合空間多功能的目的。
基于對現代文明和強調經濟效率開發模式的反思,人居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必須堅持下去。可持續住區具有三大特點:節約資源和經濟原則;減少環境負荷和生態系統原則;人性健康和生活優化原則。居住小區景觀公共空間的生態特征還具備一定的科教作用。
居住小區改變了人類曾經的生活環境和方式。在公共空間的景觀設計中,應充分考慮體現和保護居住區域民族、地區、傳統、習俗和宗教等文化特性。這不僅是一個被動的保護問題,更是一種積極地再創造。在整合空間功能設計過程中應避免盲目效仿,追求功能空間文化的真實性、原創性和親近性,突出人居環境的社會人文關懷。
居住小區空間服務的人群跨度極大,所承載的功能多種多樣,這些功能定量有序的組合在一起,構成了居住環境的獨立系統。公共空間的功能需要由系統化統籌,多功能系統化的隱性內涵是人的訴求,而其呈現的表象則是空間功能的多樣化可能性。
結語:居住小區景觀公共空間的多功能發展不是指在一個空間中堆砌繁復的設計細節以增加使用功能,其核心在于立足關鍵的著力點,優化空間特征使之和使用者相互作用并產生更多的功能價值,為景觀的生長留出余地,促進空間功能的持續進化,強調和尊重公眾參與建設和維護,讓使用者成為空間的主人,實現人居價值。
[1]王鵬.城市公共空間的系統化建設. 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2]楊小軍等.空間.設施.要素——環境設施設計與運用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3]克萊爾.庫珀.馬庫斯,K卡羅琳.弗朗西斯[美].人性場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導則(第二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4]揚.蓋爾[丹麥].交往與空間.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