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瀟
如今的消費者,成了市場,乃至世界的中心,他們通過互聯網、社交網絡,以及物聯網連接在一起,形成一股巨大的,看得見和看不見的力量。品牌面對消費者進行愈演愈烈的競爭,也使消費者變得成熟而苛刻。建筑大師夏鑄九以品牌建構、根植手藝、設計體驗、沒有品牌四個方面來闡述網絡化的品牌與壟斷性的藝術地租這一主題。
在生產的領域里,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是世界制造業的車間。中國現在正經歷有意志甩掉代工帽子,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邁向創新型經濟的過程。在越界的生產網絡中,香港服飾已經歷過,競爭設計,設計扮演了重要角色。把文化產業化,設計品牌,以文化之名,用獨特性來建構文化商品的壟斷性藝術地租。也就是藝術作為商品,所有的商品都一樣,藝術也是一樣,有一個壟斷性的價格。因為它有了獨特性,可以他可以透過制訂壟斷性價格的能力,獲取超額利潤,是全球經濟競爭過程的真實的體現。這是全球信息化下網絡化的品牌建構。夏鑄九認為品牌是一種商業額策略和謀略上的概念,在中國古代商業很繁榮的時代,并沒有特別去強調品牌,品牌是自然形成的。品牌內功到了,外功自然就發出力量來,其實十八十九世紀中國熱的時候,歐洲的中國熱,以中國巧藝為開始,到了高潮的時候,是擁有中國不只是瓷器、家具、服裝,包括園林,就是大的一個生活哲學的承載,那個時候并沒有說這是產自中國哪個地區?他就是產自中國,來自中國,Made in China中國是整個品牌和品牌的支撐,不只是器物本身,是物后面所承載的道。那么簡單來說,我們來看品牌的時候,不是要盯著外功,你內功練好了,何籌沒有外功發出。
今天從服裝到各種器物,到建筑物到城市,其實都是1970年開始中國納入全球經濟之后的一個結果,它們是全球信息化年代的商品。全球信息化年代的商品的屬性,使它們變成了一個網絡化的品牌。法國許多名牌在珠三角貼牌生產的,品牌讓這個商品有了所謂的獨特性,正因為它的獨特性,所以它的價格是壟斷的。它才可以賣這么貴。在這樣的情景下,急需技術升級、產業轉型、爭奪品牌,其實就是競爭設計。
網絡化品牌的含金量在于掌握技術,因為掌握了技術,它才支持了希望的空間,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既是中國夢的空間想象,也化身為中國競爭力的象征空間。對照著前述機械產業的德國品牌,航空、電子、生化的美國品牌,日本的小家電,中國高鐵網絡已經是全球品牌了,它正在快速再結構中國的區域空間結構,不只連結都會區域,還試圖走出去,成就二十一世紀,城際之間的運輸前鋒。服裝設計則一直是引領紡織產業的明星。以設計重建手藝的生命力──重建有生命的存在物。設計植基于手藝人的真實根源。車間里的工藝師,生產者主體專注地將身體的能量,透過手藝,改變客體對象,成為產品。手藝是技術的核心,設計則要讓手藝重新注入生命。傳統手藝一旦在我們手里中斷,那么日后設計的創新,就會找不到技術支持的跳躍支點,因為我們終將是“技不如人”。所以說技術非常重要,我們正在全面消失中。
傳統手藝的核心技術,主體與客體的合一,精神能量意義傳遞,得以重建有生命的存在物。這一點也不神秘,只是我們在現代化過程中失去了。現在,透過在線生產客制化過程,以及消費端對使用者友善的設計,試圖恢復身體與產品的親密接觸。設計有可能成為橋梁,主動召喚使用者的身體,順手順心,和人身體的感受一致,讓使用者主體與產品客體成為天成佳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