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草十七
兒子小波從小就性子倔,不太聽話。自從進入青春期后,他更是越來越逆反了。他做錯事,我們說輕了他當作耳旁風;說重了他倔勁兒便上來了,會甩下一句:“我的事不用你們管,你們從來不了解我!”一句話噎得我喘不上氣來。兒子的不聽話讓我憂慮,我便試著跟他溝通,但每次均以失敗告終。
這樣的狀態持續到小波上高一下半學期。有一次,小波從學校回到家,眉頭緊皺,眼含淚花。“你這是怎么啦,誰惹你了?”見此情景我問他。“哼!我們老師不講理!”小波氣哼哼地說,“今天上語文課,語文老師布置了作文,我用20分鐘就寫完了作文,然后我用剩下的時間開始做英語作業,想提前完成作業,晚上回家用擠出來的時間預習別的功課。沒想到我做英語作業被老師發現了,老師不但將我訓了一頓,還讓我寫檢討……”一向不屑于跟我說心里話的他,這回似乎將我當成了他的同盟。
見此情景,我忙打圓場:“老師批評你也是對的,你在語文課上做英語作業,這本身就不對。好了,別難過了,明天去寫個檢討,去給老師認個錯,這事也就過去了。”
“我就不!我已經寫完作文了,剩下的時間就由我支配了,我愛做什么就做什么,老師憑什么讓我寫檢討?有錯我認,沒錯我認什么?非要讓我認錯,明天我就不去學校了。”小波梗著脖子抗議道。
我拍了拍他的腦袋說:“做任何事情都有游戲規則,違反了規則就得接受懲罰。假如媽媽在上班的時候將工作放在一邊玩電腦游戲,那是不是老板也要懲罰我?同樣的道理,你在語文課上做英語作業,老師自然要批評你。如果所有的學生都像你一樣做別的科目的功課,豈不亂套了?”
“哦哦,那我想想吧。”小波第一次沒有反駁我說的話,這讓我感覺很意外。事后仔細想想,他之所以沒有逆反心理,是因為在整個交流過程中,我都是以傾聽者的姿態平等地與他交流,不像以往那樣高高在上地擺出一副家長的架子教訓他。這次事件讓我悟出了一個道理:要想消除與孩子之間的交流障礙,就得先做孩子忠實的聽眾,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真誠地幫孩子解決問題。父母愿意做孩子的聽眾,孩子就認為父母尊重他、重視他,從而愿意將心里話說給父母聽。
之后的日子里,我放下家長的架子,試著去與小波做朋友。在他遇到難題或者犯錯的時候,我不再以指責命令的方式讓他去怎么做,而是以探討和商量的方式幫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這樣的事情有了幾次后,小波感受到了我的變化,再與我交流時也愿意對我敞開心扉了。春節過后開學不久,他們班改選班干部,本來有望當選團支書的他落選了。回到家,他將自己關在房間里獨自郁悶。
見此情景,我敲開了他的門。進去后,未等我開口,小波就憤憤不平地說:“媽媽,你說今天的選舉有多氣人,論能力、論成績,楊平平根本不如我,可他卻偏偏票數超過了我。有同學對我說,楊平平在選舉前曾經以賄賂的手段為自己拉票。要是憑真本事,他根本競爭不過我。”
聽了小波的話,我對他說:“人生在世,有失就有得,有些事情用不著太在意。你那位同學靠著賄賂別的同學拉選票當選了團支書,也就是說,他不是靠著自己的實力和素質贏得了這場選舉。他暫時贏了,又能怎么樣呢?將來走入社會,是要靠真本事的,雕蟲小技是派不上用場的。這些生活中的小挫折你不必太在意,你現在要做的是學好讓自己將來能騰飛的本領。”
自此之后,小波完全將我當成了“自己人”,心里有話時第一個講給我聽。在他的心里,我跟他的同齡朋友一樣,是個可以傾訴、可以依靠的對象。
常聽家長抱怨說,與孩子難以溝通、代溝太深。其實,那是家長沒有找到良好的溝通技巧。尊重孩子,做孩子忠實的聽眾,是良好溝通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