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傳彬
打算要第二個孩子的父母,提前給家里的“老大”做足心理功課十分重要,因為這關系孩子是否能以積極正面的心態迎接弟弟或妹妹以及日后孩子們的和諧相處問題。
2~4歲的“老大”對二胎反應最激烈
國外一些專業網站顯示,家里添了弟弟或妹妹,2~4歲的幼兒反應最為激烈。年齡越是相近,彼此越容易產生敵意。
美國柏克萊加大網站上的家長留言板上,一位母親留言:3歲的小女兒“憎恨”4個月大的弟弟,常常表示要出去住,對爸媽和弟弟都有敵對情緒。尤其是弟弟得到父母的注意時,不管父母做什么,她都表現得很生氣。
9歲以下的孩子一般會出現肢體或言語上的攻擊行為、感到沮喪、渴望得到更多注意、不斷抱怨以及出現尿床、舔手指等行為,而年齡較大的孩子則可能會出現經常和父母辯論或跟同學在成績、體育項目上“較勁”以及拿寵物、其他人或事出氣的行為。
懷孕期間就讓“老大”有所準備
在新寶寶出生之前,可以跟孩子講懷孕的事,并讓他感受母親的胎動;父母還可以讓孩子了解新生兒的信息,和孩子一起閱讀懷孕前后的圖書;讓孩子有機會接觸新生兒,同孩子一起準備嬰兒房;在新生兒出生前幾個月,給老大準備一間新房間或是新床;多表揚孩子;不要催促孩子學會新技能,等孩子調整好迎接新寶寶的情緒時再開始;讓孩子知道母親生產時由誰照顧他;和孩子一起看家人相冊,讓孩子看自己1歲前的模樣。
家長應鼓勵孩子說出對新寶寶的感受。如果孩子表現怪異,試著去了解孩子的感受,讓孩子了解他們的感受很重要,但要以適當的方式表現出來。
生產后,給家中老大打電話,可以讓孩子來醫院探視。如果不能探望,給孩子發新寶寶的照片。這段時間,讓丈夫帶老大去喜歡的地方玩。
出院回家后,最好讓他人幫忙抱著寶寶進家門;以新寶寶名義給老大送份禮物;提醒來探望的友人也多給老大些關注,讓老大打開友人送來的禮物;將新寶寶稱為“我們的寶寶”。
新寶寶回家后的頭幾個月,家長要注意老大的需求,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重要性,每天至少給孩子半個小時的專屬時間;讓丈夫和其他親戚在新寶寶回家后的第一個月多陪陪老大;在大人監督下,鼓勵孩子去摸新寶寶、和新寶寶一起玩;如果孩子夠大,還可以讓他幫忙,比如拿紙尿布、玩具;不要勒令孩子保持安靜,以免吵到寶寶睡覺;如果孩子撒嬌,不要責怪;如果孩子表現出攻擊性,要馬上制止,但不要打孩子。
手足爭寵別帶入成年
小時候,孩子間常常因為爭寵、爭玩具而發生爭執。對于一些孩子來說,這些爭執會隨著長大而漸漸地淡化或忘卻;而也有孩子將手足之爭帶入成年,甚至使得彼此的關系更加惡化或別扭。有研究顯示,45%的成年人和他們兄弟姐妹的關系是競爭性的或疏遠性的。
專家認為,手足之爭是童年很正常的一部分。而手足之爭之所以會帶入成年,是因為爭執或矛盾長期沒有得到解決。美國心理學家撒夫爾表示,許多人在經過多年治療后,會感到對父母的愧疚;但當涉及他們的兄弟姊妹時,他們常常表達不出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媽媽總是最寵你”、“你都不給我打電話”是他們常說的語言。
俄羅斯家教專家羅切斯羅夫分析,手足之爭的根源主要來自三個方面:父母因為自身不足而對孩子產生期望,父母從小對孩子貼上的標簽以及偏愛程度;而彼此之爭又隨著人生的經歷而發生變化,如一方結婚或生孩子、父母得病或離世、一方事業成功或失敗等。
那么,如何改善和面對成年后的手足之爭呢?羅切斯羅夫表示,彼此應保持交流和溝通,嘗試著彼此以朋友的方式相處。雖然生活繁忙,但依舊有一些方法可以拉近彼此的關系,比如建一個家庭網站,讓所有家庭成員都可以彼此留言和上傳照片,了解彼此最新的消息,但最好避免炫耀式發帖;不要散播彼此的閑話;找出彼此共同的興趣,找時間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