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文·伯恩斯


冷戰初期,只有美國和蘇聯擁有核武器;現在的世界,至少在核武器方面,情況比那時候要復雜得多。今天,許多國家有能力發射遠程核導彈。為了對抗潛在的核襲擊,美國在過去的20多年里一直在研制天基導彈防御體系。該防御體系始于前總統羅納德·里根,他的戰略防御計劃要求研制繞地球軌道運行的激光武器來擊落彈道導彈。傳聞美國目前正在開發第五軍事分支,即太空力量。
終極制高點
二戰前,軍隊贏得戰爭的常用手段是占領高地,因為占據制高點,軍隊可以直接向下射擊,而敵人若要沖上山頂,必須得冒著槍林彈雨。占據制高點的軍隊總是更容易贏得戰爭。
現在,新的制高點就是太空,美國開發太空武器主要是為了作戰時有效地防御。所以,我們先從這一角度來認識它們。
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美國及其盟友利用尖端的衛星技術定位伊拉克的目標區域。凝聚了智慧的衛星第一次為美國軍方提供了戰場的全景圖,并呈現了戰爭期間伊拉克軍方做出的每一次戰略部署調整。由于讓間諜在沙漠中弄清對手的底細代價高昂,衛星圖像就成了美國獲取伊拉克軍方情報的主要渠道。
在海灣戰爭中,被有效地應用于軍隊部署的地球衛星一共有24顆,被稱作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即GPS。地面的士兵可以用它來確定自己的方位,戰場上佩帶便攜GPS接收端的美國士兵可以掌握自己的經緯度和海拔。開闊的沙漠地區是使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的理想區域,因為沙漠地區極少有自然物體干擾衛星信號。間諜衛星追蹤敵人的軍隊并傳回信號,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結合敵方和己方的數據,為美國及其盟友部署軍隊提供了便利。
1983年5月,里根提出戰略防御計劃,現被稱作彈道導彈防御體系,要求用配備了激光的衛星擊落洲際彈道導彈。洲際彈道導彈的射程超過10000千米,也就是說,從朝鮮發射的洲際彈道導彈,可以輕而易舉地擊中檀香山和洛杉磯。里根的戰略防御計劃也被稱作“星球大戰”計劃,可以保護美國免受洲際導彈襲擊。根據戰略防御計劃,衛星可以從導彈發射起就開始追蹤,并在其飛出發射國領空之前將其擊落。盡管受到了國際輿論的譴責,用于洲際導彈防御的天基激光武器的研發工作卻從未停止過。過去,美國政府每年為這一項目補貼40億美元,2005年起增加到66億美元。
發展中的空間武器
2002年6月,美國將航天司令部并入戰略司令部,毫不掩蓋其成為太空霸主的愿望。在其《2020構想》中,美國航天司令部指出,軍事力量逐漸用于保護軍事和經濟兩方面的國家利益。報告稱,當其他國家有實力發射航天飛機時,美國研發空間武器是為了保護美國衛星及其他空間飛行器。1997年,空間軍事力量研究部門的秘書助理基斯·R.豪爾說:“我們是太空霸主,我們喜歡做太空霸主,還會繼續做下去。”
五角大樓表示,隨著太空事業開始擁有商業價值,有人將會嘗試通過襲擊這些太空設施獲利。
美國當前正在研發的空間武器主要有化學激光、粒子束和軍用航天飛機。這些研發中的激光系統至少有三個用于天基或地基武器。它們都是化學激光,在武器內部混合化學材料以產生激光束。在氫氟化物、重氫氟化物和化學氧碘三大激光束被持續論證20年以后,天基激光系統才得以實現。
在1998年的《太空激光武器:一份重要評估》中,美國空軍中校威廉·H.波塞爾將氫氟化物激光體系與火箭引擎的工作方式進行了比較。原子氟化物與氫分子反應,產生活躍的氫氟分子,以及波長在2.7微米至2.9微米的光。這一波長的氫氟激光束能被地球大氣層吸收。換句話說,它可能作為天基激光項目的一部分應用于空對空作戰。彈道導彈防御組織已經證實,在模擬太空環境下,氫氟激光擁有1兆瓦的能量。
與氫氟化物激光體系相似的另一種激光是重氫氟化物激光體系,它不用氫分子,而是用重氫分子與原子氟化物反應。由于重氫原子質量比氫原子大,產生的激光波長更長,可達3.5微米,可以更好地穿透大氣層。1980年,天合集團生產出一種重氫氟化物激光,被稱為中紅外線高等化學激光,可以產生1兆瓦以上的能量。1996年,這種激光系統在測試時擊落了白沙導彈試驗場的一枚火箭。
第三種可用于彈道導彈防御的化學激光是出現于1978年的化學氧碘激光。在這一激光系統中,氯與過氧化氫反應產生氧原子,并把能量轉化到碘原子里,使碘原子變得活躍,產生波長為1.3微米的激光。這種激光比上文提到的激光波長更短,可以用于開發天基激光系統。1996年,天合集團對化學氧碘激光進行了測試。在測試中,該激光產生了數十萬瓦的能量,并可持續數秒。現在,這是正在研發中的最有前景的天基激光。
天基激光的一個問題是,要想擊中一個以每小時幾千千米的速度移動的物體,必須得安裝在移動衛星上。就像要在一架超音速行駛的飛機上擊中一只鳥,激光與它想要擊中的物體必須以不同速度運行。這也是美國國防部考慮加大粒子束武器研發的原因,粒子束能夠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發射出亞原子粒子束射向軍事目標。如果光束以這種速度發射,無論出于何種目的,它都能夠鎖定目標物體。
一個粒子束武器能夠產生的能量比任何研發中的激光武器都要高出許多倍。該武器主要由兩部分構成:能量源與加速通道。一旦建成功能性粒子束武器,它將使用能量源經由加速通道為電子、質子和氫原子加速,從而把帶電粒子集中成一束,發射到目標物。
從粒子束發射出的大量能量進入目標物內部,把能量傳遞給目標物的原子,其影響就像臺球桌上的母球擊中一組臺球一樣。目標物的溫度迅速升高,會在撞擊后幾秒內爆炸。
研發功能性粒子束武器的主要障礙就是能量源的生產。這些能量源必須非常輕才可被送入太空,又要能產生數百萬電子伏的能量及數十兆瓦的光束能量。傳統的發電站就能滿足這一能量需求,但發電站實在太大,很難被送入軌道。截至目前,科學家尚未找到合適的輕質量能源來滿足這一能量需求。
X-33航天飛機
另一類研究中的空間武器是軍用航天飛機,美國航空航天局和空軍曾嘗試合作研發一架航天飛機,代號X-33。1998年,克林頓總統否決了空軍的軍用航天飛機項目,美國航空航天局繼續研制非軍用航天飛機。如果將來空軍想要重新啟動航天飛機的研制項目,無論從進攻還是防御角度,它都可以用這一交通工具來控制太空。
現在,有許多國際協定阻止進攻性太空武器的研發,其中一項協定便是《外太空條約》(1967年)。外太空包括外太空、月球及其他天體。這項條約的一個漏洞是它沒提及有關地球上空區域的任何問題,那里是大多數軌道衛星運行的地方。不過,這一條約禁止在地球軌道內使用核武器及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問題在于,激光及粒子束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嗎?這一條約進一步禁止在包括月球在內的任何天體上建立軍事基地及防御工事。
1999年11月,138個聯合國成員國投票重申《外太空條約》,只有美國和以色列投棄權票。此次投票維護了研制空間武器的禁令,在此前提下,研制空間武器暫時仍被禁止。因此,至少現在,想要研制可以行駛數千千米進入外太空作戰的死亡之星武器和X翼戰機,只能望洋興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