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連峰 毛以勝 劉魚勇
【摘要】 隨著信息技術的日益成熟與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對TD-LTE無線網絡技術的發展與規劃。本文主要結合TD-LTE規劃技術,對有關TD-LTE網絡鏈路預算、時隙及帶寬還有收發設備、參數設定等諸多細節問題進行詳細探究與討論。
【關鍵詞】 無線網絡 TD-LTE 帶寬 參數設定
所謂TD-LTE技術是現階段我國通訊行業最近興起的新型時分技術。LTE又被稱作3.9G,被作為從3G向逐漸進化過程中的一種主流技術。當前中國移動計劃以及工信部都已經開始對其展開網絡試驗,并推動TD-LTE產業特別是終端產品的商用化發展,從某種程度上說,TD-LTE技術成為日后通信領域的主流發展趨勢。
一、TD-LTE網絡規劃分析
對于無線網絡領域中的TD-LTE技術來說,制定一套嚴格、合理的望樓規劃是非常有必要的。正確而又完備的網絡規劃,能夠確保TD-LTE無線網絡穩定、安全運行。
一般來講,要想制定一套完整、正確的TD-LTE網絡規劃需對其實際需求進行分析。這就要求我們應構建相應的網絡總體策略,并結合當前具體需求以及未來的發展態勢來對TD-LTE無線網絡的功能及特點進行分析和定義。包括現網地理信息數據、GSM/TD-SCDMA以及業務需求數據等等。以確保正在構建的TD-LTE網絡能夠切實滿足當前需要,最大可能的利用現有網絡,并在最大可能利用現有網絡的基礎上,滿足未來發展需要。
其次則需要進行相應的網絡預算。在這個階段,需要事先制定一個相對明確、詳細的計劃,包括技術及時間等方面。利用制定的預算可以確定TD-LTE網絡建設的大體規模,以及主要需求、重要參數以及所需要補充的設備等等。應該說,這一步驟會涉及到整個工程,所以需要做一次具體、正確的可行性分析。其具體做法要依據當前系統狀況來制定,并結合當前TD-LTE網絡覆蓋狀況來估算出滿足基本需求的基站數量,同時將未來網絡所能夠承擔的系統容量測算出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這個一環節中需要較為明確、合理的數據方案、答案,以方面任務的再次執行與開展。
再次,結合網絡整體預算來對TD-LTE網絡站址進行重新規劃。在這個階段中,需要對網絡站址的具體資源狀況進行重點注意,另外在完成初步布局之后,還應去相關作業地點進行實時、現場勘查分析各站點可用性,以最終來確定預算覆蓋區域內可正常使用的新建站點以及現存站點。當與實際預算存在差異時,一定要做好相應的記錄工作、開展討論,在某些特殊情況要需要對預算方案進行探討與修正。還有在規劃過程中,需要對無線環境、電源、傳輸資源以及天面條件等進行分析與考慮。
最后,制定詳細參數,并進行仿真試驗。這一階段中,需要借助于專用的TD-LTE仿真工具來對既定的規劃方案進行相應測試,重點注意對其容量以及覆蓋范圍進行仿真分析。具體的講就是要做好導入規劃數據、規劃鄰區、傳播預測、時隙以及頻率規劃、蒙特卡羅仿真、業務模型配置等內容。并對所得出的結構進行認真考慮以判定是否滿足相應要求,而對于那些接近臨界值的部分數據則要予以重點關注,以保證實施網絡后能夠依據既定預期狀況展開工作。此外,該環節中還需要做好以下內容,比如設定詳細參數,包括天線方向角、下頃角以及方向角等基本參數,當然也包括領區規劃參數、PCI參數等等。
二、TD-LTE網絡鏈路預算討論
在建設TD-LTE網絡過程中,鏈路預算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它能夠確保系統覆蓋性功能。通常鐵路預算的具體覆蓋狀況大都通過用戶的頻譜效率形式來決定,同時也決定了帶寬大小。鏈路預算工作需要鏈路仿真提供一套軟件即BLET以及SINR,同時結合用戶覆蓋質量要求,來確定其中的仿真過程中信道條件以及HARQ等等,并保證期與實際應用相匹配。在該過程中,還需要依據用戶情況來對用戶路損品估值C/I分布情況進行確定。
當前,對使用的上下行間隙大都采取2:2進行配置,而對于部分特殊子幀則絕大多數選擇10:2:2進行配置。而對于帶寬,則需要依據絕3GPP協議,而LTE以及TDD則進行帶寬配置,包括3MHz、10MHz、20MHz以及1.4MHz、15MHz等等。其中1.4MHz以及3MHz這兩種配置使用次數很少,最經常使用即20MHz帶寬。在某些較為特殊情況下,也會使用15MHz、5MHz以及10MHz,與其相應的資源塊RB數目也變成了25、50、75。其中每個資源塊大都是由12個子載波以及7個OFDM構成,其中每個子載波約是15KHZ,且為每個資源塊提供180KHz帶寬。
三、總結
本文主要結合TD-LTE技術概念,對其規劃技術進行詳細分析與探究,為日后進一步研究、探討TD-LTE技術提供了一定支持。
參 考 文 獻
[1] 李新. TD-LTE無線網絡覆蓋特性淺析[J]. 電信科學. 2009(01)
[2] 羅凡云,郭俊峰. TD-LTE網絡覆蓋性能分析[J]. 移動通信. 2010(05)
[3] 韓斌,彭木根. TD-LTE鏈路預算研究[J]. 數據通信. 2011(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