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翰 呂高超 崔 穎
(北方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礦山機械分公司,遼寧 沈陽 110860)
窯尾溜槽系統具體位置在鏈篦機頭部最前端,由法蘭端板、溜槽及堅固件組成(老式結構),法蘭端板一面與鏈篦機機架焊接,另一面與回轉窯窯尾結構件栓接。由于回轉窯是傾斜的,這就給尾部連接帶來了一定難度,雙方設計者必須從理論設計和現場實際考慮,如何制作才能保證安裝順利。雙方最終決定回轉窯窯尾與鏈篦機的連接面設計成垂直于地面的結構。溜槽要穿過法蘭端板,它的一部分在鏈篦機中,另一部分在回轉窯中,老式溜槽耐熱件為溜槽、溜槽座及相應固緊零件,它的基本形狀見圖1.

圖1 窯尾溜槽系統圖
溜槽較重的部位在回轉窯中,而整個溜槽的支撐在上圖右側鏈篦機部位。設計時為溜槽安裝預留了較大調整空間,溜槽可沿A-A軸向移動,以找到合適位置固定,何為合適位置,主要包括以下三點:
1 重心盡量向鏈篦機一側靠攏,減小傾翻力;
2 溜槽伸入回轉窯部分長度要合適;
3 溜槽與回轉窯之間間隙要適當。
經過數臺鏈篦機安裝調試,我們對老式溜槽的安裝已掌握了相當多經驗,能使其較好的運轉。雖然解決了使用,但其使用壽命始終不能得到很好的改善,用戶對此也有些意見,因為一套溜槽系統下來,最少也有二十幾萬元,折合成設備的制造成本,也是相當高的。
技術總是不斷向前發展的,經過走訪專家,在網上查閱資料、相關人員在一起講座研究,我們最后決定改變現有溜槽系統結構形式,用新的方案來消除老式結構無法解決的弊病。
于是我們在天津無縫鏈篦機采用了此種結構,至今運行一年多,現場反應效果非常好。新式結構具體見圖2。

圖2 新式溜槽結構圖
從性能上講,新式溜槽使料球更容易沿溜子溜入回轉窯,而下料溜子均為普通材料制式,投入生產后,其上要砌耐火磚并澆鑄耐火材料,當熱氣流從回轉窯過來時,由于鏈篦機頭部為負壓,熱氣流直接沖擊耐火材料,外側金屬板不會受腐蝕。當然熱氣流沖擊溜子之前,已開始腐蝕溜槽體本身,溜槽體如何改善結構而提升整個溜槽系統性能的呢?首先提高鑄造工藝性,把整個溜槽體分成5~6塊,每塊重量下降,外協時更易選擇鑄造廠家。耐用而且演裝、現場安裝均比整體結構容易處理,其次所有內部都制作成一個半圓拆分的一段圓弧,這樣安裝起來各塊間間隙均勻,容易調整位置。而且互換性增強。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每段溜槽體均設有通風冷卻結構,風管直接伸入溜槽體內部腔體,帶有一定風壓的常溫氣體冷卻溜槽體后從風管與溜槽體空隙吹到外界,這樣溜槽體的溫度被大大降低,被氧化速度明顯放慢,壽命得到延長。更重要的是,老式結構溜槽整體過長,伸入回轉窯中的部分長期受到高溫作用,除了氧化腐蝕外,還會產生變形,嚴重時會影響到回轉窯正常運行(因其與回轉窯尾發生刮卡)。而新式結構由于風冷作用,雖然會產生變形,但變形量較小,不會對回轉窯運行產生任何影響。第四溜槽體組合因其在圓周方向接近半圓,有效流通面積增大,不會因球團過多而導致漏料現象。與老式結構相比,其安裝起始位置在法蘭端板上,比原來長度縮短1米左右,從而使整體重量減少,制造成本降低,更有市場競爭力。
此種溜體結構與老式結構相比,使用性能有較大提高,但如何使其固定在法蘭板上,又成為一個難題,老式結構因其在鏈篦機中安裝溜槽座,安裝空間較大,更容易調整,而新式結構安裝在鏈篦機與回轉窯之間的狹窄的過渡帶,與法蘭端板又垂直。最后確定利用圓弧支座與壓板相結合的方案,在溜槽體下部安裝支座,上部安裝圓弧壓板。然后利用雙排不銹鋼螺栓將三者固定,支座和壓板在軸向盡可能長(前提不與回轉干涉),以利于溜槽體穩定。實踐證明此種固定形式既容易安裝,維修更換方便,又能保證支持強度。
綜上所述,作為鏈篦機回轉窯的核心部件——窯尾溜槽系統,在改進后,它的各項性能有了明顯提升,也得到用戶認可,為以后新型鏈篦機設計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也為開拓更廣的市場提供了有力支持。
[1]機械設計手冊[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
[2]GB/T50491-2009.鐵礦球團工程設計規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