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嘉泉,李衛平,黃海華
(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郴州 423000)
老年人的腹壁較為松弛,腹肌開始萎縮,暴力承受能力差,因而容易造成腹腔臟器破裂。另外,由于老年人的神經突觸數量減少、突觸結構變形等導致中樞神經元傳導機制和周圍神經沖動的傳導速度顯著減慢,開始出現反應遲鈍、對疼痛不敏感,其可引起急性腹膜炎、腸管壞死及大出血。早期診斷和治療是降低死亡率的根本[1],然而腸及系膜損傷常常合并其他的器質性臟器損傷,一般物理檢查敏感性和特異性均不高,早期診斷較為困難,往往出現誤診和漏診等情況[2]。多層螺旋CT掃描具有用時短、掃描層薄、分辨率高等特征,另外還有強大的后處理功能,對提高早期腸及腸系膜損傷的診斷準確性具有重要價值。本文回顧分析多層螺旋CT在老年人腸及腸系膜損傷上的應用情況,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我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老年人腸及腸系膜損傷患者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53-77歲,平均61.5±5.1歲,均無開放性傷口,外傷后0.5h-24h就診。受傷原因:交通事故21例,步行跌傷5例,拳擊傷3例,重物擠壓2例。患者主要癥狀為外傷所致腹痛,站立困難,疼痛漸進性加重。部分患者有頭部、脊柱和四肢等其他部位外傷。
使用GE Light Speed Pro 16排CT機,所有患者均仰臥,采用CT平掃腹部,掃描范圍從膈頂至坐骨結前,層厚、層距為10mm,管電壓為120kV,管電流為210mAs,6例CT平掃+增強掃描,重建層厚為2.0mm,重建層距1.0mm。所有病例使用肺窗(1500,-600HU)、 腹膜寬窗 (500-600,45HU)及軟組織窗(200,45HU)。掃描完成后以1.25mm層厚進行數據重建,并傳輸到工作站。對不同窗寬、窗位進行觀察,腸及腸系膜損傷的陽性發現最后以手術探查和病理結果作為標準,評價術前CT診斷準確性。
采用SPSS15.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均數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以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腹腔游離氣體16例,主要分布在前腹壁下、腸系膜內和腸管間,形狀弧形、空泡樣(圖①)。腸管間或腹腔積血/液24例,分布在肝脾周圍、腸管間及結腸隱窩(圖②)。腸管膜血管破裂2例,表現為腸系膜密度增高,腸系膜血管影云霧狀,CT值為30-50HU(圖③)。腸壁血腫、增厚共4例,小腸腸壁厚度≥3mm,結腸壁增厚≥5mm[3],密度增高(圖④)。腸系膜血腫7例,表現為腸管周圍片狀、團狀高密度影,典型的表現為由尖端指向系膜根部的三角形影,CT值>50HU(圖⑤)。本組有1例巨大腸系膜血腫,肝臟周圍的積 血/液體呈夾心征改變(圖⑥)。

圖1 腸及腸系膜損傷患者不同時間CT征象。
本組患者中,腹腔游離氣體、腹腔及腸管間積液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最高(P<0.05),腸管膜破裂的診斷準確性最高(P<0.05),見表1。

表1 患者CT表現與手術組分析n(%)
腹腔中,腸及腸系膜有一定的活動度,相對于固定的實質臟器發生損傷較為少見,這是由其特殊解剖結構決定的。因早期無典型臨床癥狀,易延誤診斷,病變發生迅速,有嚴重并發癥甚至死亡,故對損傷的及早確診非常重要。對腸及腸系膜損傷的評價,螺旋CT要優于腹腔穿刺、B超等檢查手段,敏感率80-94%,特異性78-90%,是腹部非創傷檢查的首選[4]。
正確認識CT征象與意義是準確診斷腸及腸系膜損傷的必要前提。腹腔及腹膜后積血/液是腸及腸系膜損傷中最常見的征象,本組24例患者中可見。無實質臟器損傷但伴有腹腔積血/液時,必需考慮其腸及腸系膜損傷的可能性,需積極探尋其他征象作為佐證或進行隨訪觀察。腸系膜血管損傷造成的CT值一般高于30HU,可與因其他疾病引起的滲出液和漏出液相區別[5]。聚集在損傷部位腸管間的少量積液可通過增強掃描、薄層掃描以與腸管內積液相鑒別。據文獻報道,由腸及腸系膜損傷引起腹腔大量的積血/液分布于肝脾周圍,可呈“夾心征”改變[6],可見弧形血性高密度影和臟器間薄層水樣低密度影。此征象見于本組1例巨大腸系膜血腫腹腔積液,目前其形成理論尚未明確,有待進一步探討。
空腔臟器破裂或穿孔后最直接的影像表現是腹腔游離氣體,用CT診斷敏感性高,但由于假陽性的存在,應將其與由機械性同期引起的嚴重肺氣腫、氣胸、氣管斷裂及因腹腔或盆腔手術后導致的腹腔游離氣體相區別[7]。腸系膜血腫是腸系膜血管破裂的指示,可通過增強掃面以判斷是否有活動性出血。腸系膜增厚的原因可能是因腸壁血供應下降導致的繼發性水腫,也可能壁內血腫,本組發現7例,CT診斷敏感性和特異性都較高,需與臨床病史、其他CT征象結合進行分析。
綜上所述,多層螺旋CT能對腸及腸系膜損傷產生的各種表現進行清晰地分辨,對損傷的程度和損傷部位進行準確的評估,對閉合性腸及腸系膜損傷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價值。
[1]陳志江.老年人腹部閉合性損傷47例[J].中華創傷雜志,2000,16(7):29.
[2]張田蓀,喻軍,鐘文新,謝井文.腸及腸系膜損傷的CT表現[J].罕少疾病雜志,2008,15(4):27-29.
[3]劉可夫,謝萍.腸系膜損傷的CT、B超回顧性分析(附8例報告)[J].實用醫學影像技術,2008,9(6):395-397.
[4]雷巖,胡文娟,宋彬等.多層螺旋CT對腸系膜損傷的診斷價值[J].醫學影像雜志,2010,20:1685-1688.
[5]何瑜,明兵,賀國慶等.多層螺旋CT對腸及腸系膜損傷的診斷價值[J].重慶醫學,2008,8:1713-1715.
[6]黃瑞庭,徐建國,張安運等.閉合性腹部外傷致腸道及腸系膜損傷CT診斷的研究[J].實用醫技雜志,2008,15(13):1660-1661.
[7]王補在,楊鴻翔,仝戰勝等.螺旋CT診斷急性腸及腸系膜損傷[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1,27:1944-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