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肅新
改善企業外部環境,提升企業產品質量水平
●黃肅新
企業產品質量的好壞固然取決于企業內部質量管理水平的高低,但亦與企業所處的進行產品質量建設的外部環境的優劣密切相關。文章認為,要改善企業提升產品質量的外部環境,應從降低企業稅負水平、剔除假冒偽劣產品和營造公平競爭氛圍三個方面入手。
企業稅負 假冒偽劣 公平競爭 產品質量
隨著社會質量意識的增強和相關法規制度的完善,我國企業產品質量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但實事求是地講,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絕大部分產品在質量性能指標方面仍存在較大的差距。出現這種狀況,固然有企業自身的原因,但企業所處的不適宜進行質量建設的大環境亦難辭其咎。因此,在促進企業搞好產品質量管理的同時,不斷改善企業實施質量建設的外部環境,是提升我國產品質量整體水平的必由之路。
統計表明,中國現行法定稅種包括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城鎮土地使用稅、房產稅、城市維護建設稅、耕地占用稅、土地增值稅、車輛購置稅、車船稅、印花稅、契稅、煙葉稅、關稅、船舶噸稅、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共19個,若再算上其他附加稅、水利基金、職工教育基金以及企業必須為職工繳納的“五險一金”(有的企業還須交納殘疾人保障金)等,合計起來要占到公司營業收入的30%~40%,有的甚至高達60%。而若再加上政府部門、執法機關和有權單位收取的未納入到政府預算統一管理的預算外收入和不規范性收入,企業的實際負擔還要重。
企業負擔過重對質量建設的制約作用不容諱言。正如全國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宗慶后在2011年“兩會”上提交的《關于降低稅費減輕企業負擔的建議》的議案中所言:“目前企業本來利潤很薄,再加上稅費負擔比較重,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企業缺乏生產發展急需的流動資金,再加上目前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融資困難,使得其無力進行升級換代和技術改造,也無力進行科研開發的投入,最終導致企業缺乏市場競爭力,影響了企業的發展甚至日常生產經營。”很顯然,在企業連日常生產經營都受到影響的前提下,要求企業投入相應的資金和技術力量來完善產品的設計,消除產品存在的缺陷,進而提升產品的質量,無疑有點勉為其難。再者,企業贏利水平低,也會直接降低員工的薪酬和福利水準,倘使員工收入僅能維持基本生存而不能為其贏得起碼的社會尊重和必要的發展空間,則員工既不可能產生對企業的認同感,也不可能產生對職業的認同感,制造產品只能被其視為謀生的手段而不是實現個人價值的事業。果如此,員工焉能傾心付出,對產品質量精益求精?
鑒此,應大幅度改革不合理的稅負,合理調整國家、企業、個人分配關系,同時取消不合法涉企收費項目,杜絕向企業亂收費、亂拉贊助和各種攤派行為,切實減輕企業負擔,使企業有動力、有能力推進產品質量建設,同時使員工在為提高產品質量付出心血和汗水時有更多的榮譽感、成就感。
客觀地講,中國產品之所以屢為世人所詬病,部分產品質量低劣是主要原因,但在某種程度上亦與假冒偽劣產品泛濫密切相關。假冒偽劣產品在國際上被視為是“僅次于販毒的世界第二大公害”,被認為是當前中國最大的社會問題。
假冒偽劣產品的泛濫對企業產品質量建設的危害不言自明。倘使企業精工制造的產品,或在提高產品質量,完善產品品質上的人力、物力、財力的巨大付出,由于受到假冒偽劣產品的擠壓而不能獲得相應的回報甚至因此虧損,則企業在產品質量管理、質量控制、質量檢驗和質量改進等方面必然是動力不足、積極性不強,得過且過,最終形成不狠抓產品質量-產品質量較差-產品銷售受到影響-無力進行產品質量建設-產品質量更差的惡性循環。
避免、消除假冒偽劣產品對企業改進、完善產品質量造成的不利影響,至少應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引導消費者理性消費。假冒偽劣產品之所以屢禁不止,與其存在強烈的需求,具有廣闊的市場不無關系。因此,應加強輿論導向和宣傳教育,使全民充分認識到,制假售假等違法犯罪行為不僅使國家形象、企業效益受損,也直接間接地危害到個人的切身利益,從而樹立理性消費意識,自覺抵制假冒偽劣產品,最終營造一個知假不買,對假冒偽劣產品如“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氛圍,使制售假冒偽劣者時時處于消費者的“圍剿”之下,使假冒偽劣產品無處藏身而不得不退出市場。二是完善相應法規制度。為打擊制假售假等違法犯罪行為,國家及各地區、各部門都相繼制訂、頒布了一系列法規制度。但客觀地講,這些法規制度在對制假售假分子形成有力震懾作用的同時,也存在結構體系不完善,部分條文操作性不強等缺陷,易于給制假售假者留出法律空子,提供可乘之機。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商標法》等法律中都存在一些使執法者無所適從的盲區,故而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對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法規制度進行修改、補充,使之逐步健全、完善。三是加大對打假執法的監督檢查力度。從某種意義上講,假冒偽劣產品的出現、蔓延都不同程度地與執法腐敗、地方保護主義有關。很顯然,如果執法者疏于執法、地方政府包庇縱容,致使造假售劣分子即使被曝光亦能逃脫法律制裁,那么,即使法規制度的威懾力再強大,也很難保證廠商不生產經營假冒偽劣產品。因此,一方面,要采取措施理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經濟關系,徹底消除滋生地方保護主義的土壤,另一方面,要加重對執法不力者、執法犯法者的處罰力度,堅決糾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以罰代刑等問題。對于打假過程中揭露的重點案件,觸犯刑律的,要及時移送司法機關依法查處。多管齊下,使制假售假者分子不敢鋌而走險。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日趨成熟、日趨完善,為進一步解放社會生產力,更有效地利用和配置資源,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也應該看到,時至今日,許多行業或生產部門仍存在壟斷現象,并且這種壟斷與競爭發展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形成的壟斷不同,它是靠行政劃轉、政府命令,以組建大型國有壟斷企業集團的形式存在的。其利用政治的、行政的權威施壓于受貨者、原料供應者,并通過優先的國家訂貨方式,來完成產品的生產和銷售。
由于可以通過價格的制定來獲取壟斷利潤(即使是出現通貨膨脹,亦可在缺乏有力的外部監督制約機制的情況下,運用漲價的方式,來保住自己的壟斷利潤),這些背靠政府的壟斷企業往往缺少提升產品質量的競爭壓力和發展動力,自然不會主動地投入巨資于新技術的開發、使用來提升產品品質了。這或許就是我國目前國有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不強的癥結所在。
要降低甚至消除壟斷危害,就必須打破壟斷格局,營造全面競爭氛圍,使不注重產品質量,不追求技術進步的企業要么被淘汰出局,要么利潤下滑,從而在產品質量建設上不敢有絲毫的疏忽與懈怠,并產生巨大的危機感、緊迫感。為此,一是要健全全面競爭機制。應在所有生產與服務領域,制定相應的產業發展政策,逐步完善全面競爭機制,使特許壟斷、規模經濟與自然壟斷、技術性與策略性壟斷及其他壟斷壁壘等喪失生存的土壤和發展的條件。即使是在軍事與國家安全等關系重大國計民生的戰略領域,也不能一家獨大,也必須在行業、部門內部引入競爭機制,為最終全面提高整個社會的質量水平奠定堅實的基礎。二是要消除企業主體歧視。在“首屆納稅人論壇大會”上,中國財政學會副會長、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安體富指出,外資企業實際稅負為15%左右,內資企業實際稅負為25%左右,而民營企業由于享受不到外資企業和國有大型企業的某些扶持性優惠待遇,實際稅負較外資企業和國有大型企業為高。很顯然,在這樣的前提下參與提升產品質量的競爭,相對外資企業,內資企業受到了歧視;而相對國有大型企業,民營企業則處于劣勢地位。因此,在時機和條件成熟時,國家應采取切實可行的步驟和措施,使外資企業、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等不同的企業主體享受同樣的政策和待遇,使之能在公平、公正、公開的環境中參與競爭,增強實力,提高產品質量。
[1]鄭磊.中國企業的稅負之痛.http: //www.nbd.com.cn/articles/ 2011-01-17/436677.html
[2]冒安林.降低企業稅費、減輕企業負擔.中國企業報,2011.3.4
[3]孟劍.解析中國中小企業的稅負,http: //info.ceo.hc360.com/2011/10/310016186159. shtml
(作者單位:南昌職業學院 江西南昌 330500)
(責編:賈偉)
F270
A
1004-4914(2014)06-0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