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朱清
2013年被金融業界廣泛稱為互聯網金融元年,在這一年里,互聯網金融正以各式各樣的形態強烈沖擊著傳統的金融格局。使得銀行、券商、基金等傳統金融業機構不得不自尋出路來保住自己在金融業的一席之地。
互聯網金融,顧名思義,兼具了互聯網和金融的特點,它借助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實現資金的融通和支付,將傳統金融業和互聯網平臺相結合,充當信息中介,是一種區別于商業銀行間接融資和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新型融資模式。
互聯網金融自興起到發展速度驚人,迅速獲得市場的極大認可,正是因為其背后強大的互聯網技術和創新的模式,互聯網金融在作為一種新的資金融通渠道的同時,更加尊重客戶體驗、強調交互式營銷、主張平臺開放。
互聯網金融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有著傳統金融難以比擬的優勢,不僅迎合了我國互聯網普及和信息消費升級的新趨勢、滿足了消費者和企業希望獲得更加便利金融服務的迫切需要,而且能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手段讓那些無法從銀行貸款的中小企業和個人從中受惠,通過競爭刺激傳統銀行跟上時代和科技的步伐,最終帶給客戶更好的產品和服務。
互聯網金融之所以從發展至今迅速在市場上占有了一席之位,相關企業呈現爆發式增長,是因為基于互聯網產生的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相比,具有很多優勢。
金融業在互聯網的模式下,擺脫了傳統金融中柜臺交易的繁瑣與時間、金錢成本,資金供求雙方通過網絡平臺便可自行完成信息的甄別、匹配、定價和交易。一方面,金融機構可以避免開設營業網點的資金投入和運營成本;另一方面,消費者可以在開放透明的平臺上快速找到適合自己的金融產品,削弱了信息不對稱程度,更省時省力。
互聯網金融的業務均由計算機處理,操作流程完全標準化,客戶不需要在營業廳排隊等候,使得業務處理速度更快,更加重視用戶體驗。例如阿里巴巴的小額貸款,是依托阿里自身生態系統的數據庫,經過一系列事先設定的數據分析公式,形成了一套風控標準,商戶從申請貸款到發放只需要幾秒鐘,日均可以完成貸款1萬筆,成為了真正的“信貸工廠”。
在互聯網金融的模式下,客戶能夠突破時間和地域的約束,通過互聯網尋找需要的金融資源,客戶基礎更加廣泛。同時,互聯網金融的客戶以小微企業為主,覆蓋了部分傳統金融業的金融服務盲區,有利于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依托于大數據和電子商務的發展,互聯網金融得到了快速增長。例如余額寶的問世,就瞬間點燃了公眾對互聯網理財的熱情,也讓大批此前跟理財無緣的“85后”、“90后”首次體驗到零花錢賺錢的樂趣,享受到由專業理財機構帶來的高于活期存款10倍多的貨幣基金收益。
p2p借貸是peertopeerlending的縮寫。即由具有資質的網站(第三方公司)作為中介平臺,借款人在平臺發放借款標,投資者進行競標向借款人放貸的行為。網絡借貸指的是借貸過程中,資料與資金、合同、手續等全部通過網絡實現,它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民間借貸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金融模式,這也是未來金融服務的發展趨勢。P2P這一平臺的地位獨立于融資雙方,只是提供有利于雙方交易的服務,不參與交易行為。出資人自行通過平臺上的數據判斷借款人的還款能力,自己做出借款行為,自己承擔行為后果。該平臺主要利用優秀的交易制度和交易服務來吸引出資人進入。
阿里小額貸款,是以借款人的信譽發放的貸款,借款人不需要提供擔保。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債務人無需提供抵押或擔保,僅憑自己的信譽就能取得貸款,并以借款人信用程度作為還款保證的。阿里小額貸款是阿里金融為阿里巴巴會員提供的一款純信用貸款產品。阿里巴巴通過將自身網絡內的一系列數據例如交易數據、客戶評價度數據、口碑評價、貨運數據、認證信息等進行量化處理,同時引入一些外部數據,例如海關數據、稅務、電力、水力等方面的數據情況加以匹配,從而形成的一套風險控制標準。
即大眾籌資或群眾籌資,是一種利用互聯網良好的傳播特性,向網絡使用者募集資金的金融模式。這種融資方式在籌得資金的同時,也達到了宣傳推廣的效果,相對于傳統的融資方式,眾籌融資更為開放,能否獲得資金也不再是由項目的商業價值作為唯一標準,只要是網絡用戶喜歡的項目,都可以通過眾籌融資獲得第一筆項目啟動資金,這為小本經營或創業者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第三方支付是在商家和消費者缺乏信用保障或法律支持的情況下為其提供支付結算服務的“中間平臺”,在交易中,買方選購商品后,使用第三方平臺提供的賬戶進行貨款支付,由第三方通知賣家貨款到達、進行發貨;買方檢驗物品后,就可以通知付款給賣家,第三方再將款項轉至賣家賬戶。第三方支付是一種支付托管行為,使會轉款項實現可控性停頓,只有雙方意見達成一致才能決定資金的進一步流向。它有效地將多種銀行卡整合在一個界面上,由自己負責與各銀行的對接,使得消費者的購物更加方便、快捷;第三方支付平臺本身依附于大型的門戶網站,且以與其合作的銀行的信用作為信用依托,因此第三方支付平臺能夠較好地突破網上交易中的信用問題,有利于推動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在打破了信用障礙這一市場弊端的同時,也為傳統銀行擴大了業務范疇。
是指互聯網企業介入的金融服務領域,以服務金融機構為主要運營模式,本身不介入金融領域,借用互聯網的即時性、海量信息以及互動性的優勢,來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的金融網銷、金融搜索、金融咨詢和法律援助等服務。
虛擬貨幣是指一切非真實的貨幣。目前全世界發行有上百種數字貨幣。知名的虛擬貨幣如百度公司的百度幣、騰訊公司的Q幣,盛大公司的點券,新浪推出的微幣等,2013年流行的數字貨幣有,比特幣、萊特幣、無限幣、夸克幣、澤塔幣、燒烤幣、便士幣(外網)。虛擬貨幣與一般貨幣的價值基礎是不同的,從行為經濟學的觀點推導,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它所“等”之“價”,語言上雖稱為價值,但實際上是指效用。而虛擬貨幣代表的不是一般等“價”之“效”,而是價值本身。虛擬貨幣不是一般等價物,而是價值相對性的表現形式,或者說是表現符號;也可以說,虛擬貨幣是對不確定性價值、相對價值進行表示的符號。是一種重要的互聯網金融表現形式。
互聯網與金融的結合是大勢所趨,也必將在中國取得巨大的發展,但是,如果在一個互聯網和金融都快速發展的時代,不能足夠重視這一行業背后的潛在風險,那么必將導致過度膨脹的市場從而產生泡沫,甚至還會引起更加嚴重的后果。
互聯網金融的基礎就是在互聯網的運營環境,一旦這一環境出現問題,那么互聯網金融就無法進行正常運作。開放式的通信網絡系統,其自身的安全性本身就是一個容易引起非議的問題,TCP/IP協議及秘鑰管理技術均不完善,這就導致基于互聯網衍生的金融業務及容易遭受網絡病毒及黑客的攻擊,網上金融賬戶被盜的風險也非常大,因此,要想保證互聯網金融的穩定、健康發展,改進和完善互聯網自身的安全漏洞刻不容緩,以確保交易系統和數據系統的安全。
當前,互聯網金融產品及模式的創新速度很快,但很多的互聯網公司本身并不具備法律以及技術必需的合格機制,缺乏風險控制能力和監管能力。正因為如此,使得個別P2P平臺有機可乘,舉著“創新”的旗號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非法集資之實,累計了不可小視的金融風險。同時,平臺還存在交易機制不合理,一個良好的交易制度的設計,是可以避免很多風險點出現的,例如對借款人各項信息的形式與實質進行審核,對借貸周期的時間限定,賠償制度的制定,甚至是利息制度的設計,都是對一個平臺能否高效、穩定地經營并利用好投資者的資金是一個巨大的考驗,通過巨大的技術支持實現對大數據的搜集,并且設定一套完整、科學的數據分析方案,能夠充分利用好這些數據,都是對互聯網金融公司的巨大考驗,而現在,市場中大部分的企業都是將年收益率等標地非常高作為噱頭吸引資金,但是在全球市場經濟低迷,國內市場房地產泡沫嚴重的今天,如何能夠做到穩定、持續的高收益,資金到底投向何處,收益到底從何而來,不禁讓人不得其解,這也是互聯網金融熱導致的各企業盲目跟風的結果。
互聯網金融的出現,特別是第三方支付的廣泛應用,很好地解決了商家和消費者之間信用缺失的問題,但是,這也對作為中介的平臺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由于交易數據、信用審核的權限都在平臺手里,平臺是否能抵擋住不去利用這些數據和信息的誘惑,將是對平臺巨大的考驗。若不能有很高的道德標準,詐騙等一系列惡性事件就很容易產生。尤其在一些集中撮合交易方式的平臺上,就更容易產生這種情況。隨著經濟形式惡化,很多不具備公信力的P2P,應該在這方面會不斷的發酵,還是會有惡劣的事情出現。因此,在國家審核互聯網金融企業進入市場時,應提高相應的標準,嚴格市場準入資格。
我國的互聯網金融業務多采取金融機構與軟件公司合作的形式,由于我國當前并未出臺有關互聯網金融業務隱私保護的法律制度,致使部分客戶因擔心個人隱私泄露而減少對互聯網金融服務的需求,這對于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也是極為不利的。
互聯網金融雖然是新生事物,但是其發展速度之快,影響范圍之廣相當驚人,面對如此洶涌的互聯網金融熱潮,我們更應持有理性的態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互聯網與金融自身的發展規律,因勢利導積極鼓勵其健康成長;另一方面也要冷靜觀察,正視其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同時拿捏好監管的分寸,通過更嚴格的標準和更有效的監督,規范其發展。
[1]張娜.互聯網金融解析.金融視線
[2]張臻.風起云涌的互聯網金融.封面故事
[3]馬志剛.對互聯網金融熱的冷思考.經濟日報,2013.8.27
[4]天弘基金.http://www.thfund.com.cn/info.dohscontentid=51684htm,2014.4.16
[5]百度百科,對等網絡,http://baike.baidu.com/link?url=2Mk29_wX33nAQK_38uk0yGHgZKcKsAO3Wo691XNOBPSSw-KlQLD2sHyHFxgwLjxAl9qZkpSqd6ZsffzOZonoa,2014.4.20
[6]萬立猛.淺談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http://www.doc88.com/p-7784337955 014.html,2014.4.16
[7]孫墨琳.迎接互聯網金融時代.山東社會科學,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