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農民就業問題成為影響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因素。當前促進農民就業有文化素質、經濟體制、制度及就業服務滯后等制約因素,國家應通過進一步強化惠農政策,加強制度建設、健全服務體系、加快城鎮化進程等來促進農民就業。
關鍵詞:農民就業 制約因素 政策思路
中圖分類號:F30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4)06-052-03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當前我國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怎樣解決農民的出路問題,如何增加農民收入,已經成為成功破解我國“三農”問題、順利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因素。而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民收入問題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解決農民就業問題。研究促進農民就業問題,對于加快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進而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
一、促進農民就業的重要意義
1.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當前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有兩個基本的制約因素,一是農民人口太多,就業不充分;二是人均可耕地太少,規模經營難。農民實現就業,并逐步實現非農轉移,最終達到農民人口的減少。這可以從根本上解決這兩個阻礙因素,從而為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創造了堅實的基礎條件。同時,農民就業問題的有效解決,可以大大緩解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因大量先進技術的應用而出現的農村勞動力相對過剩的矛盾。這對于農村人口多、土地資源少的我國來說,尤顯重要。
2.增加農民收入。近年來農民的非農業收入大幅度增加,特別是農民工資性勞動報酬增長迅速。例如,1990年農民工資性收入只占純收入的20.2%,隨后我國農民工資性收入逐年增加,截至2012年農民工資性收入已經占純收入的43.5%。農民通過就業實現了增收,同時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一方面這使得增加了收入的農民有能力對農業加大投入,采購先進的技術和設備裝備農業,提高農業機械化、信息化水平,進而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另一方面農民的充分就業推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這也為國家實現工業對農業的“反哺”戰略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3.提高農民素質。傳統農民在閉塞的環境中,文化素質低、思想觀念落后是他們的代名詞。通過就業,農民走出家門,經過闖蕩、摔打、鍛煉,在提高了勞動技能的同時,也開闊了視野,解放了思想,自身素質得到了極大提高。就業的農民,特別是走出去的農民等于去接受了大市場的免費培訓,能夠準確、及時捕捉市場信息,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生產經營,這提供了農業現代化的人力基礎條件。
4.統籌城鄉經濟。城鄉居民收入、消費、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差距過大,嚴重影響了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影響城鄉差距過大的政策性、歷史性因素有很多,然而其中最為關鍵的是農民就業問題不能很好地解決。過去說就業只是針對城市居民,農民沒有就業的提法。城市居民就業擁有養老保險、公費醫療、公費住房等福利,而農民沒有這樣的權利和福利。由于這種重工輕農,忽略農民就業的傾斜政策,致使城鄉發展嚴重失調。國家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和目的就是統籌城鄉經濟,因此必須抓好農民就業,這是解決城鄉協調發展問題的突破口。
二、促進農民就業的制約因素
1.文化素質影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民的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但從總體上看,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生產技能素質、身體素質等仍然很低,還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據《中國農業統計年鑒》統計,2012年我國農村居民家庭勞動力中,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為5.30%,小學程度26.07%,初中程度53.03%,高中程度10.01%,中專程度2.66%,大專及大專以上2.93%,大多數農民都缺乏一技之長。由于整體文化素質不高,使農民就業更多地集中在制造業、建筑業和服務業等技術含量不高,層次較低的行業,并且影響了他們對法律的理解和運用能力,不能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進而影響到農民就業方式的選擇,多數農民工寧愿相信“馬路招工”,不愿意進勞務市場等正規職介機構進行就業。同時,傳統的小農意識和就業觀念影響,使得農民普遍因循守舊,安于現狀、礙于面子,使他們在就業中缺乏主動性。
2.經濟體制障礙。長期以來,我國選擇了“以農養工”的經濟發展道路和嚴格的城鄉隔離政策,限制農民進城發展,致使大量的勞動力長期滯留在農村。在建國初期,這種城鄉區別對待的二元體制、發展戰略對國家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隨著歷史條件的轉變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其負面影響顯而易見。一方面表現為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在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生活環境等多方面、多領域的不平等,最終在農村和城市之間建立了一道無形的屏障,使得城市和農村在經濟、文化和觀念發展水平上的“貧富”懸殊,進而阻礙農民充分就業;另一方面是造成經濟社會的非均衡發展,使農民被長期束縛在有限的土地上,農業勞動效率得不到提高,特別是隨著農村人口的增加、生態環境的惡化以及農村土地面積的減少使得農村顯性和隱性失業的情況越來越嚴重。
3.相關制度障礙。我國土地管理制度、戶籍、教育、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是制約我國農民充分就業的重要因素。《憲法》和《土地管理法》雖然明確規定了農村土地歸集體所有,但是該規定實質上是模糊的,農村土地產權的主體不明確。由于土地產權的不明晰,使農民缺乏土地使用優化的組織基礎,這妨礙了土地的規模經營,同時外出就業的農民既不愿放棄土地承包權,又不愿或不能耕種土地。這直接造成了土地資源的嚴重浪費,也影響和束縛了農民的就業和轉移。現階段農民不能享受與城市人一樣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這種城鄉差別的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使農民在就業過程中,存在很大的心理障礙和后顧之憂,這影響到農民的充分就業。endprint
4.就業服務滯后。當前,對廣大農民就業信息、就業引導以及就業管理方面的需求服務不夠,農村勞動力服務市場建設的滯后,直接影響到農民就業。我國農村勞動力服務市場建設滯后的主要表現為:地方政府對當地農村勞動力服務市場重視不夠,相關中介組織發育程度低,城市和農村信息化發展水平不均衡,農民獲取相關勞務信息的渠道不暢,勞動力資源供需狀況不清,使農民在就業時也會很難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由于勞動力服務市場不健全,一些勞務中介機構以收取高額中介費的形式、甚至利用虛假勞務信息來騙取農民錢財,這極大地挫傷了農民利用正規就業市場渠道就業的積極性,影響到農民就業效率的提高。
5.城市就業壓力。近年來,我國城市吸收農民就業的大門也開始變窄。當前,我國的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城市化水平較低,城市本身能提供的就業機會有限。同時,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化,大批在城鎮的國有企業紛紛打破“鐵飯碗”,這樣城市就出現了一大批下崗職工。這些失業的下崗工人面臨著再就業,就與大批進城就業的農民之間形成了“僧多粥少”的現象。另外,近些年來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迅猛發展,每年出現的達幾百萬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成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一個突出的問題。據統計,2012年、2013年高校畢業生都達到700萬左右,與這些高素質的大學生相比,農民在就業中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6.城鎮化水平低。農村城鎮化建設,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中間媒介作用,能夠有效調節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和實現農村現代化的有效路徑之一。農民的就業與城鎮化水平的高低有密切的聯系,按一般的經濟運行規律,城鎮化水平越高,所形成的公共需求集聚效應就越大,其吸納的勞動力就更多,對促進農民就業的正效應越多:一方面城鎮化拓展了農民就業的空間,促使農民實現非農轉移;另一方面城鎮化的建設也為農民創造、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還有一方面,城鎮化建設將加快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對于統籌解決我國農民的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問題意義重大。
另外,行政管理的不作為也人為地造成了農民工就業難。多年來,一些地方政府及工作部門利用各種收費項目為農民工就業制造障礙,忽視對農民工應有的服務。盡管國家高度重視農民就業工作,加強了各方面的管理,使種消極行為已有所改善,但農民工在就業上遇到問題時,各職能部門相互推諉的現象仍然屢禁不止。如電視、報紙上屢屢報道的農民工“跳樓”討薪事件,一再用血的教訓向人們展示了農民工在就業維權上的心酸和政府相關部門的不作為。
三、促進農民就業的政策思路
1.強化強農惠農政策。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了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確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方略,作出了我國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階段的基本判斷,制定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針,不斷加大對“三農”的投入。2004至今,中央連續10年下發了中央1號文件,出臺了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近些年農民收入實現的持續較快增長,正是中央采取的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合力作用的結果。這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實施,不僅使農業生產全面發展、農民收入快速增加,而且也是廣大農民就業的基石。要促進農民就業,政府要一如既往地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強農惠農政策,保持各項政策的連續性,加快統籌城鄉發展,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促進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使更多的農民富裕起來,不斷為農民開創更為寬闊的就業空間。
2.加強體制和制度建設。一是堅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推進征地制度改革,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要使土地的經營權、承包權分離,堅持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二是積極推進戶籍管理制度的改革,進一步消除城鄉二元發展模式的戶籍“桎梏”。加快落實放寬中小城市、小城鎮特別是縣城和中心鎮落戶限制,促進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消除“偽城鎮化”、“半城鎮化”發展模式。三是深化農村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積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村服務組織,加快推進農業科技研發和推廣應用,積極推進農村信息化,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積極發展生態農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和農村服務業,拓展農村非農就業空間。四是調整產業布局,制定激勵性政策,引導沿海勞動密集型企業逐步轉移到內地,從而為中西部農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3.建立健全就業服務市場。一是進一步推進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建設,建立農民工就業的主渠道。在勞動力市場建設中,要重視農民工就業工作,加強相關中介機構的管理建設,在現有條件下要加強對農民工就業的指導,促使農民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合理、有序流動。二是加強就業信息化服務體系建設。由政府牽頭,建立覆蓋全國的農民工就業信息平臺,依托就業信息平臺可加強不同地區之間的就業信息傳遞,可通過網絡、廣播、電視、報紙、廣告牌等多種媒體、多種途徑及時公布國家的就業政策,及時收集、公布供需雙方的就業信息,召開供需見面會等為農民提供就業信息。三是要建立失業動態監測制度。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崗位流失情況實施動態監測,及時制定應對規模失業的工作預案。建立健全企業空崗信息報告制度。建立失業預警制度,加強對農民工就業指導、引導,這將會有效促進農民就業,進一步提高就業效率。
4.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當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最大的問題之一,在于城鄉分割,政府應該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進行全盤考慮、統籌規劃,協調各方利益,實現社會保障制度的城鄉統籌。建立健全包括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醫療保障等在內的保障制度,最終實現城鄉居民在就業、社保、居住、子女教育等方面社會保障體系一體化,將解除農民的后顧之憂,極大地推進農民就業。在統籌城鄉保障體系建設中,要重點加強農民工權益保障,重點做好涉及民生的義務教育、基本醫療等社會保障工作,加強農民職業技術培訓教育,逐步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解決好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的政策,建立工資正常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等,要讓農民就業有崗位,生活有保障。endprint
5.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目前我國城市就業壓力較大,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就地吸收農村勞動力無疑是促進農民就業的一個較佳的選擇。城鎮化一方面創造就業崗位,就地通過勞動用工解決農民就業;另一方面為加快農村人口非農轉移,向城鎮居民轉化創造條件,最終從根本上消除農民的就業及轉移問題。通過農民轉移就業,城鎮化建設與新農村建設互相促進和互相推動。當前加快推進城鎮化建設應把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作為城鎮化的重點。要利用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數量多、發展空間大,對農村人口吸納能力強的優勢,加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它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能力,增強他們吸納農村轉移人口的承載力。
6.進一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統籌解決農民就業問題,就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淘汰生產工藝落后,高污染、高耗能企業,一方面在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現代制造業的同時,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另一方面也不能放棄勞動密集型產業,特別是支持那些技術先進、附加值高、就業容量大的制造業和出口加工業發展。應該看到,解決我國農民就業問題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過程。在分析、解決農業現代化進程中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時,要充分認識到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是我國政府當前乃至今后的一個長期的、艱巨的工作,這樣才能統籌解決實現現代化與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才能順利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和全面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
注釋:
{1}中國農業統計年鑒——2013.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年10月:267
{2}中國農業統計年鑒——2013.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年10月:33
{3}熊會兵.我國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05
{4}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全文).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1/31/content_12907829_5.htm
參考文獻:
[1] 申明浩,周林剛.農民就業選擇制約因素的實證研究[J].財經科學,2004(1):53-57
[2] 朱寧.城鄉一體化背景下失地農民就業困境及其破解途徑[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655-657
[3] 熊會兵.我國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05:20-21
[4] 劉洪銀.我國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的農村經濟發展效應[J].農村經濟,2009(4):117-120
(作者單位: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黨委宣傳部 河南鄭州 451464;作者簡介:胡紅軍,經濟學碩士,講師,四川大學在讀博士,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黨委宣傳部副部長,研究方向:經濟思想史)
(責編:若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