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夕



五月,已經開始感受到夏季炎熱的北京,演出商張強一邊品著咖啡,一邊向記者講述著國內最近演出生意的不景氣。張強曾經是中國大型音樂會《同一首歌》的工作人員,后來又當過幾位歌星的經紀人,但是這些工作都沒能給他帶來豐厚的收入。2007年開始張強開辦了一家小型的演出公司,命運由此轉變。從2009年到2012年短短三四年的時間內,因為演出市場的異常繁榮,張強用掙到的錢買了一輛價格超過百萬的奔馳越野車和一幢150平方米、均價4萬元的住宅。但是好運似乎總是不長久,“2013年初開始生意就不好了。實話告訴你,我在2011年、2012年這兩年每年都有大小超過十場的演出。到2013年竟然一場演出沒有,一直到現在。”張強說,“我已經把公司關了,雇的三個人也遣散了,現在準備把自己的住宅租出去,每月大約能租1.5萬元,然后自己租便宜的房子住。”
政策寒冬到來
張強開辦的這家小型演出公司的倒閉并不是偶然現象,而是中國整個演出市場遭遇到的一場政策寒冬使然。2012年11月,中國共產黨十八大召開。12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其內容之一就是要厲行勤儉節約。
2013年2月,國家廣電總局下發《關于節儉安全辦節目的通知》,提倡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要求各級電臺、電視臺節儉安全辦好節日廣播電視節目,包括春晚在內的節日廣播電視節目要削減不必要的項目,壓縮不必要的開支,把節約的資金用于提高節目水平、資助公益事業。2013年8月,中宣部、財政部、文化部、審計署、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聯合發出《關于制止豪華鋪張、提倡節儉辦晚會的通知》,提出不得使用財政資金舉辦營業性文藝晚會,不得使用財政資金高價請演藝人員,更不得使用國有企業資金高價捧“明星”。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公布新修訂的《黨政機關國內公務接待管理規定》,其中第十六條指出:接待單位不得組織到營業性娛樂、健身場所活動,不得安排專場文藝演出。這個通知也被業內稱為“節儉令”。
政策的改變讓中國的演出市場頓時感受到了刺骨的寒冷,體格弱扛不住的小演出公司難以避免地開始出現被“凍死”的慘象。節儉令雖然并未針對明星的出場費,但是業內人士都認可的一個事實是,大多數明星的出場費盡管下跌了15%以上,演出邀約仍然急劇下降。
2014年4月,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2013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報告指出,2013年我國演出市場總經濟規模為463億元,與2012年同項指標統計收入相比下降了9%。北京道略演藝產業研究中心調查結果是,2013年中國商業演出市場票房規模達到88.26億元,同比下降5.7%。政府購買演出、企業贊助包場和旅行社團購這三方面資金正不斷被削減。
“很難統計倒閉企業的數量,起碼已有上萬家企業倒閉或者停業。”北大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對筆者說。晚會等演出行業極為分散,大到一些城市舉辦的大型晚會,小到一些鄉鎮舉辦的微型演出都會有不同的公司承辦。此前這個行業起碼有一半以上的市場是由政府包括國有企業買單。據不完全統計,這一市場預計有數十萬家演出公司,在中央限制“三公消費”等政策影響下,行業受沖擊非常大。
公款下的繁榮蛋
陳少峰的直言,正說明了中國的一個獨特現象:政府和國企的買單,曾經支撐起了演出市場多年的異樣繁榮。
一個國家級院團的領導對記者回憶著往日的幸福時光:“以前全國各地什么節都邀請大型文藝團體演出。我們以前接過全國好幾個地方舉辦的諸如梨花節、菜花節等。菏澤有牡丹節,洛陽也有牡丹節,還有好多藥材交易會也要搞大型文藝演出。這些重疊的節日都與旅游掛鉤、與地方政府的政績掛鉤,不少歌舞晚會多年無創新,都是找個名人,加個伴舞,找幾個老歌改改,蕩幾個秋千,搞幾個裝置。這樣演出的邀請都接不過來。”
張強的不少經驗就來自他曾經供職的央視《同一首歌》演唱會節目組。張強說,最輝煌的時候,《同一首歌》的演出費達到800萬人民幣,全部由地方政府和企業支付。
“我的公司靠的是關系,不做商演只做國企和大型民企的年會和活動。”史麗回憶,“以前國企真敢花錢。有一年春節前,一家大國企要辦年會,非要請一家部隊文工團唱民歌的男明星,平時那男明星一場演出也就20萬出場費,可是這回非要35萬。我心想,這人獅子大張口,干脆不請他了,就成心跟這家企業報價40萬,覺得這么貴肯定就把企業嚇回去了。沒想到這家國企的女老總就喜歡這位明星,一口答應下來了,結果我還多賺了5萬。”
大型房地產企業也是文藝演出最有購買力的消費者。“有一家大型房企的項目開盤搞演出,企業老總最崇拜毛澤東,當時電影《建國大業》正在火熱上演,他讓我必須給他請到影片中毛澤東、蔣介石和蔣經國的扮演者。我說這些人都是大牌,需要問問人家的檔期啊。這家房企老板說:‘沒事,開盤時間等這三位的檔期都合適再開始。”史麗回憶道,“扮演毛澤東的演員很隨和,一個月回國后參加了活動,還念了詩。本想邀請扮演蔣經國的演員唱首歌,可是我聯系的是他的影視公司而不是演出公司,結果‘蔣經國只能在演出中說說話,我還得重新和他的演出公司協調,最終搞定。那位蔣介石扮演者最反感和房產商有關的商業活動,不想來,房企老板以為是價錢問題。告訴我說多少錢都沒問題。我心想要這么說‘蔣介石更不來了,所以只能從友情上打動他,費了很大的力氣才辦成,請到了‘蔣介石。”
國家京劇院演員張女士告訴記者,以前每到年會,各大企業包場很多,一場京劇演出,京劇團的報價至少10萬起步。每天,國家京劇院業務處來約演出的電話不斷,業務人員根本不出門。“演一場《紅燈記》總共七八十口子,再少就該虧錢了。不過我可知道其他藝術團的報價,東方歌舞團一般30萬元起步,一位中國頂尖的女民歌演員的一場音樂會報價是200萬元。”喜歡京劇的老板花錢,有時請員工看戲。另一個帶來錢的途徑是生日與堂會,這和100年前京劇演員的賺錢方式幾乎沒什么區別,“例如大公司過生日,老板過生日,大機構過生日,上司過生日,京劇演員都要去唱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