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善慶
【摘 要】 確立成本理念,引進經營理念、成本領先理念,創新成本機制、成本文化理念等成本控制理念后,不僅國家要對高校會計核算制度進行改革,而且高校內部也要健全成本管理制度,并抓住高校成本控制重點,實施標準成本管理、成本預算支出控制,降低生均設備成本,建立公開成本指導機制,實施成本否決制等措施,才能有效控制高校教育成本的不斷增加。
【關鍵詞】 創新成本理念; 改革會計核算制度; 健全內部成本管理
中圖分類號:F23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4)18-0091-03
長期以來,在我國高等教育確實存在投入不足的前提下,人們普遍忽視了高等教育投入效率不高甚至浪費的問題,而達成4%后,無論是對教育投入經費的管理還是對教育成本的核算,高校在思想認識、制度制定、預算安排、目標設計、標準限制等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上有無發生有利變化呢?筆者的觀察是,從總體上看投入增加與開支浪費沒有關聯,浪費現象并無根本改觀;從微觀上看雖然也有個別控制教育成本的行為,但是依舊缺乏系統性、完整性、全面性的控制制度安排與行為制約。因此,必須擺脫收支平衡的經費管理傳統理念及制度要求,適應高校面臨的社會新變化,建立新的會計核算制度,有效控制高校教育成本。
一、創新高校成本控制理念
高校經費支出隨意性較大,人力資源浪費嚴重,盲目擴張、資產浪費等現象客觀存在,而要改變這種狀況,前提是必須在觀念上有所更新,不僅要有成本控制意識,而且還要不斷增強和優化成本控制意識。一是確立成本理念。長期以來,我國把高校作為公共部門來對待,財政主管部門、教育主管部門等沒有提出對教育成本的要求,高校作為教育成本的主體缺乏成本核算的意識,對高校成本不進行核算與控制,具有高校全額撥款的歷史特定性,而既然是收費才能上學,那么就要創新觀念,進行成本核算,讓學生和家長明白收費的效益性。二是引進經營理念。高校雖然是事業單位,但應將其模擬為一個經濟實體,遵循市場原則,優勝劣汰,確立辦學方向及設立專業,對資源進行優化配置,才能實現各項資源投入后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提高辦學效益。三是成本領先理念。成本領先戰略是指高校通過加強成本管理,使高校綜合總成本降到低于全國平均成本及同類高校平均成本,特別是主要競爭對手的成本水平,甚至達到最低水平,成為成本領先者。四是創新成本機制。成本創新機制的核心是使成本改進永遠處于持續不斷的削減形態,并成為高校成本管理的常態。而關鍵又在于培養全體教職工對成本的認知能力、計劃能力、配置能力、控制能力和評價能力。五是成本效益觀念。成本效益觀念就是尋找成本耗費的價值產出最大化。高校成本過高固然不可取,但也不是越低越好。只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則,適當新增一部分成本,以提高市場競爭力是完全合理的。六是成本文化理念。成本文化對人的影響深刻且自覺,因此必須注重高校全員成本管理理念的轉變,不僅要塑造全員成本意識,而且要深入教職工心中化作自覺行為,并努力打造和始終保持在同類高校中的成本優勢。
二、制定高校成本核算制度
(一)國家層面上的高校會計核算制度改革
1.以權責發生制作為高校會計核算的基礎。《高等學校財務會計制度》規定“高等學校會計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實現制”。而收益實現和收到款項的時間及費用發生與支付的不同期間又是常規性的,導致收付不能代表活動真實的結果,教育成本難以確認。因此,應以權責發生制作為高校會計核算的基礎,這也是國際會計制度改革的一個新趨勢。
2.改革會計科目體系。一是增設“待攤費用”與“預提費用”科目,實現本期收入和成本配比。二是增設 “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科目,將應收款項和暫付款項分開核算。三是增設“長期借款”和“短期借款”科目。四是增設“累計折舊”及“固定資產清理”科目。五是增設“在建工程”科目。六是增設“實收投資”等科目,以核算外單位及個人投入的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流動資金和固定資產。
3.基建會計納入行政事業會計核算。由于基建支出與事業支出分開核算,導致學校財務負債披露信息的失真,如不能體現貸款的全部數額,因此,應將基建會計納入行政事業會計核算,以完整地反映基建項目資金情況。
4.改進高校會計報告體系。在現行“資產負債表”、“收入支出表”、“支出明細表”的基礎上建議增加“現金流量表”和“成本核算表”等報表,以全面、準確地反映高校的資金運用情況。
(二)高校層面上健全內部成本管理制度
1.設立成本管理與控制中心。首先是制定合理的計劃成本標準。其次是以院系或職能部門為單位建立成本管理中心。最后是建立有效的成本考核制度。
2.完善成本控制內部評級體系。高校應以成本控制目標制定相應的標準來考核,以加強高校內部成本控制。主要包括:(1)經費收支預算的編制。(2)教育成本控制評估指標的確定。(3)計算各指標的實際完成情況。(4)建立成本控制獎懲辦法,調動成本控制積極性。
3.加強教育成本支出監督體系。主要包括:(1)政策法規監督。如《高等學校培養成本監審辦法(試行)》。(2)行政管理監督。如完善高校辦學水平評估指標體系。(3)審計監督。如對收支的規范性、真實性、科學性、合理性進行審計,控制成本支出。
三、抓住高校成本控制重點
盡管高校成本項目眾多,但在成本控制中還要區分重點與一般,把主要控制力放在重點項目上。首先是控制人員成本。在高校總支出中,最大的支出項目是人員支出。比較理想的人員支出占總支出的比率是40%左右,而有的高校則高達60%以上,且仍在上升。究其原因:一是我國教育部規定的高校師生比標準偏高。淡志強與李江輝研究認為,美、澳、法、加等國規定的高校師生比標準分別為1■16.4,1■20.4,1■24.8,1■28.9,實際上高校配置的教師數量更少,而我國教育部評估標準要求優秀為1■14,良好為1■16,超過1■18為合格,超過合格則要黃牌警告。實際上2009年全國普通本專科的全部師生比為1■10,專任教師師生比為1■16.3,導致高校師資成本負擔沉重。二是大量引進與培養人才。但不能否認的是高校在人才管理方面確實存在著重投入輕使用、重擁有輕產出的現象。因此,高校要控制人員成本必須根據事業發展需要配置好人力資本標準和數量,具體包括:一是通過科學設計辦學規模,形成規模效益,以降低人力資源成本。二是通過逐步提高生師比并形成合理的生師比,降低人力資源成本。三是建立復合型師資隊伍,鼓勵教師一專多能,提高人力資源利用率,降低人力資源成本。四是優化教職工結構。在我國高校教職工隊伍中行政管理人員占總人數的比率一直偏高,而專任教師占總人數的比率卻不高。如據《2011年全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行政管理人員占總人數的比率為40%,遠遠超過了《高等學校教育培養成本監審辦法》中規定的12%~15%的標準。其次是控制公用支出。在高校總支出中,公用支出是僅次于人員支出的第二大支出項目。因此,一要樹立節約觀念并與每一個人的工作掛鉤。二要強化公用支出約束。三要建立健全控制機制。四要控制設備投入。當前我國高校存在著重設備投入輕設備利用的問題,一方面爭著投入設備,另一方面又是設備利用偏低,尤其是大型儀器設備利用率更低。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高校實驗室利用率不足60%,大型儀器設備利用率不到20%;另據對40萬元以上03類貴重儀器設備綜合使用力效益的評價,60分以下不合格的占33%,60—75分之間合格的占28.5%,75—90分之間合格的占25.7%,90分以上優秀的占12.8%。因此,一要科學合理地建立實驗室。要堅持共享與不低于最低利用率標準的原則建立實驗室,盡量避免各專業都建設小而全式的實驗室,樹立專業大類共建共享的實驗室理念,促進實驗室高效利用。二要建立儀器設備配置標準,嚴格禁止超過標準配置。三要建立大型儀器設備利用率評價體系,對低于最低利用率標準的部門和個人要在政治上批評及經濟上懲罰。四要建立實驗室與大型儀器設備有償使用機制,杜絕無償占用帶來的爭占無度的不良后果。五要控制基本建設投資。基本建設投資帶來的壓力使很多高校依然難以喘氣。據濱兵披露,我國高校貸款額高達3 000億元左右,如按95%用于基本建設投資,則為2 850億元,意味著高校要承擔2 850億元/年的貸款成本。山東師范大學韓英說“平均每年拿出總經費的25%還貸款。”“我校自2007年就停止了新校區的建設,只完成規劃建筑面積的60%。”“除去教師人頭費,剩下的錢用于教學,收的那點學費只能維持水電暖。”因此,高校不僅要強化基本建設預算約束,嚴格禁止盲目建設與超標準建設,而且要嚴控行政辦公用房,甚至緩建各類基本建設項目,以扼制這一最大且長遠的支出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