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昕 王麗霞
摘要:30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的高等教育經歷了大改革、大發展與大提高,且已進入到大眾化教育的新階段。加強內涵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成為當前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務。結合地方行業高校自身的辦學實際,通過深入分析人才培養質量的內涵,提出了地方行業高校應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辦學思路,從辦學定位、辦學理念、辦學特色、人才培養模式調試、政策制定等方面準確把握,切實提高地方行業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地方行業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教學精力投入;學習精力投入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52909(2014)03000104
2010年,國家在客觀總結過去、科學謀劃未來的基礎上,出臺了21世紀第一個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明了中國未來10年教育發展的基本方向,明確了各級各類教育的目標任務。針對高等教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下簡稱《綱要》)明確提出“要將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為高校中心工作,對不同類型高校要實行分類指導,著力辦出特色”。作為具有鮮明行業特色的地方高校,擔負著為行業及地方經濟發展培養大量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的重任,如何更好地完成時代賦予的重要使命,課題組進行了深入思考與實踐。
一、人才培養質量的內涵
關于人才培養質量的內涵,張安富等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詳細論述了高等教育質量的內涵,分析了高等教育質量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系,并將人才培養質量定義為是與社會要求的符合程度、與高等學校自身目標的實現程度,以及與學生主體性的發展程度的集中體現,代表高等教育的內在需求,是“內適性”取向、“外適性”取向和“個適性”取向的統一[1]。這一內涵與教育部開展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工作的主導思想“三個符合度”相一致,即:學校確定的目標要與社會要求、人才的全面發展相符合;學校的實際工作狀態與確定目標相符合;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與自定目標相符合。可見,滿足社會要求、實現學校目標、實現學生自身價值增值構成了高等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基本內涵。而滿足社會需求、實現學校目標確切地說又是通過學生自身價值增
值來體現,因此,人才培養質量的主要內涵就是學生接受教育后自身價值增值的程度。
二、地方行業高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應為”探析
地方行業高校約占全國高校總數的1/4,做強地方行業高校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主要任務之一。按照人才培養質量的內涵分析,地方行業高校應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抓住關鍵因素,著力解決。
應為之一:定位要準確。定位是高校的辦學之綱[2],對學校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才培養規格、服務面向、課程、教學及質量保障等都要在定位中求解。學校定位應是學校辦學基礎、自身優勢,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社會需求的集中體現。地方行業高校多數屬于教學型院校,承擔為行業和地方經濟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任務,人才規格定位首先應是行業應用型人才,要改變當前“追求重視創新型人才培養而不重視常規型人才培養” [3]的錯位發展觀念,應結合自身的實際及其在行業和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進行科學準確定位。
應為之二:理念要清晰。教育理念是學校的發展之綱,指導學校向“應然”狀態前行。教育理念不同于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理念是關于教育的應然狀態的判斷,是滲透了人們對教育的價值取向或價值傾向的“好教育”觀念。教育理念決定了學校辦學所持的信念與態度,關系學生、教師的前途與社會責任。正如華中科技大學劉獻君教授指出“教育理念應是以教育實踐為基礎,滲透著主體教育價值取向,反映著主體對教育“應然狀態”追求的一種特殊的理性認識”[4]。這里的主體應包含學生和教師兩個主體,學校在研究教育理念時,應該充分考慮學生和教師兩個主體的價值取向,而不能忽略其一。這兩個主體的價值取向應是和諧統一、而不是對立的,且彼此在價值取向的實現過程中互相依托、互相促進。
應為之三:辦學要有特色。辦學特色是學校的立校之本,反映了學校的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辦學特色是指在學校長期辦學過程中積淀形成的、特有的、有別于其他學校的獨特優質特征,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并在社會上有一定影響。如果沒有了特色,學校自然也就失去了社會競爭力。《綱要》明確提出“發揮政策指導和資源配置作用,引導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質化傾向,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的要求。由此可見,地方行業高校今后必須堅持特色辦學的發展道路,才能在未來的激烈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應為之四:人才培養模式要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實現人才培養的關鍵。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是指在一定的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指導下,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采取的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方式和運行方式,包括 “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么樣培養人”兩個方面。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確定了高校要培養什么樣的人,人才培養方案,教學過程和管理方式等決定了高校如何實現人的培養。在人才培養規格定位確定的前提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將直接影響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關乎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因此,按照經濟及社會發展需求,不斷調試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和完善教學過程,是高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前提和保障。在人才培養模式建構中,既要考慮人才培養的長期性、周期性,又要兼顧其穩定性和前瞻性,以保證培養的人才對未來有一定的適應能力
。
應為之五:制度設計要能激發教師教學與科研相長。眾所周知“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由此可見教師在振興民族教育中的關鍵作用。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教師用心去體會和創造,這就要求教師要將更多的精力用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效果的研究上,反復實踐與完善。教學內容的豐富性與前沿性由教師的學術造詣決定,而教學方法的適切性與教學效果的有效性則由教師的教學藝術決定。因此一名稱職的教師需要教學與科研相長,而不是現在的“重科研、輕教學”,“科研是衡量一切的唯一標尺”。基于此,改革現有職稱評聘量化考核標準,建立公正合理的教師評價機制,并從制度設計上促進教師形成潛心教學、精于學術的良好教風,改變當前教師“在教學精力上投入嚴重不足、科研上低水平重復”的局面。
應為之六: 文化氛圍創設要激發學生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學習。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另一關鍵因子是學生。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學習性投入的多少是評價一所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目前國內外已有研究學者引入學習性投入這一調查工具評價大學的教育質量。研究表明,那些能夠讓學生投入更多精力進行自主學習的學校被認為教育質量[5]更高。因此,學校要努力為學生創設積極向上的學風,讓學生愿意將更多的精力用在學習上,用在提高自身能力和素養上。這與學校的辦學目標、辦學理念、辦學特色形成呼應,最終實現學生自身價值的最大增值。
上述六個方面是地方行業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決定因素。辦學定位決定了學校發展目標的可行性,教育理念決定了學校辦學思想的先進性,辦學特色體現了學校的競爭力,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決定了學校“培養什么樣的人,怎么樣培養人”。 教師與學生是學校教學活動的實施者,最終完成“如何培養人”的任務。上述六個方面形成一個完整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彼此相互影響、缺一不可。學校社會美譽度高會吸引更多的優質生源,促進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高質量的畢業生又可以提升學校的社會美譽度,為學校吸引更多優質生源;反之,亦然。
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是高等學校的三項主要職能,三者彼此相互聯系、互相支撐,互為一體,均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由于各級各類學校在辦學基礎、發展歷程、師資水平等方面有差異
,因此不同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質量標準也有所不同,且在路徑選擇上也應該有所區別,各有側重。“有所不為后才能有所為”。地方行業高校首先就是要弄清“可為什么”,“不可為什么”,然后才能集中精力有所作為,防止“皆為,皆無為”的尷尬局面,因此,處理好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三者間的關系,選擇科學的發展路徑具有十分重要的導向作用。
三、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實踐探索
吉林建筑大學是新中國首批建立的十所建筑類院校之一。經過58年的建設和發展,學校擁有47個本科專業、7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形成了以工為主,理、工、文、管、法、藝、經等多學科協調發展,土木建筑專業特色鮮明的教學型普通高等學校。
(一)學校定位更加準確
通過認真總結58年來的辦學經驗,特別是經歷本科教學合格評價和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學校辦學定位更加準確: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依據自身辦學實際和發展潛力,建設土建優勢彰顯、辦學特色鮮明、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的多科性大學的發展目標定位;形成了以本科教育為主,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的辦學層次定位;以培養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質,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三實”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為目標;以立足吉林、面向全國,服務建設領域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定位。這些定位既符合學校實際,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很好地推動了學校各項事業科學、可持續發展。
(二)教育理念更加明晰
學校通過對教育理念本質的學習和討論,逐漸由過去的被動效仿向自覺探求符合學校自身實際的教育理念過渡。經過認真梳理,在全校上下樹立了“育人為本”的“人本”教育理念,即:以學生為主體,一切教學活動都是為了培養學生,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以教師為主導,讓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享受職業幸福。樹立起“六種意識”,即:注重人才培養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服務意識;注重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主體意識;注重素質教育,融知識、能力協調發展的質量意識;注重理論基礎,強化能力培養,突出理論聯系實際、專業教育與注冊工程師執業資格教育相銜接的應用意識;注重教師與學生、理論與實踐、科研與教學之間融通的互動意識;注重教師職業發展,引導教師進德修業的自覺意識。
(三)“三實”辦學特色不斷豐富和發展
通過對學校辦學實踐的長期探索,逐步總結形成了“理論基礎堅實、實踐能力扎實、思想作風樸實”的“三實”型人才培養特色,并在發展中不斷豐富和完善其內涵。
“理論基礎堅實”是指所培養的學生具備工程師所應有的合理知識結構,具備解決本專業領域工程問題必要的知識儲備,具備適應本專業領域未來發展的再學習能力。“實踐能力扎實”是指培養的學生在工程實踐中能夠熟練運用相關理論知識,具備一定的觀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備一定的應用創新能力。“思想作風樸實”是指培養的學生具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熱愛本職工作,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操守和必要的人文素養。
在“三實”人才所具備的要件中,“思想作風樸實”是保證,體現了學校堅持正確的“育人為本”的教育取向,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所應具備的良好思想道德品質要求,外在表現為品德端方,具備吃苦耐勞、勤勉踏實的敬業精神,安心在艱苦的條件下工作,從基層做起,能夠“下得去”。“基礎理論堅實”是支撐,體現了培養學生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所必備的專業基礎理論素養,外在表現為能夠靈活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面對新情況、新環境、新問題時能夠“學得快”。“實踐能力扎實”是核心,既符合“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要求,又突出體現了學校人才培養特色,外在表現為環境適應能力、動手能力強,能夠舉一反三,上手快,有后勁,在實際工程中能夠“用得上”。“三實”人才培養特色不僅是學校50多年辦學實踐積淀的豐碩成果,也是今后學校堅持特色辦學之路的主線。
(四)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完善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們創新性地建構了以“知行教育學說、CBE理論、終身教育理論”為指導思想,以“理論基礎堅實、實踐能力扎實、思想作風樸實”為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以“專業教育與注冊工程師執業資格教育兩條主線有效銜接”設置課程體系,以“雙導師、雙學期單元”和“形成性評價方式”實施教育教學過程的“2+2”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將知識傳授、工程思維培養、工程技能訓練、工程職業倫理培育等重要內容貫穿人才培養始終。課程設置基于“大工程觀”的教育思想和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加以組織安排;課程教學內容緊跟學科發展前沿,同時對各學科及其對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活環境的影響保持高度敏感。由于土建類專業要求從業人員具有更加關心人類生命安全和生存空間發展等重大問題的自覺意識,因此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將關乎人類與社會、人類與自然和諧關系的生態文明觀主動融入教學之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五)路徑選擇正確、政策支持教學
學校一直堅持以教學工作為中心,并將提高教學質量作為學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最重要的路徑。對此,學校在政策制度設計上制定了“教學研究與科學研究”同等對待的獎勵和支持政策,鼓勵教師潛心教學和科學研究,樹立教學才是教師第一職責的理念,正確處理好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間的關系。通過采取分類設崗、學術評價注重成果質量等措施,帶動教師自覺進行“教與學”設計和反思,有效地促進教學質量提升。
(六)學生學習性投入持續提高
通過采取改善校園環境、搭建學生實踐與活動平臺、重建師生親密關系、實施人生理想規劃、實行班導師制等一系列積極措施,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責任感。基于精品意識,學校投入大量精力和財力恢復了一度停辦的國際工程管理專業,在全校范圍內公開、公平選拔英語水平高、理論基礎好,綜合素質高的學生,并按照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培養。目前,該專業已經成為學校標桿專業,每年吸引大批優秀學生加入,積極向上的學風悄然形成。參考文獻:
[1]張安富,靳敏,施佳璐.高等教育質量與水平及相關概念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 (11):13-18.
[2]潘懋元,車如山.做強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與特征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9(12):15-18.
[3]朱高峰.工程教育中的幾個理念問題[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2):1-5.
[4]劉獻君.適應高等教育強國建設要求的高等學校教育理念創新[J].中國高教研究,2010(11): 4-11.
[5]史靜寰,涂冬波,王紓,等.基于學習過程的本科教育學情調查報告2009[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4): 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