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宇
1
有學生對抗日戰爭題材的影視劇極有興趣,所以看了許多此類作品,并且從中發現了一個問題:在大多數作品中,八路軍的帽子沒有帽徽,無論帽子是藍灰還是土黃,上面都只有兩顆扣子,但近幾年來,卻突然冒出了少量作品,改變了八路軍的形象,讓八路軍的頭上頂了國軍帽徽。她很困惑,查閱資料,也沒得到滿意的回答,于是跑來對我說:太混亂了,軍裝和帽徽也能這樣亂搞嗎?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看她一臉焦急而且憤怒的樣子,我不禁說了一句:“好!能看到混亂,說明有人開始正視歷史的真實。”許多年來,在講到當代文藝作品的真實性問題時,我常舉的一個例子就是這頂帽子,在教科書中,在電影和電視劇中,在繪畫和雕塑,甚至在紀念館陳列的圖片中,都從未直面歷史真實。現在情況真的不一樣了嗎?在學生的指引下,我看了《八路軍》等一些新拍的電視劇,發現果然如此,雖然對于歷史內容仍然不得不精心虛構,但帽徽卻真的恢復了本來的樣子。
于是,我告訴學生,要說“亂搞”,不是當下個別編導亂搞,而是過去半個多世紀的編導一直在“亂搞”。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直到新世紀,在這件事上一直不存在“混亂”,但那整齊一致,卻是一致地不尊重事實,一致地涂抹和篡改歷史。今天,終于有人要改變過去的做法,還歷史以本來面目了。
誰說沒有進步呢?這就是進步!這點滴的進步也是值得珍惜的。
送走學生之后,我卻突然感到悲哀:就這么一頂帽子,竟被涂抹和掩蓋了大半個世紀,直到今天,雖有個別作品恢復了歷史的本來面目,但在大多數作品中,卻是依然如故,所以讓年輕人充滿困惑,無所適從。因此我想,這事也許應該說一說,于是就有了這篇短文。
2
只要稍微有一點歷史知識,事情本應眾所周知:抗日戰爭爆發前夕,中國共產黨人執行共產國際之命,在莫斯科發表“八一宣言”,調整路線方針,停止階級斗爭和奪取政權的運動,高舉起抗日的旗幟,并且開始尋求與民國政府合作抗日的道路。經過西安事變等一系列操作,合作的道路終于鋪平。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那個以許多生命和鮮血為代價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自行取消,蘇區回到民國政府的統一管理之下,共產黨人表示服從政府和領袖的號令,其武裝力量也受政府收編,成為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的一部分。于是,1937年8月25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將大西北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陜北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9月11日改稱第十八集團軍,但除某些正式文獻之外,卻仍然簡稱“八路軍”。10月2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又發布命令,將湘、贛、粵、浙、閩、鄂、豫、皖等8省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八路軍和新四軍。
直到今天,在一些出版物中常常看到這樣的表述:八路軍……,國軍……。如果是在描述抗日戰爭之前的情況,把“紅軍”和“國軍”這樣對立起來講是對的,如果是在描述抗日戰爭之后的情況,把“解放軍”和“國軍”這樣對立起來描述也是對的,但若描述抗日戰爭時期的情況,把“八路軍”和“國軍”對立起來,卻是不對的,因為“八路軍”是國家正規軍隊,屬于“國軍”。
既然是國家正規軍隊,可以沒有軍旗嗎?軍帽上可以沒有軍徽嗎?當然有,當年的八路軍和新四軍都有軍旗,八路軍戰士和新四軍戰士的軍帽上,也有國家正規軍隊的軍徽。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晉察冀招兵擴軍,宣傳人員穿戴整齊,帽徽耀眼,打著的旗子也是帶有青天白日的紅色軍旗。
八路軍軍旗
根據國家軍事委員會給予的編制,也就是接受改編時延安上報的武裝力量人數,八路軍被編為三個師,即115師、120師和129師,總共4.6萬人。但八路軍擴軍速度極快,很快發展到十幾萬人,四十幾萬人,番號沒有增加,仍然是三個師,但一個師的實有人數卻已經超過一個集團軍。在這種情況下,國家配備的軍裝自然不夠。不過,延安自己生產軍裝的同時,也生產過帶有青天白日的帽徽。從當年那些未經后來處理的原始照片看,無論是集體活動,還是個人拍下的照片,只要是比較正規的部隊,都佩戴著青天白日軍徽。
未處理過的八路軍集體照片
因為皖南事變發生,蔣介石宣布新四軍為“叛軍”,取消番號,并將軍長葉挺交軍事法庭。作為回擊,新四軍的一些隊伍干脆摘掉了青天白日帽徽。也就是說,既然被稱為“叛軍”,那就干脆“叛”了。不過,凡是正規場合,領導人卻仍然戴著青天白日軍徽,以示并未“叛變”。陳毅是事變后新任命的新四軍軍長,這時的新四軍已經沒了番號,但陳毅的裝扮卻仍然是國軍將領,軍帽上高懸國軍軍徽。
各地的確出現過一些不戴軍徽的八路,但他們的軍裝也形形色色,連衣服都胡亂湊合,自然顧不上軍徽。從延安留下的照片看,無論平時如何,只要面對外國記者的鏡頭,八路軍將領從總司令朱德,到彭德懷、林彪、賀龍,一直到普通士兵,幾乎都規規矩矩地戴著那頂帶有青天白日徽章的軍帽。下面是西方記者于1944年在延安拍攝的領導人的照片:
朱德與賀龍等
抗日戰爭勝利之后的前兩年,因為“解放”的旗幟尚未公開打出來,八路軍的正規軍裝仍然沒有變。即使事實上已經在進行著“解放全中國”的戰爭,卻也只稱“東北人民自治軍”,或是屬性模糊的“東北野戰軍”等,仍然戴著國軍帽徽。
在發生于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戰役中,戰地記者為華東野戰軍的炮兵連長施夫俊留下的著名照片《指示目標》(一位老大媽為施夫俊指示敵人目標),施夫俊軍帽上仍然是青天白日帽徽。這張照片,在革命軍事博物館和孟良崮戰役紀念館都可以看到。
3
然而,1949年之后,在所有影像、繪畫、雕塑和藝術作品中,八路軍和新四軍的軍旗都不見了,軍帽上的帽徽不見了。
從50年代到“文革”時期,關于抗日戰爭題材的作品不斷出現。可是,這些作品無一不在八路軍和新四軍的帽子上做了手腳。直到今天,大多數情況依然如此。下面是人們比較熟悉的繪畫,延安那些軍事領導人穿了軍裝,卻唯獨沒有帽徽。
反映延安大生產的繪畫、雕塑,無論軍官還是士兵,都穿了整齊的軍裝,戴著軍帽,但軍帽上卻沒有帽徽,只有兩顆黑扣子。
從50年代到60年代,小說、戲劇、電影,不少作品都涉及抗日戰爭,那時的作家當然不會去表現二十多次大會戰,而是以八路軍和新四軍為主角。但那些作品中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形象,卻都不是抗日戰爭時期的真實模樣,他們的帽子上不再有徽章。
這是《苦菜花》中的八路軍形象:
這是《兩個小八路》:
現在我們知道,著名的狼牙山五壯士并未全部犧牲,其中之一葛振林活了下來,他存有當年自己作為八路軍戰士的照片,軍帽上的青天白日帽徽清晰可見:
但在后來所有關于狼牙山五壯士的電影、連環畫,甚至直到現在的繪畫和雕塑,卻一律去掉了帽徽,只留下了兩顆扣子。
我們知道新四軍軍裝的樣子,因為有葉挺、項英和新四軍官兵的原始照片在。可是,到了樣板戲《沙家浜》中,青天白日卻讓給刁德一和胡傳奎,新四軍既沒有帽徽,也沒有臂章,成了這個樣子:
更有甚者,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的照片也被修改。1945年,中國共產黨七大在延安召開,留下了毛澤東與朱德在一起的一張照片,在原始照片中,朱德穿的是八路軍軍裝,青天白日帽徽赫然。但在1949年之后,這樣的照片竟然“不宜公開”,所有紀念館、展覽館和畫冊中都對它進行了涂抹,讓總司令的軍帽只剩了兩顆扣子。下面是同一張照片的兩種面貌,我們平時所看到的,是處理過的。
未處理之前的原版
處理過的照片
這樣的歷史事實,本是眾所周知的,但從50年代之后的半個多世紀中,卻沒人敢說破真相。如果誰說八路軍帽子上有青天白日帽徽,就會被打成反革命,被抓起來。就像井岡山會師必須是毛澤東與林彪會師一樣,誰如果說當時是毛澤東與朱德會師,那就很危險。當年的下鄉知青,就曾有人因為在看完電影之后說了這樣一句:“八路軍的帽子上還應有一枚十二角星的國民黨帽徽”,第二天就被抓走了。
這種情況之下,文學藝術還有什么真實性可言?
時至今日,一般人早已習慣了沒有帽徽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形象,個別影視作品忽然恢復了他們頭頂上的青天白日帽徽,的確帶來了“混亂”,可是,歷史的本來面目,還是尊重為好。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