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愛紅
(河北省衡水市第五人民醫院,衡水053000)
臨床鼻咽癌患者診斷中CT與MRI技術應用的效果分析
梁愛紅
(河北省衡水市第五人民醫院,衡水053000)
目的:分析臨床鼻咽癌患者診斷中CT與MRI技術應用的效果。方法:對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36例鼻咽癌患者均行CT和MRI診斷,并觀察兩種方法診斷的效果。結果:本組患者鼻咽部位的CT和MRI診斷的檢出率分別為38.9%和72.2%,MRI診斷的檢出率明顯比CT高,二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顱底部位的CT和MRI診斷的檢出率分別為22.2%和55.6%,MRI診斷的檢出率明顯比CT高,二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CT和MRI診斷在鼻咽癌的診斷中均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但是MRI診斷的效果更好。
CT;MRI技術;鼻咽癌;效果
在鼻咽癌的診斷中,和CT診斷相比,MRI診斷具有無比的優越性,同時能夠影響到分期[1]。本研究對我院放射科近三年來收治的36例鼻咽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對比了鼻咽癌患者的CT診斷與MRI診斷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放射科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36例鼻咽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經病理證實為鼻咽癌,均在治療前經過CT診斷和MRI診斷,均沒有出現遠處轉移。其中有12例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年齡在27-6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6.3±10.5)歲。
1.2 方法
1.2.1 CT診斷
CT掃描運用型號為Lightspeed VCT的GE 64排128層螺旋CT模擬定位機,掃描上界為頭頂,掃描下界為鎖骨頭。適當增加掃描強度,將層距設定為5mm,將厚度也設定為5mm。選用非離子劑型優維顯作為對比劑,靜脈注射的劑量應該控制在80ml-100ml之間,速度應該控制在3ml/s-5ml/s之間,運用高壓注射器作為注射器,掃描和注射的時間間隔應該在45s以內。
1.2.2 MRI診斷
MRI掃描運用MR:鑫高益OPER-0.3T,對SE序列進行設定,掃描的上界為鞍上池,掃描的下界為第二頸椎。加強掃描橫斷面、矢狀面及冠狀面,將層距設定為1mm,將厚度設定為5mm,將翻轉角度設定為90°[2]。
1.3 診斷為受侵部位的標準
在CT診斷方面,如果和正常情況相比,患者的骨質密度較高,有高密度的斑片狀陰影,則診斷為受侵部位;在MRI診斷方面,如果患者存在骨樣低信號,沒有脂肪高信號,加強掃描之后有強化的跡象。患者的骨皮質和骨紋有缺失、被破壞,看起來極為稀疏,腔隙孔的直徑較正常增加,骨質有增生硬化的跡象,顱底骨中黃骨髓被腫瘤所替代,信號有所改變,則診斷為受侵部位。
1.4 統計學處理
用卡方對CT和MRI的檢出率進行計算和檢驗,運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包對本研究中的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的標準為P<0.05。
2.1 本組患者的鼻咽部位的影像學診斷結果
本組患者鼻咽部位的CT和MRI診斷的檢出率分別為38.9%和72.2%,MRI診斷的檢出率明顯比CT高,二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本組患者的鼻咽部位的影像學診斷結果(例/%)
2.2 本組患者的顱底部位的影像學診斷結果
本組患者的顱底部位的CT和MRI診斷的檢出率分別為22.2%和55.6%,MRI診斷的檢出率明顯比CT高,二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本組患者的顱底部位的影像學診斷結果(例/%)
3.1 鼻咽癌的CT診斷
CT的主要特點是組織密度分辨力較高,且沒有組織影像重疊,能夠將頜面深部軟組織間隙的侵犯清晰地顯示出來,比如鼻咽腔、咽旁間隙等。在定性和定位診斷鼻咽癌的過程中,常規CT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CT灌注成像能夠對鼻咽病灶的血容量等特征進行良好的反映。劉愛華[3]等醫學學者研究發現,多層螺旋CT灌注成像的灌注值能夠對鼻咽癌微血管密度特征進行良好的反應,鼻咽癌的TNM分期受到PEI(最大強化指數)和BV(血容量)值的直接影響。隨著多層螺旋CT技術的快速發展,醫學界不斷豐富和完善了螺旋CT的各種重建技術,并使其在診斷疾病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MRI的軟組織分辨力良好,可以多方位、多參數成像,現階段,醫學界普遍認為,在鼻咽癌的影像學檢查中,MRI是最有效的檢查方法,對臨床分期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King等醫學學者研究發現,如果可疑鼻咽癌患者是由內鏡檢查出來的,那么MRI檢查就幾乎可以代替活檢,其敏感性、特異性及陰性預測值、陽性預測值、準確性分別達到了100%、95%、100%、43%、95%。在鼻咽壁的拒不侵犯、顱底等的浸潤等方面,常規MRI成像具有明顯的優越性。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CT和MRI診斷在鼻咽癌的診斷中均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但是MRI診斷的效果更好。本研究結果也表明,在鼻咽癌患者的鼻咽部和顱底部位的影像學診斷中,MRI診斷的檢出率明顯比CT高,二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說明了在對鼻咽癌患者局部侵犯情況的影像學診斷中,和CT診斷相比,MRI診斷對鼻咽部和顱底的診斷結果均較明確,因此臨床應給予MRI診斷結果以充分的重視。
[1]羅鳳榮,李雁平,盧功源.MRI和CT平掃/增強對鼻咽癌診斷價值的比較[J].廣西醫學,2010(3):89-90.
[2]張鵬.MRI在鼻咽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探析[J].中外醫療,2012(4):56-57.
[3]劉愛華,朱時鏘,方雄.MRI與CT對鼻咽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比較[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1(7):124-125.
R816.96;R445.2;R739.6
B
10.3969/j.issn.1001-0270.2014.04.16
2014-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