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莉,王 清
(安徽建設大學 管理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高等院校教育教學方面的改革一直是高等教育發展的主要動力。伴隨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推動,“大類招生,分流培養”的高等人才培養模式逐漸得到全國各大高等院校的認可和采納。當前,我國一百多所“211工程”高等院校中有近一半以上的院校采用該人才培養模式。[1]總的來說,“大類招生,分流培養”降低了學生選擇專業的盲目性,在很大程度上遵從了他們的自主意愿,合理并有效配置了學校資源,提高了學校的辦學效益,并為社會培養了大量創新型人才,受到學生、家長及用人單位的認可,獲得了良好的社會評價。[2]但招生改革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一方面,加大了高校的工作量和管理難度,特別是在學生管理方面有大量新情況和新問題出現;另一方面,高校也正面臨著現有的教學資源同學生自主選擇的矛盾,特別是學生選擇專業冷熱不均的現象層出不窮。
某大學管理學院自2011年開始實施工商管理類專業分流,分流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趨向于財會類專業,而工商管理和市場營銷專業乏人問津。2012級學生在分流時,選擇工商管理和營銷管理的學生一共只有20人左右。由于選擇工商管理和營銷管理的學生人數過少,達不到開班的基本人數,最后管理學院只好將2012級所有學生都分配到會計和財務管理專業,而工商管理和市場營銷專業在當年則未能成功開班。雖然這些專業是管理學院的招牌專業,卻由于選擇的學生過少,最后不得不變成萎縮專業。但若給財會類專業設定人數限額,根據學生成績分流,就意味著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自主選擇意愿,并且那些成績位于前列的學生,并不全是熱愛這個專業,計劃從事該類工作的學生,他們中部分人可能只是趨眾心理而已。基于此,本文以抽樣調研為基本手段,構建了Logit模型,運用Eviews軟件對2012級學生選擇財會專業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并根據所建模型的計量結果,提出一些建議。
以美國著名社會學家科爾曼為代表的“理性選擇理論”認為,個體在面臨選擇時,會充分發揮他們的認知,理性地分析信息及環境所形成的不確定性,并在此基礎上作出抉擇,以滿足他們的偏好,并使效用最大化。基于上述理論,對學生作出“理性人”的假設,假設其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對于學生來講,如果某種選擇的個人收益大于另一種選擇的收益,他必然就會選擇前者。基于現有的研究經驗、對相關資料數據的分析和對專業特殊性的思量假說如下:1.學生性別與學生是否選擇財會專業的相關性較強,財會職業群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女性,男性可能更傾向于具有較大挑戰性的工商管理、市場營銷等專業。2.學習能力與學生是否選擇財會專業成負相關,學習能力越強的學生對自己的要求越高,愿意挑戰自己,因此更傾向于選擇競爭較大、發展空間更廣的非財會專業。3.學生出生地與學生是否選擇財會專業相關性較弱,學生不管是來自城市或農村,他們在選擇財會專業時較少考慮家庭的經濟因素。4.個人興趣與學生是否選擇財會專業的相關性較強,學生越是對財會感興趣就越會受其影響而選擇財會專業,反之,學生若是對非財會專業越感興趣,就越不可能選擇財會專業。5.未來就業機會與學生是否選擇財會專業正相關,財會專業較之其他專業更容易就業。因此,學生很大程度上會出于就業的考慮而選擇財會專業。6.學生選擇專業時受父母和家人意見的影響程度很大。學生涉世不深,在面對關乎未來終身職業的選擇上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影響比較大,尤其是女生。此外,父母和家人的社會網絡對學生的專業選擇也有著非同一般的影響。[3]
Logit模型是研究定性變量和其影響因素之間關系的有效分析工具,目前已經在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及交通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按照因變量取值類別的不同,Logit模型分為二元Logit模型(Binary Logit Model)和多項Logit模型(Multinomial Logit Model)。前者的因變量只能取兩個值,即0和1,而后者的因變量則能取若干數值。高校學生專業選擇受多種因素影響,本文考慮受到性別、學習能力、出生地、個人興趣、就業機會及父母和家人的意見影響,而某大學管理學院工商管理大類分流專業選擇屬于二分類數據。由于學生是否自主選擇財會類專業的因變量只有兩種,即選擇財會類專業和不選擇財會類專業(選擇非財會類專業)。這是一個二分離散選擇變量:選擇與不選擇,即0-1型因變量。因此,研究采用Logit模型中的二元Logit模型來分析學生選擇財會專業的影響因素,其中,學生自主選擇財會類專業的為1,學生自主選擇非財會類專業的為0。
為驗證影響學生選擇財會專業的相關因素的假設,進一步確定相關因素的影響程度和顯著性,建立二元Logit模型進行分析。按照前面的假設,可設定以下的函數形式:
y=f(x1,x2,x3,x4,x5,x6)+ε
(1)
式(1)中:y表示學生是否選擇財會專業:y=1表示學生選擇財會專業,y=0表示學生不選擇財會專業(即選擇非財會專業);xi(i=1,2,…,6)表示影響學生作選擇的第i個影響因素,ε即殘差項。
Logit回歸模型形式如下:
(2)
式(2)中:P(y=1|x1,…,x6)為學生選擇財會專業的概率,x1,…,x6為解釋變量即影響因素,α0,…,α6為待估計的影響因素的回歸系數,μ為回歸方程的殘差項。
本研究運用的數據及其他相關資料是由某大學2012級4個樣本財會班(2個會計班和2個財務管理班)中93名樣本學生實地調查獲得的。這4個樣本財會班是某大學管理學院對2012級工商管理大類學生專業分流后所形成的。每個樣本班級隨機選取20到25位學生為樣本,對學生的專業選擇情況進行訪談和問卷調查。[4]通過初步整理與分析,獲得有效問卷93份。在93個樣本中,選擇財會類專業的學生有90名,被調劑的學生(即選擇非財會類專業的學生)有3名,所占比例分別是96.8%和3.2%,其中男生21名,女生72名,所占比例分別為22.6%和77.4%。93名學生中,來自農村的53名,來自城市的40名,分別占樣本總量的57.0%和43.0%。從專業選擇的關鍵動因來看,90名自主選擇財會專業的學生中主要出于就業動因選擇財會專業的有70名,出于個人興趣選擇財會專業的有16名,兩方面動因皆具有的4名,占自主選擇財會專業人數的77.8%、17.8%和4.4%。
根據以上理論分析、研究假設及模型設定,影響學生選擇財會專業的主要因素有學習能力、性別、出處、就業機會、個人興趣及父母和家人的意見。相關變量定義及其統計性描述見表1。

表1 變量特征值及取值范圍
本研究采用Eviews7統計軟件對調查數據實行回歸處理。將93個樣本的6個變量數據引入到Logit模型中進行實證檢驗。處理過程中運用自變量向后篩選法。第一步,將6個自變量都代入回歸方程中;第二步,對自變量進行顯著性檢驗,在一個或多個不顯著的自變量中,剔除其中Z統計值最小的自變量,并重新擬合回歸方程并再次進行顯著性檢驗,如此反復直到所得到的方程中所有自變量都在10%的水平上統計顯著。本研究共進行了5次計量回歸,共得到5種模型估計結果,并對每個模型作Hosmer-Lemeshow檢驗,以便檢驗模型的擬合優度。為縮減篇幅,在此僅列出將全部自變量納入模型的結果和全部自變量都顯著的模型的結果,見表2。

表2 Logit模型估計結果
表2給出了模型的回歸結果、各變量回歸系數的顯著程度及擬合優度H-L檢驗的結果。H-L檢驗的原假設是因變量的觀測值同模型預測值之間不存在差異,即原假設是模型的擬合效果良好。因而,隨著概率越大,就越不能拒絕原假設。模型二中Hosmer-Lemeshow擬合優度檢驗結果(H-L Statistic:7.100 8;Prob. Chi-Sq:0.525 8)顯示不能拒絕關于模型擬合數據較好的假設,即模型二和實際值的擬合程度較高,表明模型擬合是充分的。模型二中Z統計量的值表明個人興趣、就業機會、父母和家人的影響通過顯著性檢驗,而學習能力、性別、出生地并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
從統計意義上來看,個人興趣、就業機會、父母和家人的影響對學生選擇財會專業的意愿影響最為顯著,而就業機會、父母和家人的影響對學生選擇財會專業的影響為正,這些結果同先驗判斷一致,其中父母和家人的影響較之就業機會更為顯著。但是個人興趣對學生選擇財會專業虛擬變量和先驗判斷恰好相反。此外,學習成績、性別及出生地不顯著。這一結果出現的原因如下:1.父母和家人的影響最為顯著。這和先驗判斷完全一致,原因在于學生雖然經過1年的基礎課程學習,對專業方向和自身專長有了很多了解,但在實際選擇專業時,仍是由父母作決定,導致從眾心理、父母包辦等現象大量存在;2.就業機會對學生選擇財會專業影響為正。這充分說明現在的學生在專業選擇時大多數出于未來就業的考慮,他們當中大部分人都認為財會專業比工商和營銷更好就業,因此,學生選擇專業時越是考慮未來的就業機會,選擇財會專業的概率就越大;3.個人興趣對學生選擇財會專業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這表明學生越是考慮個人興趣,不選擇財會專業的概率就越大,即選擇財會專業的學生里有一大部分學生并不對財會專業感興趣,他們當中有一大部分人選擇財會專業反而是背離了他們的個人興趣;4.學習能力對學生的選擇意愿影響不顯著的原因是:管理學院在進行專業分流時為了實現完全的公平,不傷害部分學生的感情,完全按照學生的第一志愿進行專業分流,并沒有額外加設任何限制性條件,譬如學生的學習成績。因此學生專業的自主選擇完全不受其學習能力高低的影響;5.性別及出生地對學生的選擇意愿沒有顯著影響。先驗判斷下,性別和出生地對學生的選擇意愿影響是不確定的。事實上,目前財會專業適合男女,在這方面并沒有性別或是出生地的歧視,因此,這方面因素對學生的選擇意愿影響不顯著。
研究結果表明,個人興趣、就業機會、父母和家人的影響虛擬變量是某大學2012級工商管理大類學生選擇財會專業的主要影響因素,而學習能力、性別及出生地的影響并不顯著。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并結合目前安徽建筑大學按工商管理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時所出現的專業分配嚴重不平衡現象,可從以下方面加以改善。
第一,增加信息預測的精確度和科學性,在學院內部專門建立相關信息調研部門[5],統計比較各專業近年的招生和就業情況,客觀評估院校的相關教育資源、學生對自身未來發展的相關訴求及市場需求,最大可能地權衡同一大類中的冷熱專業,進而最大化地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6];
第二,完善服務指導工作,在充足的市場調研及信息統計比較的基礎上,完善學生專業選擇的指引和協調工作。在宣傳時應完善專業介紹工作,尤其是每個專業畢業生所必須具備的學科素養、優勢、主要的工作領域等,讓學生了解到熱門專業并不一定是最優的選擇,最重要的是要適合自己,方便學生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個人的方向、對未來的定位等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專業;
第三,按照學院所制定的具體的招生計劃,綜合考慮學生的基礎課程學習成績、興趣愛好及其他綜合考評后再進行分流。[7]在尊重學生自愿的同時,適當調節各專業人數,對沒能如愿的學生,實行鼓勵性政策及指令性措施,引導他們選報較為冷門的專業。這樣雖然削弱了學生自主選擇權及專業間競爭,但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自主選擇的盲目性,使教育資源得到最優化利用,進而確保辦學效益及各專業的長遠、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樊明成,陳小偉.中國大學生專業選擇調查之基本分析[J].大學教育科學,2009(3):91-96.
[2] 盧雪松,楊倩,魯燁,等.專業選擇的影響因素與專業滿意度關系的研究[J].文教資料,2008(33):202-204.
[3] 唐蘇瓊.高校實施大類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09(1):88-89.
[4] 呂慈仙.高等學校按學科大類招生的現狀分析[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1):65-68.
[5] 鄭超美.本科教育按大類招生及培養模式探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83-86.
[6] 韓建民,張波.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實行大類招生的利弊分析[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10(4):89-91.
[7] 張曉明,王燕妮.深化實施按大類招生人才培養的再思考[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