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
2012年2月,習近平以國家副主席的身份訪美期間,出席了中美農業高層研討會。他在致辭中回顧:“我曾在中國西部地區當過7年農民,還當過一村之長,我在中國河北、福建、浙江和上海等省市任職時也都領導或分管過農業工作,對農業、農村、農民很有感情。”
上個世紀70年代,在大隊書記任上,習近平帶領鄉親們建起了陜北第一口沼氣池,這在當時的農村應該算是高科技。1975年8月,陜西全省沼氣現場會在這里召開。那時候父親習仲勛還沒有平反,習近平完全是靠自己走出了一片天地。陜北的經歷增進了習近平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建立了與普通農民的深厚感情。也許正是從那里,習近平深切感受到農民合作與聯合的迫切需求與潛在力量。
多年后出版的《知青老照片》收錄了習近平的回憶文章——《我是黃土地的兒子》。他說:“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上山下鄉的經歷對我們影響是相當深的,形成了一種情結叫‘黃土情結。”
上世紀80年代,正是由于這種情結,習近平到當時條件較為艱苦的河北正定任職。黨內農口老前輩杜潤生把他聘為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的特約研究員。杜潤生時代的農研室,是三農理論與政策研究的最高殿堂。那時候每年一號文件起草前,經常要把習近平等幾個地方領導干部請過去參加討論。
正當包產到戶普遍推行、初見成效的時候,從決策層到學術界大都還沉浸在一時增長的喜悅中,年輕的習近平在肯定家庭承包經驗的基礎上,就以深邃的歷史目光開始探討:“統分結合”,“分”了,“統”怎么辦?
1985年,習近平任縣委書記時第一次率團訪問美國考察農業。他注重學習先進的農業技術,但在生產方式和經營模式上,并不盲目崇尚美國農業所代表的“西方模式”。基于對國情的深切認知,后來他說,“那種大農業的道路看來不行,就看東北那些人少地多的地方怎么樣,那也有個成本問題”,“很多東西啊一定要因地制宜。什么是科學,并不一定是大、洋、全,并不一定是所謂的機械化。要最小成本、最大效益,什么事情都離不開現實。”
1999年,習近平任福建省省長時,集思廣益,親自主編了《現代農業理論與實踐》一書。此前,作為多年分管全省農村工作的省委副書記,他的足跡踏遍八閩大地的山山水水。在福建,很長一段時間里,習近平的名字是與農業和脫貧解困相聯系的。
對于一些部門和地方熱衷的“公司+農戶”以及所謂的農業產業化,習近平批評說,農業產業化本來是推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農村市場化建設的重要舉措,但在一些地方由于沒有建立合理的市場主體利益分配機制,“龍頭”公司與農戶之間是一種買斷關系,市場利益主要讓“龍頭”公司拿去,處于“龍身”的廣大農戶獲利不多,致使“龍頭”和“龍身”之間不能有機地結合起來,制約了農業產業化水平的提高,也影響了農村市場化建設。習近平要求,堅持將市場擺在“龍頭”位置,而不是像我國的一些農村那樣,將農產品的加工企業當作“龍頭”。
(作者系中央編譯局比較政治與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