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峰

習近平總書記撰寫的《我是黃土地的兒子》一文,從自身的經歷中闡述了“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的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也是我們不斷前進的力量源泉”,這是一部波瀾壯闊的黨史所給予我們的深刻啟示,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各級領導干部的根本要求。我們黨的發展要緊緊依靠群眾,領導干部要緊密聯系群眾,社會和諧發展離不開群眾,鑄就美麗中國的中國夢就是實現人民群眾的幸福夢。
今天,我們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撰寫的文章及系列講話精神,就是要將習總書記的講話精神貫徹好、落實好,讓干部重新回到群眾中,切合實際、實事求是,把群眾的事情作為頭等大事辦好。社會穩定的根基是群眾基礎,只要群眾基礎牢固,我們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建設就會得到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
當前,隨著我國全面深化改革步伐的不斷深入,改革已進入了攻堅克難的“深水區”和社會矛盾的凸顯期,群眾工作面臨著新的變化和新的考驗。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要走實群眾路線中最基本、最細微的工作,維護好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特別是縣一級黨委、政府,更應該深入基層,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多聽群眾意見,因為只有人民群眾才是我們工作價值的最高裁決者。
郡縣制,天下安,這是古訓。縣作為鄉村的頭,城市的尾,古往今來,在整個政治社會結構中始終處于特殊地位,一直是國家政權的基礎。縣域經濟又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是縣域社會的脊梁,是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基礎,更是人民群眾增收的重要途徑。所以,在縣域社會和縣域經濟發展中,更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人民群眾是社會和諧、經濟發展的根本,這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
基層工作中要樹立牢固的群眾觀念,始終把人民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要尊重人民群眾,多傾聽人民群眾的意愿和訴求,多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要讓領導干部深入基層,了解群眾,多發掘實際中存在的問題;要帶著責任和感情,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要把人民群眾的意見作為我們想問題、作決策的主要依據和判斷是非的根本標準。
做好群眾工作,為人民群眾謀福祉,是領導干部的首要任務。貫徹好群眾路線教育實踐工作,就要深入到群眾中去,尋找問題、公開問題、解決問題,并能形成教育案例,歸納演繹。
基層工作要敢于探索、勇于創新,切實轉變干部的工作作風。要自我限權,自我公開,加強新聞輿論監督;要掌權公開化,財權、事權、決策權等等重大事件向人民群眾公開,邀請群眾參與,傾聽群眾意見,讓人民群眾成為我們工作的“實踐田”;要以不給群眾添麻煩,貫徹學習中央精神不打折扣的嚴要求來切實轉變基層干部的工作作風。
基層工作中要提高人民群眾的創造力,增強人民群眾的工作積極性,創新基層服務平臺,以政府搭臺,群眾唱戲;小政府,大服務;政府創造環境,人民創造財富的思路,做好政府職能轉變,公共事業建設,經濟跨越發展等事關人民群眾的大事。
在群眾路線教育工作中,我們始終要保持清醒,要明白領導干部手中的權力必須來自群眾的權利,這樣權力才能代表群眾的權利;群眾的權利必須有效制衡領導干部手中的權力,這樣權力才能屈服群眾的權利;領導干部手中的權力必須回歸群眾的權利,這樣權力才能是真正屬于群眾的權利。
習近平總書記在《我是黃土地的兒子》一文中,多次談到切合實際、實事求是、依靠群眾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在基層工作中,更要始終堅持人民群眾是社會和諧發展的根本不能變,我們只有扎實根植人民,真心服務人民,永不脫離人民,才能得到來自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使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堅強的群眾后盾。
(作者系旬邑縣人民政府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