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承發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生產要素市場的逐步發育,目前,我國城市國有土地以出讓土地使用權的方式進入市場,自由買賣,極大地提高了城市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而農村集體土地資源,則是以家庭承包經營方式,使土地資源固化在家庭承包的范疇內,不能入市交易。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做出了改革農村土地制度的戰略部署,這是否意味著農村土地像城市土地一樣,可以入市進行自由買賣呢?這是廣大干部群眾,尤其是農村干部群眾十分關注的問題。
一、農村土地可以而且應當入市自由買賣
首先,這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生產要素市場的客觀要求。土地資源是重要的生產要素,如果農村土地不能入市交易,生產要素市場就將是殘缺不全的,所謂“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在廣大農村就落不到實處。所謂農村土地自由買賣,換句話說,就是用市場調節農村土地資源,市場決定農村土地資源配置。
其次,市場決定農村土地資源配置,才能最大限度發揮出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市場是一種逐利行為,農村土地入市交易,它使土地資源從效率低的農戶,向種田能手集中,有利于培育新興農業經營主體,可以使土地在較大規模上經營,進行集約節約用地,從而降低生產成本。市場決定農村土地資源配置,有利于培養新型農民,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愿意買進土地的人,覺得有利可圖,視農民為一種職業,因而從一個重要的角度解決了誰來種地的問題。
第三,市場決定農村土地資源配置,才能大幅度提高農民收入,使廣大農民盡快步入小康生活。目前,我國城鄉差距明顯,且有越來越大的趨勢,問題主要出在農民財產性收入渠道狹小。農村土地入市交易就意味著增加了農民財產性收入渠道。比如:外出務工的農民,將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出賣,既有外出務工收入,又有一份地租收入。農民如果搞項目缺少項目資金,可以把土地經營權,或房屋產權抵押給銀行貸款,及時獲得項目啟動資金,從而較快提高收入。農民收入增加了,才能拉動國內最大的消費群體,刺激國內消費市場健康發展,進而促進國家工業化發展。
第四,市場決定農村土地資源配置,有利于城鄉一體化發展。我國城鎮化的健康發展,離不開農村健康發展。
二、農村土地自由買賣的具體形式
土地是一種特殊商品,不可位移,因此它的買賣,有其獨特的形式,具體而言,土地經營權的流轉是農村土地的買賣形式。
土地經營權即土地使用權,它是土地產權中的一種權力?,F行土地制度,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逐步確立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在現行農村土地制度中,土地經營權是和農戶土地承包權合二為一的,就是誰承包誰經營,這種土地經營制度不利于土地流轉,因此,必須對現行農村土地制度進行改革。國務院下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指出,“在落實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的基礎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這就為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其核心就是放活土地經營權,使土地經營權從農戶的承包經營權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項獨立的權力。改革后的農村土地制度安排是:土地所有權是集體的,即土地公有性質不能改變;土地承包權是承包農戶的,即黨在農村實行聯產承包家庭經營的經營方式這種政策長久不變,而且承包戶與村集體的承包關系長久不變;土地經營權是可以流轉的,即可以進行自由買賣,本文所說,農村土地可以而且應該自由買賣,正是從這一層面上說的。
農村土地自由買賣,有賴于在更大范圍和更深層次上放活土地經營權。怎樣放活?
一是經營主體放活。經營主體是指具體從事某塊地的農業生產的組織或個人。就個人而言,可以是承包地農戶本人,也可以是外人,可以是本村人,也可以是外村人,可以是農村人,也可以是城里人,可以是中國人,也可以是外國人。城里人或外國人到農村從事農業生產,實際就是工商資本下鄉。
二是經營方式搞活。可以農戶家庭經營,可以專業大戶經營,可以合作經營,可以辦家庭農場,可以企業經營(即公司+基地+農戶),也就是說,除了現實中存在的一家一戶小范圍那種經營方式以外,可以有更多的適度規模經營方式,這種適度規模經營方式是農業的發展方向,它能更好地提高農村土地的利用效率和規避市場風險。
三是土地經營權流轉形式多樣。土地經營權分離出來后,可以流轉,即買賣,它從一個經營主體流向另一個經營主體,而且流轉方式靈活多樣,可以置換,可以轉包,可以入股,可以抵押,可以擔保,可以出租,可以轉讓,可以合作。這樣,土地經營權就成為農民的一份財產,可以有多種財產收入渠道。
四是土地經營權流轉范圍全部放開。具體而言是農村“三塊地”的土地經營權全部都可以流轉,這“三塊地”就是農戶的承包地、農戶的宅基地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
除了農戶承包地可以多種形式流轉以外,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如原來的鄉鎮企業用地、林地、草地、荒山等土地,“允許出讓、租賃、入股”。隨著農民住戶房屋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與農村住戶相聯系的,農戶宅基地也可以抵押、擔保、轉讓。
三、農村土地自由買賣,“買賣”是絕對的,“自由”是相對的
第一,在農村土地產權中的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大權力,只有土地經營權可以買賣,在這個范圍內買賣是自由的,也就是說,土地所有權和農戶承包權是不能買賣的。
第二,農村土地的買賣,必須堅持三大前提。正如“一號文件”指出的那樣,土地經營權的買賣,必須在堅持和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的前提下進行,也就是說,農村耕地的經營權,不管誰買,必須堅持農地農用原則,這是紅線,在這條紅線之內是“自由”的,超出這條紅線,買賣就不能成立。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買賣,必須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進行,規劃是這類土地的買賣的邊界,應當是先有規劃,再行買賣。規劃代表群眾整體的、長遠的根本利益,土地買賣是個體的前眼利益,個體必須服從整體,短期必須服從長期。
農村宅基地的買賣,必須遵循“農村宅基地分配政策,在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前提下”進行,而且要在試點取得經驗的基礎上,方可進行。
第三,農村土地的自由買賣,必須在確權的基礎上進行,無論是承包地、宅基地,還是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都必須進行確權登記頒證,土地買賣必須憑證交易。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是新一輪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礎工作,確權的過程也是化解矛盾、處理遺留問題的過程,只有經過這個工作環節,農民手中有了《土地承包證》、《土地使用證》(即《土地經營權證》)、《林權證》、《宅基地使用證》、《房產證》,必須憑這些證件,才能進入交易市場。
第四,農村土地的買賣,必須在鎮、村、組登記備案,不是買賣雙方簡單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證的交易行為,交易雙方必須簽訂買賣合同,交易的合法性、流轉時間范圍必須接受相關部門的監管。
四、農村土地自由買賣,需要多項配套改革措施
(一)對相關法律進行修訂完善,使買賣在合法的框架內進行,現行的《憲法》《土地法》《農村土地承包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物權法》《擔保法》都對農村土地的買賣有一定的限制條文,沒有這些相關條文的修訂與完善,實施了買賣就是違法。
(二)必須搭建并完善規范的土地流轉交易平臺,以便為農戶提供土地流轉政策咨詢、地價評估、土地登記、信息發布、合同制定、糾紛仲裁和法律援助等服務。
(三)扶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土地從承包戶向外流轉的過程,就是土地資源賣的過程,千家萬戶的土地承包戶是賣家,有賣家還必須有買家,買賣才能成立。土地資源的買家就是其它的農業經營主體,它包括專業大戶、專業合作社、股份合作、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等,沒有這些經營主體的發展壯大,農村土地資源就盤不活。為了發展壯大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國家對這些農業經營主體應給予適當的財政支持,同時,要努力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四)農村金融制度的創新。就是農村金融必須適應土地經營權抵押、擔保,宅基地及房產的抵押、擔保,集體建設用地的抵押、擔保等的客觀要求。
(五)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管理制度,使準備在城里落戶的農民住的進去,能夠安居樂業,離鄉農民在農村去的利索,走的安心。
(六)抓緊制定農村土地資源利用規劃,不僅農村的基礎設施、房屋建設要有規劃,而且農地使用也應有規劃,有了規劃,土地買賣雙方賣得安心,買得其所,尤其是買進土地經營權的人,才會有長期打算。
(作者系紫陽縣縣委黨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