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我也一直在研究探討全面改革的戰略問題。我國今后之改革將面臨極其復雜的局面,不客氣地講,兩端都是懸崖:一端是舊體制復歸的懸崖,另一端是社會震蕩的懸崖。在兩端都是懸崖面前,我們怎么辦?通過與常修澤教授的對話、研究、思考,我認為,走包容性改革之路是正道。
我理解的包容性改革是指在掌握治國理政及經濟可持續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海納百川,包容互鑒,全方位地推進改革。通過包容性改革,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環境領域,探索建立新型的、符合國情的包容性治理體系和經濟發展方式。今天的改革,必須避免超越極端,確保均衡運作,以盡可能小的社會成本,取得具有實質性的改革成果。
研究包容性改革的運作,首先必須認清大勢。未來10年,甚至20年,我國改革將面臨極其復雜的格局。為避免掉入兩端懸崖,必須采取大均衡改革方略,找準各自的均衡點。
我講的大均衡改革戰略,包括五大均衡點:
一是經濟改革,要找準市場化和公正化的均衡點。二是政治改革,要找準深刻改革與自我完善的均衡點。三是社會改革,要找準多元階層與社會共生的均衡點。四是文化改革,要找準東方文明與西方文化的均衡點。五是資源環境制度改革,要尋求天地與人的均衡點。 我這里講的均衡點,不等于中間點,是動態均衡的。這跟蹺蹺板一樣,哪邊失衡要適當地往哪邊移動一下,找準平衡。尤其是,要學會在市場化、公正化這兩個雞蛋上跳舞,尋求建立包容性的經濟制度。
其次,從更深層次來說,操作過程中還要注意防止兩種現象:
一要經濟市場化,但要防止權貴。二要實現社會公正,但要防止民粹。無論是權貴還是民粹,對廣大人民群眾來說,都是不利的。
再次,在經濟改革方面,圍繞公正性的深度市場化改革,還要突出五個重點:
一是壟斷行業改革。
根據近期我對壟斷行業改革的研究,提出結構性破壟方略,即對壟斷的三大類、六種情況區別對待,“三不破、三破”:一是對真正的自然壟斷性環節,如電網、鐵路網、航空網、骨干電訊網等,可暫時不破壟,但要實行一定范圍的爭奪市場的競爭方式;而對過時的、假冒的所謂自然壟斷和壟斷型行業中的競爭環節,如發電、鐵路運輸、航空運輸、電訊運營業務等,要堅決破壟。二是對法令性的壟斷,如煙草,可不破壟;但對不合理的行政壟斷,如利用行政權力保持不合理壟斷地位的,要堅決破壟。三是對競爭基礎上形成的產業集中,不應破壟,還應進一步加強,以提高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但對阻礙和限制競爭的經濟性壟斷,如廠家串謀、寡頭壟斷以及利用行政權力實施壟斷行為等,應堅決破壟。
二是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重點是鎖定使用權人的土地用益物權,要尊重農民對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置,包括流轉和抵押的權利:一是建議改換賦予農民權利的提法,這種提法帶有自上而下的恩賜色彩。農民的利是內生的。建議采用承認、尊重、保障的提法。二是明確農村集體土地可以依法進入市場流轉,使農民最大限度地享受土地增值帶來的利益。三是不要武斷地排斥農民的土地抵押權,而應根據新情況修改《物權法》,予以確認。
三是金融體制改革。
重點是打破大銀行壟斷,推進私人及草根金融發展;同時推進利率、匯率市場化;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利率市場化改革要把握兩個抓手:存款保險制度和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為基準的市場化利率。
四是財稅體制改革。
重點改革分稅制和預算管理體制,開征房產稅、遺產稅、環境稅,以及改革資源稅等。
五是以資源性產品為重點的價格改革。
這是要素價格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將市場體系建設進行到底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