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梅
摘要:提高聲樂教學的有效性、音樂性最為關鍵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情感貫穿著藝術的始終,情感培養是藝術教學的靈魂。這要求教師在聲樂教學中,應當加強學生對聲樂教學的情感體驗,充分體會聲樂教學的情感特點,并以此成為學習的前進動力。本文主要敘述了如何在聲樂教學中進行情感培養及其常見的問題和相關措施。
關鍵詞:聲樂教學 情感培養 措施
藝術是一門感染力和渲染力極強的學科。通過藝術作品的展示表演和學習交流,從而使學習者產生內心深處的共鳴。藝術還會引起人們對善惡是非、人的本性、社會現狀等理性思考,具有思想教育和引導的作用。隨著新課改和現代化教育理念的普及,聲樂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弊端日益突出。音樂是人們情感宣泄的一種方式,在進行聲樂教學和音樂創作中都必須具有情感體現,表達出或悲傷、或喜悅、或離愁、或傷感的情愫,才能發揮出聲樂藝術的感染力,取得教學的實質性成功。然而傳統的聲樂教學只注重演唱技巧、音調音質、音樂背景、音樂常識的教學等等。筆者結合多年來的教學經驗,闡述了在聲樂教學中如何從那些方面進行情感培養,提高聲樂教學的有效性。
一、教學中技巧與情感相結合的重要性
在傳統的聲樂教學中,往往偏重于對聲樂教學的技巧教授與訓練,而忽略了聲樂教學中的情感培養。殊不知,聲樂是一門以情感為核心的,以技巧為存托的表演藝術。沒有技巧的聲樂表演是缺乏美感的表演,這種表演純粹的直接拋出自己的內心情緒,忽略了表演藝術上的美好特點,這種表演甚至會使得臺下的觀眾覺得肉麻、無趣。然而,只帶有技術性的表演而缺乏情感的表演是怎樣的情景?這種只帶有技術性的表演是空洞的沒有靈氣的演出,音樂是通過聲音傳遞感情的藝術,沒有感情的歌唱,是不可能使觀眾被歌曲的意義所打動的,表演者呆滯的表情也不會使得觀眾有所感觸。這樣空洞的演唱有的只是華麗的形式而沒有實際的內涵。它不足以讓觀眾產生精神上的共鳴,不會給觀眾心靈有所觸動。音樂藝術就沒有使人獲得教育意義和感動。由此可見,音樂是一門技巧和情感相結合的藝術,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聲樂、音樂的教學中,應當有效的融入情感因素,促進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二、教學中對學生的因材施教
在聲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性格特征沒有關注,所有的學生用一種方法傳授知識,這樣的教學是單一的,沒有選擇的教學。音樂世界是五彩繽紛的,音樂的美麗正是由于它的絢麗多姿。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性格找到適合于學生的教學方向,例如有的學生天性活潑,樂觀積極,這樣的學生就比較適合輕快舒暢的歌曲,他們天性決定他們在演唱這類明快的歌曲時會更有魅力。有的學生性格比較安靜,內向。這類學生就比較適合婉轉陰柔的曲目,在演唱抒情婉柔的歌曲時,他們會表現得更具有情感意味。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學生不同性格,選擇不同類型的曲目,因材施教。這樣對學生在演唱歌曲時情感的把握大有益處。
三、在有利的教學環節中進行情感培養
發聲教學是聲樂教學的第一步,通過發聲教學,是學生掌握基本的發音技巧的關鍵,也是學生歌曲演唱發展潛力高低的重要教學環節。教師不僅應從理論上進行仔細講解。比如說,發聲練習中要求發音飽滿,注重平翹舌的分辨,前鼻后鼻音的區別等等。在發聲練習中還要具體根據學生的發聲條件和發音水準、狀況進行指導。嚴格的要求學生艱苦訓練,為聲樂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教師要注重發聲教學方法的科學性。例如,在學生每一次發聲練習中,找出發聲時應當所具有的情感表現狀態,要求學生極力模仿并表現出來,不斷地進行情感練習。比如說,在練習“u”字母的發音時,可以聯想到“哭”,甚至表現出痛苦、傷心的表情,還可以模仿哭泣的狀態,這樣,發聲就和情感結合起來了。通過情感的感染,不僅提高發生的教學的有效性,是學生明白發生的方法和途徑,還可以增加發聲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發聲練習的積極性。在發聲教學環節中就打下了一定的情感培養的基礎,有利于以后的教學成功。
四、與學生的情感交流
聲樂教學是一個復雜的情感心里過程,情感又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東西。要想在教學中培養好學生對曲目的情感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表現能力,教師得起到積極的帶頭作用。教師在教學中,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能對學生產生影響,教師在解讀曲目作品的時候,既要將曲目作品的內涵、創作背景、作者情緒、作品意義一一講述給學生,同時還要保證學生的接受能力。在教學中,一些學生會經常出現厭倦情緒,他們擾亂課堂紀律、不仔細聽講。出現這種情況,教師的心情往往都會被破壞。音樂這門藝術帶有技術性卻又很難把握,教師在課堂上授課時,情緒的波動將會使得起教師從美好的意境中跌落出來,一旦從美好的意境中丟落出來就很難再進去。因此,聲樂教學是需要教師和學生之間有良好交流的教學,確保師生關系的融洽的同時,教師也能全面了解學生的音樂觀點,及其教學看法。只有從學生的學習心理,音樂教學需求出發,才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實現情感音樂相融合的教學成功。
五、準確的掌握曲目作品的情感內涵
想要成為成功的藝術家,想要自己所演奏的作品紅遍大江南北,成為經典傳奇是每個藝術家的夢想。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在演奏中要把作品中作者所闡述的情感淋漓精致的表現出來,也就是藝術作品的藝術性展示出來。只有當欣賞者感受到演奏者所流露出的情感,并與之產生共鳴,才能將那份內心的震動、或者是對某種事物的感悟,留存心底時,欣賞者才會記住演奏者本人及其作品,從而上升成為了一種藝術。因此,這要求聲樂教師不僅具有專業的音樂教學知識,表達能力,更需要音樂教師對作品具有深入的了解,比如作品創作的背景,作者的生活經歷和人生態度,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等等。另外,聲樂教師還要具有很強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積極幫助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進行情感表達能力的培養,并靈活地運用到藝術表現、音樂創作中去。
參考文獻:
[1]鄒長海.聲樂藝術心理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2]曹理.何工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