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奕文
聽懂運動信號
◎ 黃奕文

沒動幾下腿就抽筋、走兩步就放屁、鍛煉一次肌肉酸痛好幾天……這可不是身體在跟你鬧脾氣,而是在通過這些特殊的語言告訴你它的感受。下面讓我們詳細了解一下身體的這些反應是想“表達”什么。
1.放屁——“真舒服。”運動有助于腸胃蠕動或擠壓到腸胃導致排氣,有時還會打嗝,這些均屬正常反應,是身體在將多余的氣體排出來。老年人由于活動量少,腸胃逐漸老化,氣體容易堆積,運動時會比一般人更常排氣,所以不要怕排氣。
2.腹部絞痛——“我要深呼吸。”多數專家認為這是血液含氧量不足或肌群無力導致的。呼吸不順暢、飯后立即運動都有可能導致短暫疼痛。出現此種情況時,建議先停止運動,緩慢地深呼吸,并輕柔地用掌心按摩疼痛部位。建議運動前適度暖身。正餐后兩小時再運動,讓食物消化。
3.肌肉發抖——“我有點累了。”肌肉顫抖最常發生于手部與腹部。這其實是身體在告訴你:肌肉已經開始疲勞了。如果開始發抖,就應停止運動。若仍勉強繼續,可能會導致肌肉受傷,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恢復。
4.腿抽筋——“動前先暖暖身。”臺灣馬偕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姜義彬表示,暖身不夠是抽筋的常見原因,電解質不平衡、血液循環較差,也會導致抽筋。抽筋時應立刻停止運動,補充運動飲料,輕輕按摩抽筋部位,切勿硬扳,以防受傷。
5.肌肉酸痛——“別用力過猛了。”過度運動會造成肌肉傷害,嚴重者會引發急性腎衰竭。如果隔天酸痛仍未消失,代表運動強度過大,可用冰敷、按摩等方法緩解。
6.頭暈——“我餓了。”導致饑餓的原因可能有兩種:吃得不夠或換氣方式錯誤。運動時血糖會下降,當脂肪酸還來不及變成能量時,就會頭暈,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血糖調控并不穩定,建議運動前一定要吃點東西。運動時呼吸不暢,內臟壓力上升,血壓飆高,靜脈回流變差,也會導致頭暈。在進行有氧運動時,建議您用鼻子吸氣,再用嘴慢慢吐氣;肌力訓練要用力時吐氣,放松時吸氣。
7.頭痛——“我渴了。”臺灣臺安醫院腦、脊髓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冠宏表示,運動時交感神經較為興奮,如果缺少熱身運動,就可能導致頭痛。此外,運動時水分流失,血壓下降也是頭痛的原因之一,建議運動前充分熱身并喝約200毫升的水,中途每隔20~30分鐘再補充一次,尤其年長者更應注意。
(摘自《康健》 圖/短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