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記者 鄭飛 馬麗
一位法院院長轉身后的角色再定位
◎ 文 《法人》記者 鄭飛 馬麗
從飲譽全國司法系統的專家型法院院長,轉型為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務部總經理,郭衛華的人生選擇頗為大膽,他將如何定位新的角色?
郭衛華投身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華融”)也是一種機緣巧合。
“一方面是自己對中國華融賴小民董事長個人魅力的折服和對華融文化的認同;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挑戰自我、超越自我。”郭衛華在接受《法人》記者采訪時說。
郭衛華,全國首屆45名全國審判專家之一,前湖北省漢江中級人民法院的黨組書記、院長。盡管此前在全國法院系統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榮譽,但他在個人法官職業生涯的黃金時期,毅然選擇了改弦更張。
在美國,平均一個人一生之中有大約6個職業,但在中國,換工作尤其是在職業高峰期時換工作在很多人看來都是不可思議的。而郭衛華從事了這么多年的法官工作和院長,希望在職業達到頂峰時期作出新的職業規劃。相比已經從事20多年、非常熟悉和精通的審判工作而言,選擇經濟、金融相關工作,更具挑戰性。在他看來,通過自己努力推動企業法治的進程,更能豐富個人的經歷和職業閱歷。
在20多年的法官職業生涯中,郭衛華審判過許多的經濟、商事等各類案件,無形之中,對投身經濟金融工作產生了無比的熱情和摯愛。
“這就好比一個富有活力、充滿朝氣、積極進取的籃球、足球裁判,當久了裁判,精通了規則,觀賞了許許多多精彩的比賽,自然對運動員們在運動場上揮汗如雨的豪情產生欽佩之意,也對運動員成功后無比歡喜的擁抱和熱烈狂歡的灑脫產生羨慕之感,由此總想奔赴賽場、接受挑戰、揮灑汗水、貢獻力量、分享喜悅。”郭說。
正是有了這樣的想法,有了這樣的打算,他才投身到中國華融,完成了自己職業生涯的一次充滿憧憬和激情的“轉身”。
離開法院去當律師的大有人在,而且更容易獲得豐厚的經濟回報,郭衛華很多同行和朋友也大多選擇了律師這條路。
在選擇職業律師還是企業法律顧問的問題上,郭衛華說憑借自己的經驗、能力和多年來積累的外部人脈資源,一年掙個上千萬是有可能。而他更加看重的是中國華融,因為在這個企業中,對一個“想干事、能干事、會干事、干成事”的人而言,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
過去機關和現在企業最大的不同就是,企業有激勵機制,分配不再是大鍋飯,全憑實力工作。
過去在法院工作時,郭衛華帶領湖北漢江中院積極打造“學習型法院”、“創新型法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贏得了上級領導的高度贊揚。
“但那時,干或不干,全憑自愿;干好或干壞,并沒有什么兩樣。到中國華融后就不同了,鼓勵大家“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否則你就要擔責任。不好好干、干不好,就要“下課”。”郭衛華說,他來到中國華融要實現的轉型就是思想意識、思維方式的轉型,逼迫自己要樹立更加強烈的“實干意識”,積極干、主動干、干好活、干漂亮。
郭衛華初到中國華融,面臨的重大問題是“有將無兵”,這讓他把原本進一步推動公司法律工作再上新臺階的工作方案和設想付諸實施后成功的概率大打折扣。在當時情況下,即便成功,也要累死“將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白天忙著各種事務性工作,利用下班后的時間連續數天加班到深夜一兩點,撰寫書面報告,積極向賴小民董事長及公司黨委進行匯報,公司最終決定給郭衛華部門增加了十個編制,加上原本沒有招滿的編制,在去年招聘了十四名法律工作人員,大大緩解了“事多”與“人少”之間的矛盾,為公司法律工作的大踏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郭衛華擔任企業法律事務部總經理以來,華融法律事務部的地位得到了明顯提升。他曾提出一個很形象的說法,用來比喻企業中的三類人,即“拿槍桿子”的業務人員,“拿算盤子”的財務人員,還有“抓法條子”的法務人員。世界發達國家的一流企業對該三類人都是同等重視的,然而,在我國許多企業中,“抓法條子的”還沒有獲得與“拿槍桿子的”和“拿算盤子的”同等的重視。很多企業中的管理層尚未把法律工作全面納入其視野,許多國有企業中,決策層都只是極其片面的解讀法律工作,認為法律工作僅僅只是事務性、操作性的事情。
華融法律事務部的地位之所以能日漸提升,郭衛華總結經驗為“五靠”,即“靠的是領導重視,靠的是制度,靠的是團隊,靠的的是服務,靠的是理念的培育”。
“在中國華融,賴小民董事長和公司黨委集體高度重視法律工作,真正把法律工作、把法律人“當回事”。近年來,賴小民在許多場合多次提出“中國華融必須堅持走法治化道路”等許多依法治企的重要理念。據了解,如此鮮明的提出企業必須走法治化道路的理念,這在中國境內企業家中屬首次。”郭衛華自豪的說。
深入挖掘制度資源,不斷豐富完善公司法律風險控制機制,以“制度管人、流程管事”,讓各級領導和員工說話、辦事都有章可循、有規可依。郭衛華來到華融后,提出了“一二一”,即提出了“一個戰略”——法院系統大客戶戰略,推行了“兩項制度”——訴訟案件專案報告制度和案件主辦人制度,總結了“一種方法”——“一封信溝通法”。
實踐證明,創新是企業不斷發展的源泉,也是一項工作打破常規,取得奇效的法寶,通過靈活運用多種訴訟管理方法和技巧,郭衛華帶領法律部成功解決了公司系統近20起棘手、復雜的老大難案件,為公司避免了大量的經濟損失和聲譽損失,以事實證明了“打得好、打得贏官司也是創造利潤,執行及時執行到位也是創造效益”。
在團隊方面,他們新招聘的人員和部里的“老同志們”共同組成的法律隊伍專業強、有責任、敢擔當、效率高、作風硬,受到各部門的廣泛好評。 同時,中國華融大力推進“法治華融——知法、懂法、用法、守法”普法教育活動,不斷加強對非法務人員的法治培訓和法律輔導,著力解決部分領導和員工法治意識淡薄、法律觀念不強、風險防控不足、遵紀守法意識不牢的問題,取得了顯著成效,贏得了大家的尊重。

郭衛華希望“把法律部打造成為一個在央企領域具有超強競爭力和超高品牌價值的響當當的法律部”,為此,他制定了詳實、全面、細致的工作方案和設想,希望能夠為中國華融貢獻智慧和全部才學,工作的強度和壓力比過去更大。
從主觀上而言,最大的強度和壓力就是如何把法律工作干的更好、更出色,如何讓法律部成為央企中“耀眼的明珠”。從客觀上說,在法律工作確實也面臨著許多的困難和問題,進而演化成了壓力,增大了他們工作的強度。
轉型公司法務官后,郭衛華看到,公司法律和監管政策不健全,法律相對滯后,不能滿足公司轉型發展的需要。另外,全國范圍內的政策制度執行不統一,成為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業務發展的障礙。甚至當前司法效率較低,訴訟周期較長,成本較高,企業通過訴訟維權艱難。種種因素導致企業的利益受損,這些都給郭衛華公司訴訟案件管理和訴訟風險防控帶來了較大挑戰。
郭衛華說,公司律師隊伍受政策限制長期無法繼續擴充,很多同志通過了國家司法考試,具備法律職業資格證書,但受法律和政策影響,因沒有在律師事務所工作就不能獲得律師執業證書,這使得公司法律人員的職業發展受到影響。
法院與企業存在很多的差異,比如發展目標、文化理念、人事制度、競爭程度、激勵機制等都存在差異。由于這些差異,也必然導致從事法官工作與法律顧問、管理一個法院和一個企業法務部的截然不同。
郭衛華說,當法官,“被人找、被人求”,現在,角色和身份換了,有時為了打贏官司還要主動跟法官套近乎,把他們對案件的看法和想法及時地傳遞給法院,爭取做到“以全面翔實的事實打動法官、以專業精煉的分析說服法官、以情真意切的態度感動法官”。
為了解決好跟法院和法官之間溝通的難題,他們創新性的提出并在實際案件辦理中成功運用了“信件溝通法”。
去年,華融公司發生了一起首例分公司的交易對手將公司總部也列為共同被告的典型案件, 郭衛華部敏銳地認識到這極有可能產生不可估量的負面效應。如果不及時將總部從被告行列中“摘出來”,將會給公司帶來不僅是經濟上、更是聲譽上的較大損失。如何說服法官同意僅以分公司為被告,而將公司總部從被告行列中“摘出來”是當時亟需解決的大問題,通過什么渠道?怎么辦?大家都在為此犯愁之際,郭衛華提出可以通過信件進行溝通,于是寫了一篇長達近萬言的法律分析意見直接郵寄到相關法院,有關法院的法官看了專業細致的分析后,最終采納了他們的觀點,使郭衛華們成功解決了總部當被告的大問題。在這之后的案件風險化解工作中,郭衛華大膽嘗試、不斷實踐、反復修正該項工作方法,使它日趨走向完美和成熟,現在已經成為化解訴訟風險較為有效、頗具價值的科學方法。
事實上,在公司法律工作開展中,郭衛華和他的團隊還面臨著很多方面的困惑,如金融企業應該樹立什么樣的風險防化理念?資產管理公司的法律風險全程控制制度該如何建設的更加完善等等。
為了消除上述困惑,解決好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做好公司法律工作,郭衛華團隊進行了大量的工作創新、制度創新。
樹立、豐富、健全法律工作指導方針,堅決把“風險防化”放在法律各項工作的首位,樹立“風控也要穩健”的新理念,“蹄急而步穩”,做好法律風險防化工作。加強法律風險全程防控制度建設,尤其抓好落實,著力解決好部分項目前期法律盡職調查不全面、不深入,中期合同文本不規范,后期管理薄弱、潛在風險高、訴訟案件風險不容忽視等一系列問題,嚴格法律工作制度的管理和執行。加強合同管理和項目后期管理,摒棄“重方案、輕合同”的錯誤觀念,力爭消除合同審查“走過場”現象。著力探索項目后期管理階段自發現風險、管理風險至開展訴訟工作階段的銜接機制,避免不同的具體階段由不同人管理時出現的風險防控“真空”,等等。通過多方面的制度建設,使很多問題得以解決。
近期從法院離職的法官有增加趨勢, 郭衛華認為,法官轉型后選擇什么樣的行業,還要看自己的職業規劃、興趣愛好及專業特長
在黨和國家對法治建設日益重視的時代里,學習法律專業、從事法律工作,是令人振奮的,是充滿期待的,可以大有作為。法律工作有很多種,法官、檢察官、律師、企業法律顧問、大學法學專業授課老師等等,還有政府機關也需要大量的熟悉法律的專業人才。同時,伴隨著各級黨委和政府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重大決定的逐步深入落實,政府法律顧問應會成為一個新的職業群體。廣大法律工作者可以選擇的職業范疇、類型和范圍是極其廣泛的。
當前存在著大量法官尤其是年輕法官離職的現象,也引起了社會廣泛熱議。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并且這種現象愈演愈烈,郭衛華認為“出現這種現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國家法官管理制度存在著很大的問題,法官職業原本是一個應享有很高榮譽感的職業,然而年輕法官待遇極其微薄,機關又不能解決住房等問題,導致很多年輕法官靠著那點微薄收入去應對日益高漲的房租、去養家糊口,一年到頭,不要說攢錢,若不靠家里父母救濟就算是極其節約也難以做到。”郭衛華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自己認為有發展前景的職業的權利。同時,如果所有離職的法官都來到企業做法律顧問或從事法律工作,企業也沒有那么多職位提供給準備離職的法官,況且“法律人”有那么多行業類別可以選擇。
作為一個從法官職業轉型加入公司成為企業法律工作者的“法律人”,郭衛華深知法官職業與企業法律顧問行業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對人的要求有著很大的差別,如果沒有做充分的調研,不了解這個行業的特點,不知道自己是否適合這個行業,就不要盲目地走進來,要知道這個行業的競爭是極其激烈和殘酷的。但當充分的了解了自己的需求,知曉了法律顧問行業的狀況和特點及對人的要求,并且比照后,初步判斷自己是合適的。
除法律工作以外,國家的金融發展、環境保護等等也非常重要,但是中央為什么沒有提“環境中國”、“金融中國”,而只明確提出“法治中國”藍圖。
郭衛華認為,這足以說明,“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興則中國興,法治強則中國強。在強調民主文明的現代社會,衡量國家法治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是其公民的法律意識,同樣,衡量企業的規范程度及公司經營、治理水平高低,關鍵要看其員工的法律素養。為此,作為金融央企的中國華融,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企業的經營管理和改革創新必須嚴格按照法律法規進行,堅決做到“先立規矩后辦事,立好規矩辦好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健康可持續發展,擔當好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服務實體經濟、維護金融穩定的重任。
“在過去幾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華融在賴小民董事長和公司黨委的帶領下,取得了無數驕人的成就。2013年,集團實現撥備前利潤191.53億元。這些驕人成就的背后包含著法律工作的保駕護航,也包含著法律人的艱辛付出!”郭衛華說。
事實證明,采取有效的法律措施是極其重要、不可或缺的項目風險防范及化解手段。伴隨著業務類型的不斷創新,各類風險因素也會積聚放大,如何識別風險、控制風險、減少風險帶來的損失是貫穿于經營中每個環節,要在經營管理、改革創新的全過程培育風險意識,培養法治思維,建立系統高效的法律風險防范體系才是根本對策。法律風險無小事,重視法律,敬畏法律,充分運用好法律不僅可以減少損失,也可以創造利潤、創造效益。相反,漠視法律、藐視法律、忽視法律,甚至違法亂紀,將會給公司安全發展埋下禍根。
事實一再證明,很多曾經很輝煌的企業陡然傾覆,大多源自其未能真正重視法治的價值和力量,未能真正構筑完善的法律風險防范體系。曾在世界金融業界具有顯赫地位且經歷近240年都歷久彌堅的巴林銀行因為一個小小交易員的嚴重違法違規操作而徹底倒閉就是最典型的例證。相反,一流企業的經驗也一再證明“法治強則企業強,法治興則企業興”。美國蘋果公司以法律手段捍衛專利權利,不僅獲得了三星公司數十億美元的賠償,而且成功與老牌競爭對手三星公司劃分了市場,獲得了無形的競爭優勢。一流企業的成功經驗一再證明:法治工作的好壞影響的絕不僅僅是企業一個項目、一個人員、一個部門,而是關系企業長遠發展和興旺發達的重大問題。
在郭衛華看來,公司的安全發展離不開法治,個人的平安進步也離不開法治。不講法治,企業會走向衰弱,甚至走向滅亡;不講法治,個人將因此失去發展機會,斷送個人前程,甚至因為對法律的漠視、蔑視而身陷囹圄。那些違法經營、坑害百姓、破壞經濟和社會秩序并最終受到法律制裁的人大多是咎由自取,毀了企業,害了自己。曾經在國內奶粉行業享有很高知名度的石家莊三鹿集團就是個反面典型,因“三聚氰胺”事件最終難逃破產命運,該公司許多領導和員工也鋃鐺入獄。更有些人不知法、不懂法,違犯了法律,司法機關找到“頭上”,還莫名其妙,更是糊涂至極。
“公司做好法律工作是有利企業發展的頭等大事!法律工作做得好,可以讓無德的人不敢興風作浪。”郭衛華說,一個沒有法律工作力的企業是沒有前途和未來的,一個不講法制的企業是注定要走向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