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 見習記者 肖岳
汽車反壟斷第一案
◎ 文 《法人》 見習記者 肖岳
汽車行業存在壟斷現象,有市場原因,也有反壟斷立法與執法力度的原因,反壟斷調查只有像現在這樣,有足夠的威懾力,并持續下去,汽車行業存在的壟斷現象才會得到抑制

8月初,隨著高通、微軟等企業遭到反壟斷調查的消息接連不斷地爆出后,這場聲勢浩大的反壟斷調查也早已蔓延至汽車行業。
8月6日,國家發改委秘書長李樸民在新聞發布會上公開表示,目前湖北省物價局對于奧迪存在壟斷行為的調查已接近尾聲,并已查明該企業確有壟斷行為,近期將受到相應的處罰。
8月8日,就在人們關注奧迪對于發改委指其反壟斷行為將采取怎樣行動時,當事方的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張丕杰,攜一汽大眾奧迪相關負責人,赴國家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并就有關情況進行匯報。11日晚奧迪表態稱:針對出現的問題,一汽大眾奧迪已第一時間采取措施,停止了違規做法?!皩⒄\懇接受國家相關部門對此事的處理,并進一步加強對區域銷售服務業務的規范和管理,杜絕類似事件再次發生?!?/p>
奧迪主動認錯的態度,一方面意味著承認壟斷行為的存在,另一方面也是爭取“寬大處理”的積極策略。在此之前,有關奧迪被處罰金額的猜測不絕于耳,從2.5億多到18億,輿論對數字的觀望遠高于其他方面。
截至8月底,未見發改委針對奧迪的具體處罰措施出臺。但對于奧迪乃至整個汽車行業來說,此次反壟斷調查的警醒意義卻不容忽視。無論最終罰單如何,作為汽車“一哥”的奧迪率先低頭,對于其他汽車品牌來說,可謂“殺一儆百”,中國汽車行業反壟斷或將開啟新的階段。
“奧迪攤上大事了。”一位業內人士戲稱。的確,2014年對于奧迪來說,算不上順風順水,自公車改革、競爭對手奮起直追后,又多了一份還未落地的壟斷罰單,這多少會令這個在中國汽車市場中叱咤多年的老牌外企有些擔憂。
據悉,此次汽車行業的反壟斷調查始于2011年,對于奧迪的調查,由湖北物價局主導。在最近一年中取得的成績明顯,湖北省物價局已于近期對奧迪以及湖北省內奧迪經銷商的價格安排和費用調整情況進行了調查。
“不管出于什么動機,主動認錯都是一件好事?!北本┐髮W法學院副教授佟強在接受《法人》記者采訪時表示,企業意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愿意承認壟斷行為并愿意為此做出相應整改,與一味對抗、抵賴相比,是一件值得歡迎的事。
而對于坊間一直流傳著18億和2.5億兩種罰單金額說法,佟強認為,罰款金額的計算標準,應按照其非法盈利、嚴重程度、包括認錯態度等,做出綜合評判,從而得出具體數額。罰款數額的高低,應衡量企業通過違法行為所獲得的利潤比,利潤獲得越高,罰款就越高,以使企業違法成本提高,并達到威懾力。
“罰款不是目的,通過處罰教育其他企業才是目的?!辟娬f,通過處罰使得企業能夠守法并依法經營,不鉆法律空子,達到這樣的目的就可以了。奧迪主動認錯,并配合發改委做出整改措施,可以考慮對其進行相對輕的處罰,以起到一種社會示范和教育功能。處罰應既要有嚴厲的程度,又要實現以上目標。
面對輿論的高度關注,一汽大眾奧迪公司顯得極為低調,在《法人》記者采訪過程中,一汽大眾奧迪負責公關適宜的銷售事業部有關電話無人接聽。而撥打大眾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電話時,居然被告知無法轉接媒體采訪邀約,只能實名制,不知道具體人名就無法轉接,數次溝通中,總機甚至直接掛斷電話。
在通過電子郵件發送了采訪溝通信后,其公關人員回電稱,罰款以物價局、發改委的最終公告為準,目前并無更多信息公布。
在此次發改委調查中,奧迪所存在的壟斷現象包括橫向與縱向兩種。在汽車行業壟斷中,廠商與廠商之間,出于共同目的而達成限制競爭的協議等行為稱為橫向壟斷;而廠商對經銷商通過多種方式達成排除、限制競爭的協議則為縱向壟斷。
而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奧迪所存在的橫向與縱向壟斷現象,具體表現為,其以廠商的身份對部分4S店制定價格策略并要求其經銷商遵守,且經銷商即4S店間也橫向對產品和服務價格進行約定。
實際上,這一模式并非奧迪獨有,在汽車行業,4S模式盛行,汽車品牌對銷售渠道的控制力一向很強,因而極易存在價格壟斷的操作空間。
“汽車行業壟斷現象,奧迪并非個案。經銷商沒有市場獨立經營權,完全由生產企業掌控的4S模式,本身就是一種壟斷市場的行為?!辟Y深汽車行業評論員張志勇在接受《法人》記者采訪時表示,除了奧迪外,很多汽車企業也存在涉嫌壟斷的現象,且涉嫌縱向壟斷者居多。比如車企、生產企業和經銷商之間達成某種協議,從而對汽車在市場上銷售價格達到嚴格限制,控制零配件進口渠道、對于售后配件的價格以及售后服務的標準等都由生產企業做出指導和限制,這些都屬于縱向壟斷行為。
中國銀行協會銀行家、國際貿易專家孫天宏在此問題上的觀點與張志勇相同。孫天宏在接受《法人》記者采訪還認為,外企在中國存在壟斷行為,汽車并非個案,在其他一些行業也存在,而國內懂貿易規則的人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壟斷現象存在時,部分企業無法維權。
一直以來,中國的進口車價格,與其他國家相比,存在大幅差別,有的車價甚至高出數倍。此外,汽車售后的維修及保養等平均價格也遠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成為業內一種見怪不怪的價格現象。
有觀點認為,稅費高是造成進口車售價虛高的主要原因,而事實并非如此。張志勇認為,征稅是造成一些進口車的價格相對于國外同款車價格偏高的原因之一,但即扣除稅費原因,中國市場很多同款車與歐美市場相比,價格仍有巨大差距。
這也意味著,除關稅等外界熟知的因素中之外,進口車價格虛高背后,還有其他不為人知的因素。
自奧迪被發改委認定存在壟斷行為后,市場上多家豪華品牌汽車紛紛對于整車和零部件售價進行下調,一切似乎都在人們的意料之中。降價也許能使一些車企度過此次發改委反壟斷危機,并使得消費者獲得一定福利。
但佟強認為,此次奧迪被反壟斷調查的意義,除外界所看到的車企紛紛下調價格外,更重要的是為他存在壟斷行為的車企敲響了警鐘。
此外,佟強還表示:本次奧迪被查事件也說明市場的法制化進程進一步加深,奧迪等車企均是國際大品牌,已在中國投資、銷售多年,但過去一段時間,由于法律并不完善及法律并未得到嚴格執行,涉嫌壟斷的行為并未受到應有的處罰;而此時監管部門展開反壟斷調查,也使得這些廠家明白,應該以什么樣的游戲規則來營銷產品。
張志勇則認為,汽車行業壟斷現象產生原因很多,除車企所采取的限制競爭行為外,也與國內汽車行業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有關,在供不應求的賣方市場中,價格自然會上漲,這是一種經濟學的必然規律。
“但如果有關部門按照相應的法律,比如《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一系列法律,對汽車經銷商等的一系列行為進行有效管控,那么價格過高的局面其實是不應該存在的?!睆堉居赂嬖V《法人》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