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木簡++盧曉菡
驢友們請注意!在原版名筑前比剪刀手已經OUT了,找出潛藏于世界各地的名筑們的升級版胞弟,才是當下最流行的時尚玩兒法。背包準備好了嗎?出發!第一站,美國!
當國內的“獅身人面像”一躍登上今年五月底的報紙頭條,遭到網友的不斷吐糟和批判時,國際上的眾多“山寨建筑”們卻瞅準時機用“實力”為自己狠狠地代言了一把。這邊廂有美國盧克索酒店將埃及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巧妙地“請”進了美國拉斯維加斯,據說還被普遍認為是1990年代后現代建筑主義的典范并登上過著名建筑雜志的封面;那邊廂位于地球另一端的紅色日本電波塔(又名東京鐵塔),則在設計上翻版法國埃菲爾鐵塔,甚至比埃菲爾鐵塔還高了13米,勇奪世界最高自立式鐵塔桂冠。
細查之下,仿制建筑的“囂張”并非沒有理由,基于經典又高于經典的別出心裁,令很多仿制建筑聲名遠揚,甚至超過了其原版的模仿對象。仿制建筑如同一個走在潮流前端的年輕人,用自己的活力向世界宣告:我們才是更好玩的!
建筑地點:美國華盛頓
落成年份:1884年
建筑特色:世界上最高的石質建筑
山寨對象:古埃及方尖碑
古埃及方尖碑被認為是除金字塔以外,古埃及文明最富有特色的象征。現存最古老完整的古埃及方尖碑高20.7米,重121噸,由法老辛努塞爾特一世(約公元前1971年~1928年)在位時所建,豎立在開羅東北方希利奧波里的太陽城神廟遺址前。
華盛頓紀念碑位于華盛頓市中心的國會大廈-林肯紀念堂軸線上,是一座大理石方尖碑,底部寬22.4米、高169米,內有電梯、樓道和觀景臺。美國華盛頓紀念碑是為紀念美國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而建造,于1884年12月6日完工,是世界上最高的石質建筑。
雖然華盛頓紀念碑的整體高度遠遠超過了古埃及方尖碑,建造工藝和內部結構也相差甚遠,但整座紀念碑完全按照古埃及方尖碑的比例設計,塔身具有濃郁的古埃及色彩。
埃及的方尖碑在古代就已聞名歐洲,并引起了歐洲帝王們的好奇和貪欲。羅馬帝國的皇帝們曾從埃及掠走多座方尖碑,并把它們安放在羅馬的廣場上。而在現代歐美的許多大城市里,仿造方尖碑的仿造建筑依舊隨處可見,美國華盛頓紀念碑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座。
美國國會大廈
建筑地點:美國華盛頓
落成年份:1800年(一度被毀)
建筑特色:美國的心臟建筑
山寨對象:羅馬萬神殿
羅馬萬神殿是至今被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座羅馬帝國時期的建筑。它始建于公元前27年~25年,由羅馬帝國首任皇帝屋大維的女婿阿戈利巴建造,用以供奉奧林匹亞山上的諸神。
公元80年的火災,使萬神殿的大部分被毀,僅余一條長方形的柱廊和16根12.5米高的花崗巖石柱。這些石柱和長廊在重建時成為萬神殿的門廊,門廊頂上還刻有初建時期的紀念性文字。現今所見的萬神殿高43.4米,主體建筑由亞德里亞諾大帝于公元120年~124年所建,其內仍供奉著羅馬的所有神袛。
美國國會大廈位于華盛頓25米高的國會山上,于1800年完工,被認為是美國的心臟建筑。在1812年~1815年的第二次英美戰爭中,美國國會大廈一度被毀。在戰爭之后,國會大廈又進行了包括1851年~1867年的浩大重建工程在內的多次擴建,最終形成了今日的格局。
同樣仿制羅馬萬神殿的還有法國巴黎的萬神廟。巴黎萬神廟又名巴黎先賢祠,由32根大理石圓柱支撐著83米的圓形穹頂。這里原為法王路易十五興建的圣日內維耶大教堂,在法國大革命之后成為法國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安葬地,伏爾泰、盧梭、大仲馬等70余位法國偉人均安葬于此。
納什維爾帕特農神廟
建筑地點:美國田納西州納什維爾
落成年份:1897年(1920年重建)
建筑特色:納什維爾百年公園的核心建筑之一
山寨對象:希臘帕特農神廟
希臘帕特農神廟是古希臘雅典娜女神的神廟,始建于公元前447年,正式啟用于公元前438年,是希臘全盛時期建筑與雕刻的主要代表,有“希臘國寶”之稱。它是現存至今最重要的古希臘時代的建筑物,一般被認為是多立克柱式發展的頂端,其雕像裝飾更被認為是古希臘藝術的頂點。此外,希臘帕特農神廟還被尊為古希臘與雅典民主制度的象征,是舉世聞名的文化遺產之一。
美國的納什維爾帕特農神廟完全仿照希臘帕特農神廟而建,比例、設計均與希臘帕特農神廟一致。1897年,田納西百年博覽會在納什維爾召開,當時納什維爾修建了一系列仿古的建筑物。由于納什維爾又有“南方雅典”的稱號,因此有人建議在納什維爾以原比例、原材料、原設計復制雅典帕特農神廟。隨后,一座由石膏、木頭搭建而成的美國版帕特農神廟在納什維爾拔地而起。1920年,納什維爾帕特農神廟以混凝土重建,但依舊保留了原版帕特農神廟的設計風格和比例。
如今,這座美國版的帕特農神廟被用作一間藝術博物館,并成為納什維爾城郊外的百年公園的核心建筑之一,每年吸引著大量游客前來參觀。
尼爾斯斜塔
建筑地點:伊利諾伊州
落成年份:1934年
建筑特色:迷你版比薩斜塔
山寨對象:意大利比薩斜塔
比薩斜塔是意大利的標志之一,被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評選為世界文化遺產。比薩斜塔位于比薩大教堂的后面,始建于1173年,原設計為垂直建造,共計8層,總高54.8米。但在工程開始后不久,由于地基不均勻和土層松軟等原因,1372年完工時,塔身向東南方向傾斜。
尼爾斯斜塔位于美國伊利諾伊州與芝加哥臨近的尼爾斯市,是比薩斜塔的翻版,但高度僅有比薩斜塔的一半。尼爾斯斜塔是芝加哥郊區休閑公園的一部分,該公園是工業家羅伯特為給公司員工提供一個良好的休閑場所而建。由于比薩是尼爾斯市的姊妹城市,有人猜測當時修建斜塔的目的可能是為了慶祝意大利比薩斜塔的600歲生日。而當地人更傾向于認為,尼爾斯斜塔的修建是為了解決休閑公園游泳池的供水問題。
事實上,威尼斯水城由于其特殊的土質,享有著“斜塔故鄉”的美譽,其中1463年建成的圣彼得泰洛斜塔最負盛名。而羅馬的民兵塔、英國的圣瑪利亞和諸圣堂、德國的蘇烏爾胡森斜塔等塔建筑均因不同原因導致傾斜成為聞名世界的旅游景觀。其中德國的蘇烏爾胡森斜塔以其5.1939度的傾斜度,于2007年被《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確認為“世界最斜塔”。
瑪麗丘巨石陣
英國巨石陣位于倫敦西南100多千米的威爾特郡索爾茲伯里平原,又稱索爾茲伯里石環、太陽神廟等,是歐洲著名的史前時代文化神廟遺址。約建于公元前2300年左右。由一些巍峨的巨石呈環形屹立在綠色的曠野間,被稱為英倫三島最著名、最神秘的史前遺跡。
瑪麗丘巨石陣坐落于美國華盛頓州克里基塔特縣的普查規定居民點瑪麗丘,于20世紀早期由商人塞繆爾·伊爾提議建造,以紀念在一戰中犧牲的戰士。瑪麗丘巨石陣由混凝土為原材料修筑,是美國第一座為了紀念一戰犧牲戰士而建立的建筑,目前為瑪麗丘藝術博物館的一部分。瑪麗丘巨石陣耗時12年,代表著后人對犧牲戰士的尊敬,同時提醒人們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真愛與自由。
仿制建筑并非是山寨的同義詞,而是在某一時期、某一情境下的一種需要。它們基于原建筑卻并不止于照搬或縮放,而是通過對原建筑的改造與升級來解決一種實際生活需要、詮釋一種新的意義、講述一個新的故事。當看慣了太多古老的經典建筑,尋找那些新時代背景下的仿制建筑也不失為一場令人歡欣鼓舞的時尚探索之旅。
比照甚至坐落于地球兩端的同胞建筑,不同建筑師的思維方式、不同文化環境浸染下的表現手法、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材料選擇,激發著旅行者們對世界的更多思考。走,去看看那些經典的仿制建筑,來一場別樣的文藝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