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源
【文題設計】
春雨絲絲縷縷纏綿多情,夏雨熱烈爽朗豪情萬丈,秋雨深邃飄逸凄清灑脫,冬雨清寒凜冽從容嚴厲。雨洗盡了天地的污濁,雨以它獨有的形態行走于天地間,卻又給人以不同的感受。
請以“雨”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題目自擬,立意自定,文體除詩歌、戲劇外不限。
【思路點撥】
本題提供了較大的寫作開放度,寫作時,同學們應選取最適合自己的角度切入。主要寫作角度有:
1.可以寫成寫景抒情散文。
(1)抓住特點,描摹景物。
不同季節的雨,不同地域的雨,或一場雨的不同階段,特點都不一樣。因而,要抓住雨的特點,必須把握其因季節而異,因階段而異,因地域而異的特點。調動人們的多種感官來描寫雨是絕佳的方法。如厲彥林的《享受春雨》:“任細細的雨絲自由地落在臉上,癢酥酥的,滑到嘴里,甜絲絲的。”調動人們的觸覺、味覺,寫春雨的細密、甘甜。
(2)借助景物,抒發情感。
“一切景語皆情語”,我們在描寫以雨為題材的寫景文章時,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來抒寫自己的主觀感覺,從而做到情景交融。如朱自清寫南方的春雨連綿:“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這種雨,使樹葉子“綠得發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雨夜,一點點黃暈的燈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春雨的喜愛之情。
2.可以寫成敘事散文或小說。
(1)“雨”為媒介,引發回憶。
如著名散文家琦君先生在《下雨天,真好》一文中,鏡頭先由雨天入景,繼而回憶小時候雨天的往事。將一系列的瑣事娓娓道來,如:有腳氣病的老師就不會逼她上課,可愛的孩童可以“套上叔叔的舊皮靴,頂著雨在院子里玩”;可以“等著伯公把一粒粒又香又脆的炒胡豆剝了殼送進我嘴里,胡豆吃夠了再吃芝麻糖,嘴巴干了吃柑子”……雨天,無疑是琦君盡情袒露兒童玩心的絕佳機會,伴隨著孩童清脆的歡笑聲。下雨時,淅淅瀝瀝的雨聲傳入我們耳中,我們的思緒也會隨之翻飛,一件件的往事會浮現在我們的眼前。這時,我們就可用飽含真情的文字來敘寫那美好的記憶。
(2)“雨”為環境,講述故事。
如老舍先生在《駱駝祥子》中寫暴雨的街頭作為祥子活動的場景,表現人力車夫的悲慘遭遇。“幾分鐘,天地已經分不開,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處流,成了灰暗昏黃的,有時又白亮亮的,一個水世界。”如此猛烈的雨,祥子“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著頭一步一步地往前拽”,而車上的人卻不容祥子暫時避避雨。寫作時,我們可以借鑒小小說的筆法,選取生活中感悟深刻的事情來構思情節,描寫雨景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氣氛。
3.可以寫成闡述事理的議論文。
“雨”為由頭,發表見解。
如由自然現象“雨后,山林潔凈如洗,而溪流渾濁如染”,引發思考,寫一篇議論文。
我們可以這樣分析:“雨”喻指外部環境的變化,例如貴賤、榮辱、得失、禍福等方面的變化。“清”,即“潔凈如洗”,喻指人品行高潔。“濁”,即“渾濁如染”,喻指人品格低下。雨后,山林潔凈而溪流渾濁的現象促使我們引發聯想:環境外物的變化會對人的道德品行產生影響;有的人依舊品行高潔,而有的人變得卑劣猥瑣。可以提煉出“一個人要秉持自己的氣節,不隨波逐流”的觀點,再擺事實、講道理進行論證。
【佳作展示】
悠悠聽雨情
□文思秋
伴著綿綿細雨,我走過校門外的池塘,走在去學校的路上。每當心情煩躁之時,我都會盼望下雨,只有它能澆滅心頭的浮躁之火,將煩惱沖刷得干干凈凈。而眼前這場遲到的小雨,終于使我長久以來的期盼成為現實。
最愛雨,特別是淅淅瀝瀝的小雨,愛它的清爽、寧靜、超脫。尤其在雨夜,無數雨滴從黑暗深處奔來,好像一個個純潔的天使飄然而至,沖開塵封的心扉,讓人豁然開朗。
懷著一顆平靜的心,獨自漫步雨夜。漫天而降的夜雨,灑在村頭的茅草屋檐上,灑在摩登大樓的陽臺上,灑在都市人染過的黃發中……當雨滴于不知不覺間灑向人世間的角角落落時,便演奏出一首首悠揚動聽的曲子,回蕩在寂寥的雨夜里。此時,閉目聽雨,那份安逸和灑脫是無法言說的。
古人聽雨,今人聽雨,不需要太多的語言,單憑雨聲就可以將歷史連接。雨,穿越了時間的阻隔,在歲月的罅隙中用它特有的靈動與純真撫慰著世人的心靈。我想,不論是古人還是今人,聽雨的那一刻,一定是世間最為美好的瞬間。
伴雨而行,在“滴答”聲中,換一種角度,用欣賞的眼光重新審視身邊的世界。明早,在一個清新的環境里,帶著一顆純凈的心,開始新的一天。
亮點評析
作者運用雨一般清新的語言,字里行間無不流露著作者的情感。在內容上,作者從“聽”這一獨特的角度,寫出了自己對雨的特殊感情;最后,告誡自己要“帶著一顆純凈的心”,去迎接新的生活。
【素材鏈接】
1.雨靜悄悄地下著,只有一點細細的淅瀝瀝的聲音。橘紅色的房屋,像披著鮮艷袈裟的老僧,垂頭合目,受著雨的洗禮。那潮濕的紅磚,發出有刺激性的豬血的顏色和墻下綠油油的桂葉成為強烈的對照。
——張愛玲《秋雨》
2.倘若刮過一陣風,雨點歪斜,濺在窗欞上,一串串叩響,如鳥啄樹干,篤篤震耳,更像農家孵雞,二十天后,小雞啄殼,其聲遙遙可聽。甚至干脆像一位謙遜的訪客,夜半敲門,不輕不重,每一聲都是長長的穿透,輕微的震撼,直欲將你喚醒。
——徐 行《鄉村聽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