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德
臨床治療小兒肱骨外髁骨折的效果觀察
何光德
目的 探討小兒肱骨外髁骨折的臨床治療方法及效果。方法 選取云南省紅河州金平縣人民醫院32例肱骨外髁骨折患兒,治療方案包括手法復位石膏固定、手法復位經皮克氏針內固定和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隨訪1年,觀察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隨訪1年,32例患兒優17例(53.13%),良14例(43.75%),差1例(3.12%),優良率達到96.88%。結論 小兒肱骨外髁骨折治療中應尋求早期解剖復位,對于有骨折移位的患兒及早行切開復位的效果較好。
肱骨外髁骨折;小兒;治療
肱骨外髁骨折是兒童較為常見的一種肘關節損傷,多見于5~10歲小兒,由于肌群的牽拉,骨折后骨折塊可發生不同程度的移位,疾病的并發癥較多,治療的原則是早期解剖復位、牢固內固定、早期功能鍛煉。小兒肱骨外髁骨折的治療方法較多,但在具體治療方案的選擇上仍存在一定的爭議[1]。為進一步探討小兒肱骨外髁骨折的臨床治療方法,本研究對肱骨外髁骨折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觀察,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32例患兒均為云南省紅河州金平縣人民醫院2011年1月~2012年7月間的收治的肱骨外髁骨折患兒,所有患兒按照相關的診斷標準,經X線片等輔助檢查后均確診,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齡3~12歲,平均年齡(5.6±2.1)歲,10例為直接暴力致傷,22例為間接暴力致傷,按照Jakob分型標準,Ⅰ型4例,Ⅱ型21例,Ⅲ型7例。
1.2 治療方法 根據患兒的具體骨折情況,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案,包括手法復位石膏固定、手法復位經皮克氏針內固定和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切開復位:患兒取仰臥位,臂叢麻醉,于肘關節外側縱行1個5~7cm切口,沿肱橈肌和肱三頭肌間隙切開,充分暴露骨折斷端,清除淤血,使用復位鉗復位骨折,觀察對合情況,確定復位滿意后以一枚克氏針臨時固定,再以2枚克氏針交叉固定后,拔除臨時固定克氏針,C型臂下見骨折對位線及內固定良好,關節面平整后,剪除骨外鋼針多余部分,清洗創口,縫合創口,常規放置引流管。術后曲肘70°位石膏托外固定3~6周,大量骨痂形成,骨折線模糊后,去除石膏,拔除克氏針,行肘關節功能鍛煉。
1.3 療效判定標準 按照Hardacre標準,根據臨床癥狀、關節活動情況及外觀分優、良、差3級對療效進行評定,以優、良計算優良率。優:無疼痛癥狀,肘關節功能良好,屈伸活動度≥110°,肘外翻或內翻10°以內,肘部外形正常無畸形;良:無疼痛癥狀,肘關節屈伸活動度90°~110°,外翻或內翻11°~15°,肘部外形無明顯畸形;差:有疼痛,肘關節屈伸活動度<90°,肘外翻或內翻大于>15°,提攜角有顯著改變。
2.1 臨床療效 隨訪1年,按照療效判定標準,32例患兒臨床療效優良率達到96.88%(見表1)。

表1 患兒臨床療效
2.2 手術方案 32例患兒行手法復位長臂石膏托外固定者3例,均為JakobⅠ型患兒;行手術治療29例,其中手法復位經皮克氏針內固定者9例,均為JakobⅡ型患兒;行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20例,1例為JakobⅠ型患兒,初行石膏固定,2周后發現骨折再移位,隨即行切開復位內固定;12例為JakobⅡ型患兒,7例JakobⅢ型患兒均行切開復位。
2.3 并發癥發生情況 32例患兒中有12例發生并發癥,術后并發癥發生率37.5%,其中骨刺形成1例(3.12%),肘外翻2例(6.25%);肘內翻2例(6.25%);尺神經炎4例(12.5%);傷口感染2例(6.25%);骨不連1例(3.12%)。針對并發癥采取相應治療措施后,均治愈或好轉。
小兒肱骨外髁骨折是臨床較為常見的小兒肘部骨折,其發生率僅次于肱骨髁上骨折,占肘部骨折發生率的第2位[2],主要指肱骨外髁帶肱骨小頭、肱骨外髁帶肱骨小頭和部分滑車骨骺的關節內骨折,多由間接暴力所致,骨折線由內下向外上、后延伸,臨床主要表現為患處腫脹、疼痛。按照骨折塊移位的情況有無移位骨折、輕度移位骨折和翻轉移位骨折,是伴有骨骺損傷的嚴重關節內骨折,骨折線通過骺板,治療時復位的質量直接影響治療的療效,因此無論采取何種治療方法,均要求達到解剖復位或近似解剖復位,以恢復關節功能和肱骨遠端的正常生長,避免嚴重后遺癥的發生。
小兒肱骨外髁骨折的治療方法較多,一般對于無移位骨折采用石膏固定即可,對于輕度移位骨折應先行手法復位,手法復位不成功應及時切開復位[3],對移位明顯、手法難以獲解剖對位者或陳舊性骨折均應行切開復位固定[4],本研究對移位小于2mm的穩定型JakobⅠ型患兒均先行手法復位石膏固定,手法復位的1例患兒固定2周后骨折不能愈合,隨行切開復位,對于JakobⅡ型患者根據患兒具體情況選擇手法復位后克氏針內固定或切開復位內固定,對于移位大于4mm的JakobⅢ型則均行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治療的優良率達到96.88%,療效較為滿意。
采用克氏針內固定具有術后抗側彎、抗旋轉、骨折愈合后易拔出、經濟等優點,固定的效果較好,但易損傷尺神經,對醫師的操作技能有一定的要求[5]。小兒肱骨外髁骨折的并發癥較多,本次研究中有13例患兒發生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較同類的研究低,有研究發現采用2枚和3枚克氏針內固定在臨床和放射學檢查的結果上沒有顯著差異,但采用3枚克氏針內固定骨刺形成的發生率更高[1],本研究采用克氏針內固定時均采用2枚克氏針交叉固定,僅1例患兒骨刺形成,考慮與此有關。肱骨外髁骨折有不愈合的傾向,因此外固定的時間應盡可能地長,應待大量骨痂形成,確保骨折愈合后再拔除克氏針,行功能康復鍛煉。
綜上所述,小兒肱骨外髁骨折治療時應根據骨折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對于骨折移位小于2mm的可行手法復位,注意密切觀察,有位移或再次位移發生的應及時行切開復位,骨折移位大于2mm的應及早行切開復位,以保證復位質量,防止后遺癥發生。
[1] 孫克明,姚滿葉,季澤娟,等.兒童肱骨外髁骨折的臨床治療[J].中國實用醫刊,2012,39(24):105-106.
[2] 王慶雷.手術治療肱骨外髁骨折效果觀察[J].中國衛生產業,2012(26):157.
[3] 楊尚遠.有移位肱骨外髁骨折的手術治療[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11,10(24):1953-1954.
[4] 沙憲輝,王冬,李娜,等.三種不同內固定方法治療肱骨外髁骨折的療效比較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2,9(30):51-53.
[5] 汪兵,苗武勝,張亮,等.克氏針張力帶固定治療兒童陳舊性肱骨外髁骨折的療效觀察[J].臨床小兒外科雜志,2011,10(3):176-178.
10.3969/j.issn.1009-4393.2014.30.020
云南 661500 云南省紅河州金平縣人民醫院(何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