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峰
超聲碎石技術在輸尿管下段結石治療中的應用
王承峰
目的 研究超聲碎石技術在輸尿管下段結石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08年2月~2013年6月山東省梁山縣友誼醫院收治的輸尿管下段結石患者96例,隨機均分為2組(n=48)。觀察組給予超聲碎石技術治療,對照組給予氣壓彈道碎石治療,觀察療效。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總時間、出血量、術后引流量、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等指標均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發生患側絞痛、血尿、發熱、惡心、嘔吐的例數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超聲碎石技術能夠減小手術創傷、控制術后并發改變的發生,在輸尿管下段結石治療中具有積極的應用價值。
輸尿管結石;超聲碎石;并發癥
輸尿管下段結石是臨床最為常見的泌尿系統結石,較小的結石一般可隨尿液自動流出,但較大的結石不采取積極的治療措施,可導致腎絞痛、腎積水,甚至腎功能衰竭。目前用于輸尿管結石治療的方法包括經皮腎鏡取石、體外震波碎石、超聲碎石技術等。本研究分析了超聲碎石技術在輸尿管下段結石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旨在為臨床探尋輸尿管下段結石的治療新方式提供更多的理論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2月~2013年6月山東省梁山縣友誼醫院外科泌尿外科收收治的輸尿管下段結石患者96例,隨機均分為2組(n=48)。入選標準:(1)血尿、腰部鈍痛等臨床癥狀;(2)泌尿系X線檢查及靜脈尿路造影檢查提示輸尿管下段結石;(3)取得患者知情同意,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泌尿系其他部位結石者;(2)未取得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者;(3)未能堅持隨訪者。觀察組男26例,女22例;年齡36~74歲,平均(47.64±7.63)歲;病程1~5年,平均(2.74±0.53)年。對照組男25例,女23例;年齡38~72歲,平均(46.68±7.43)歲;病程1~3年,平均(2.21±0.53)年。2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氣壓彈道碎石治療 患者采用全身麻醉后,擺放截石位,由尿道、膀胱置入F8輸尿管鏡,逐步將輸尿管鏡插入輸尿管中,見到結石后停止插管。對準結石后,采用氣壓彈道碎石系統啟動氣壓泵將結石擊碎至3mm以下。術后常規放置雙J管,引流15d。
1.2.2 超聲碎石技術 患者根選擇俯臥位,電壓設定為
7~14kV,超聲波能量為50%,超聲波脈沖比率60%,沖擊次數為1500~2500次,使用超聲碎石探針抵住結石,隨后進行碎石,利用強大的霧化吸附功能,將結石吸出體外。治療后給予常規抗感染、解痙、止痛等治療。
1.3 觀察指標
1.3.1 2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 觀察2組患者的術中相關指標和術后相關指標,術中相關指標包括手術總時間、出血量,術后相關指標包括引流量、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
1.3.2 2組患者的術后并發改變 觀察2組患者的術后并發改變情況,包括發生患側絞痛、血尿、發熱、惡心嘔吐的例數。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正態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總時間(101.64±11.63)min、出血量(74.87±8.78)mL、術后引流量(22.63±3.53)mL、排氣時間(1.23±0.46)d、下床活動時間(2.25±0.75)d等指標均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后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2.2 2組患者的術后并發改變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發生患側絞痛2例、血尿5例、發熱4例、惡心嘔吐7例,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術后并發改變例數比較[n(%)]
輸尿管結石絕大多數來源于腎臟,包括腎結石或體外震波后結石碎塊降落所致。由于尿鹽晶體易隨尿液排入膀胱,故原發性輸尿管結石極少見。輸尿管結石大多為單個,左右側發病大致相似,雙側輸尿管結石約占2%~6%[1]。臨床多見于青壯年,20~40歲發病率最高,男與女之比為4.5∶1。輸尿管結石常停留或嵌頓于3個生理狹窄處,并以輸尿管下1/3處最多見。結石位于輸尿管下段最多,占50%~60%[3]。輸尿管結石主要的繼發病變有尿路梗阻,感染和上皮損傷、癌變等,因此對于輸尿管下段結石,應當采取積極的治療方式[2]。
輸尿管下段結石的治療方式包括切開取石、體外震波碎石、輸尿管氣壓彈道碎石和輸尿管鏡下鈥激光碎石等[3]。其中,輸尿管鏡下鈥激光碎石是近年來新發展起來的治療方式,具有手術創傷小、碎石效果確切的優勢[4]。但是,該治療方式對醫療設備要求較高、對醫務工作者的操作水平要求也較高,因而無法在基層醫院推廣使用[5-6]。本研究分析了超聲碎石技術在輸尿管下段結石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旨在為臨床探尋輸尿管下段結石的治療新方式提供更多的理論依據。
體外超聲波碎石是利用沖擊波在組織和結石兩種聲阻抗不同的傳播介質的界面產生壓應力(結石前界面)和拉應力(結石后界面),使結石從表面逐漸剝脫破碎,將不能自行排出的大結石破碎成能夠自行排出的碎塊,然后隨尿液通過泌尿系的管腔系統排出體外的一種治療泌尿系結石的方法。沖擊波的發生是通過高壓電、大電流、瞬間直流放電來實現的。瞬間放電時放電通道急劇膨脹在水介質中形成的壓力脈搏沖稱為沖擊波,利用特殊的反射體將沖擊波聚焦,可使焦點處的能量增大200~300倍,將結石置于該處便可達到擊碎結石的目的。通過上述研究觀察手術相關指標可知,觀察組患者的手術總時間、出血量、術后引流量、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等指標均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這就說明觀察組患者的手術創傷更小、術后恢復更快。常德輝等利用B超引導下經皮腎鏡鈥激光聯合超聲碎石清石術治療65例上尿路結石的臨床研究中,也證實其創傷小、恢復快、安全高效的特點。
超聲波的傳播特性接近于聲波,各種不同介質由于其密度不同,聲阻抗有很大差異。水的聲阻抗比空氣大的多,所以水中的沖擊波在水與空氣的界面上幾乎完全反射。人體組織含水量較多,聲阻抗接近于水,所以水中沖擊波傳入人體時幾乎沒有反射,能量損耗少。這樣既可以減少能量損耗,也避免了沖擊波在通過人體與空氣界面時對人體的損傷。為此,我們還觀察了2組患者術后的并發改變,結果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術后發生患側絞痛、血尿、發熱、惡心、嘔吐的例數均明顯少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超聲碎石技術能夠減小手術創傷、控制術后并發改變的發生,在輸尿管下段結石治療中具有積極的應用價值。
[1] 朱軍.經尿道輸尿管鏡下鈥激光碎石術治療輸尿管結石120例分析[J].吉林醫學,2013,34(2):315.
[2] 張福慶,馬嶸,李文華.輸尿管鏡氣壓彈道聯合超聲碎石治療輸尿管結石及其并發癥[J].航空航天醫藥,2010,21(6):868-869.
[3] 吳萬瑞,王建松,高智勇,等.超聲引導下微通道經皮腎鏡術治療結石膿腎[J].國際腎尿系統雜志,2011,31(5):573-575.
[4] 姜新,姜應波,王敏捷,等.超聲引導下微創經皮腎聯合氣壓彈道碎石治療輸尿管上段結石[J].廣東醫學院學報,2009,27(4):455-456.
[5] 段廣軍,劉難平,杜新建.輸尿管硬鏡鈥激光碎石治療上尿路結石[J].現代醫學,2009,32(1):23-24.
[6] 唐智旺,汪志民,吳鐵球,等.輸尿管鏡下鈥激光治療輸尿管結石的療效分析[J].當代醫學,2014,20(8):54-55.
10.3969/j.issn.1009-4393.2014.30.043
山東 272600 山東省梁山縣友誼醫院外科(王承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