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亞軍
后腹腔鏡下泌尿外科手術118例分析
[1] 孫小平,余瑞欣,黃瑛,等.影響產前超聲診斷胎兒出生缺陷因素的研究[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10,18(4):121-122,80.
[2] 譚少榮,張美霞.臨朐地區圍產兒出生缺陷及產前超聲診斷分析[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10,6(3):124,96.
付亞軍
目的 探討后腹腔鏡下泌尿外科手術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0年2月~2012年6月于南陽醫專第一附屬醫院接受后腹腔鏡泌尿外科手術的118例腎癌、腎囊腫、輸尿管結石、腎上腺腫瘤及腎結核患者,以此作為觀察組,同時選取110例采用開放性手術治療的腎癌、腎囊腫、輸尿管結石、腎上腺腫瘤及腎結核患者為對照組,對2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結果 觀察組各類型手術用時、術中出血量均顯著少于對照組,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結論 后腹腔鏡術具有創口小、術中出血少、住院時間短、術后恢復較快、安全可靠等諸多優點,應用于泌尿外科手術的臨床效果良好。
后腹腔鏡;泌尿外科;腎上腺腫瘤
近年來,腹腔鏡技術在泌尿外科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并因其術后康復快、手術創口小、術中出血少等優點開啟了泌尿外科微創手術時代[1-2]。特別是近年來,泌尿外科手術中腹腔鏡技術的應用日益廣泛。為探討后腹腔鏡下泌尿外科手術的臨床應用價值,本研究選取南陽醫專第一附屬醫院228例腎癌、腎囊腫、輸尿管結石、腎上腺腫瘤及腎結核患者,分別采用開放性手術與后腹腔鏡手術進行治療,結果顯示后腹腔鏡手術治療效果更為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南陽醫專第一附屬醫院118例腎癌、腎囊腫、輸尿管結石、腎上腺腫瘤及腎結核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男66例,女52例;年齡25~76歲,平均年齡(53.5±2.8)歲。其中腎癌28例(T1期12例,T2期16例);腎囊腫40例,囊腫直徑為4.4~6.5 cm,平均(5.1±0.8)cm;輸尿管結石15例,結石直徑0.7~2.2 cm,平均(1.2±0.6)cm;腎上腺腫瘤12例,腫瘤直徑2.1~5.7 cm,平均(3.2±1.1)cm;腎結核23例。同時選取于南陽醫專第一附屬醫院接受開放性手術治療的110例腎癌、腎囊腫、輸尿管結石、腎上腺腫瘤及腎結核患者為對照組,其中男64例,女46例;年齡27~74歲,平均年齡(54.6±3.3)歲。其中腎癌24例(T1期10例,T2期14例);腎囊腫38例,囊腫直徑為4.5~6.6 cm,平均(5.3±0.9)cm;輸尿管結石13例,結石直徑0.6~2.3 cm,平均(1.3±0.5)cm;腎上腺腫瘤10例,腫瘤直徑2.2~5.5 cm,平均(3.4±1.2)cm;腎結核25例。2組患者術前所有患者均進行腹部平片(KUB)及B超檢查,部分患者進行CT與腎盂造影確診病癥,術前常規檢查顯示患者肺、肝、心等臟器無異常。2組患者年齡、性別、疾病類型及病情程度等無顯著差異,可對比。
1.2 手術方法 對照組以常規方法行開放式手術,其中根治性腎切除術36例,腎部分切除術23例,腎囊腫去頂減壓術37例,輸尿管切開取石術14例。觀察組患者均行腹腔鏡下經腹膜后途經手術治療。所有患者給予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取側臥位并升高腰橋,施術者立于患者背側,采取腹膜后途徑,共建立3個穿刺孔。第1操作孔取豎肌旁肋弓下方2 cm,與12肋平行做1.5 cm長切口,用止血鉗鈍性分離深部組織至腹膜間隙,以手擴張間隙,放入自制的水囊,囊中注入400~600 mL水,并維持5 min直至腹膜后間隙建立。在髂嵴與腋中線交點處上方2cm處建立第2個操作孔,置入腹腔鏡。在第10肋骨與腋前線交點下方2cm處再建立1個操作孔,操作在腹腔鏡下進行,注意操作中避免損傷腹膜。根據術野和縫合操作在髂前上嵴和腋前線連接處做第4個操作孔,使用Endocutter、超聲刀等器械縱行擴大第1個操作孔切除并去除組織,引流管留置在第2個操作孔處,根據患者病況選擇具體術式,其中根治性腎切除術38例,腎部分切除術25例,腎囊腫去頂減壓術40例,輸尿管切開取石術15例。
1.3 觀察指標 記錄2組患者手術用時、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統計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并展開對比。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進行統計學分析。正態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采用“x±s”表示、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手術情況及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各類型手術用時、術中出血量均顯著少于對照組,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2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36例根治性腎切除術出現11例并發癥(30.6%),23例腎部分切除術出現5例并發癥(21.7%),37例腎囊腫去頂減壓術出現6例并發癥(16.2%),14例輸尿管切開取石術出現4例并發癥(28.6%)。觀察組中38例根治性腎切除術出現7例并發癥(18.4%),25例腎部分切除術出現3例并發癥(12.7%),40例腎囊腫去頂減壓術出
[3] 江金香,賴麗萍,吳松美,等.孕中期血清標志物產前篩查聯合超聲檢查對降低出生缺陷的作用[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0,20(8):1963-1965.
[4] 葉淑紅.產前胎兒Ⅲ級超聲檢查對胎兒畸形的診斷價值[J].實用醫技雜志,2011,18(5):481-482.
[5] 董麗娜.超聲檢查在胎兒畸形篩查中的價值[J].中國民康醫學,2011,11(18):2334-2335.現3例并發癥(7.5%),15例輸尿管切開取石術出現3例并發癥(20.0%)。觀察組各手術類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表1 2組患者手術情況及住院時間比較
本組患者均行經腹膜后途經腹腔鏡手術,手術在球囊擴張的基礎上,在腹腔鏡下擴張側腹膜,將多余的腹膜外脂肪組織切除,以取得更廣闊的操作空間[3-4]。腹腔鏡的攝像系統具有多角度觀察、放大、照射等功能,能解決腹膜后間隙狹窄的缺陷,使得操作更加精準、簡單,從而保證手術的高效性和安全性[5]。筆者結合臨床手術經驗來總結下各種后腹腔鏡下具體術式操作中的主要經驗。
腹腔鏡下根治性腎切除術的關鍵是腎蒂處理,本研究38例患者術中第一步是合理處理腎動靜脈,具體操作為:游離足夠長的腎動脈經后,先后結扎腎動脈和腎靜脈,然后切斷。有研究表明,與開放型手術相比,后腹腔鏡下手術的手術時長和術中出血量也顯著縮短[6]。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的難度與全腎切除相比難度要相對大,對術者的經驗和技巧要求較高。術前本院對患者進行64層螺旋CT患腎血管成像,以便術中腹腔鏡下更容易辨認和分離腎動靜脈,避免損傷下腔靜脈或主動脈。
腔內碎石術和體外沖擊術是腎結石的常見療法,操作簡單,具有微創性。在這兩種術式無效或不適用的情況下,后腹腔鏡下輸尿管切開取石術是比較理想的選擇,目前已取代開放手術成為臨床治療腎結石的主要方法。本組15例患者圍術期未發生尿液污染腹腔,證明了后腹腔鏡下手術的高效性。
圍術期并發癥與手術操作的精準和熟練度密切相關[7],本組中未發生嚴重并發癥。后腹膜鏡手術早期階段,受術野、操作熟練度等因素影響,容易出現腹膜損傷、出血、縫合困難等并發癥[8],因此手術操作較長且術中出血量較大。但是隨著術者技能提高和經驗積累、腹腔鏡下解剖結構精確度的提高和縫合等技術的提高,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并發癥等均會明顯降低。
本次研究中對照組患者均采用開放式手術展開治療,而觀察組患者均采用后腹腔鏡手術展開治療,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各類型手術用時、術中出血量均顯著少于對照組,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從本次研究可以看出,后腹腔鏡術具有創口小、術中出血少、住院時間短、術后恢復較快、安全可靠等諸多優點,應用于泌尿外科手術的臨床效果良好。
[1] 壬元林,朱建國.楊秀書,等.后腹腔鏡技術在腎癌根治術中的應用[J].中國內鏡雜志,2012,12(8):801-803.
[2] 張旭,葉章群,陳忠,等.腹腔鏡與開放手術行根治性腎切除術的效果比較(附33例報告)[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12,23(2):97-99.
[3] 張旭,李宏召,馬鑫,等.后腹腔鏡保留腎臟手術治療腎腫瘤[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10,26(3):160-162.
[4] 蘇儉霞.泌尿外科手術應用雙J導管護理體會[J].基層醫學論壇,2013,17(36):4838-4839.
[5] 田鑫.后腹腔鏡下泌尿外科手術137例報告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24):42-43.
[6] 田鑫,朱朝陽,李曉東,等.后腹腔鏡泌尿外科手術致后腹膜腔感染的病因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3,8(36):89-90.
[7] 賈豫東.泌尿外科手術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的病例對照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4,9(3):182-183.
[8] 康鄭軍.后腹腔鏡下泌尿外科手術115例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4,9(5):41-42.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4.042
河南 473000 南陽醫專第一附屬醫院泌尿外科 (付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