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揚飛 趙興舉 王琛
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骨性關節炎75例臨床效果分析
蕭揚飛 趙興舉 王琛
目的 探討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方法 75例骨性關節炎患者均行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對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治療前患者關節屈曲與HSS評分分別是(75±4)°、(47.2±1.7)分,治療后分別是(98.5±2.4)°、(92.5±7.2)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骨性關節炎患者行全膝關節置換術具有顯著的臨床療效,對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價值極高。
骨性關節炎;全膝關節置換術;臨床療效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作為一種慢性關節病,于老年群體中發病率極高。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發病后多伴有關節軟骨變性、骨質增生等癥狀[1],患者膝關節功能下降,疼痛加劇,對其機體健康影響極大。傳統臨床上骨關節炎多行關節鏡下炎性清理治療,但該方法于重度關節炎療效有限。當前,膝關節置換術逐漸推廣應用到骨性關節炎臨床治療中,臨床實踐證明,該方法可以改善患者關節活動功能,對于緩解患者疼痛、恢復膝關節功能具有極為顯著的臨床價值[2]。本研究選取75例骨性關節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著重探討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75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8例,女37例,年齡56~75歲,平均年齡為(64.5±4.7)歲,62例患者行單膝關節置換術,13例患者行雙膝關節置換術。75例患者均伴有膝關節疼痛難忍、日?;顒邮芟薜缺憩F,X線檢查可見膝關節間隙變窄或消失,查體可見內翻畸形與屈曲畸形,經保守治療無效后轉為置換術治療。所有患者關節平均活動度為(75±4)°,平均屈曲畸形為(10±2)°,膝內翻畸形(13±2)°,術前平均HSS評分為(47.2±1.7)分。
1.2 手術方法 本組患者手術治療使用假肢均為DePuyPFC型假體。術前結合患者下肢力線確定脛骨平臺截骨量及股骨外翻角。所有患者行連續硬膜外麻醉或全麻后,于患者膝關節前正中位置行縱向切口,后定位髕骨內側,于此部位切開關節囊,清除前后交叉韌帶、髕下脂、半月板及骨贅;定位脛骨髓外側,以3°~5°后傾截骨,定位股骨髓內側并以5°~7°遠端外翻截骨,最后于后踝3°外旋部位截骨;針對缺損部位進行植骨,并用螺釘固定,并松解軟組織致使后屈伸間隙與截骨保持平衡。膝關節力線矯正后用骨水泥[3]對膝關節假體進行固定處理,最后對患者髕骨進行修正并行去神經化處理,髕骨未作置換處理。
1.3 術后處理 術后對患者行冷敷,2~3 d拔除引流管,術后10 d內給予抗生素治療。為幫助靜脈回流,術后將患肢抬高并行加壓包扎;為預防深靜脈血栓,術后第2 d開始服用低分子肝素鈣,持續用藥7 d;必要時給予鎮痛藥止痛。術后根據患者康復情況及早進行康復鍛煉,如術后3 d行主動膝關節伸屈活動,術后6 d被動或主動活動踝關節,并給予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及直腿抬高鍛煉,術后5 d左右行平衡及步態訓練[4],逐步行負重行走,術后半個月左右一般可以出院,出院后繼續進行康復鍛煉。
1.4 療效評定標準 術后對患者進行HSS評分,評分指標包括穩定度、屈曲畸形度、肌力、活動范圍、功能及疼痛六項[5],分值分別為10分、10分、10分、18分、22分、30分,總分在85分以上表示優,70~84分表示良,60~69分表示尚可,60分以下為差。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5.0數據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正態計量資料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后患者關節功能、活動度及疼痛癥狀明顯改善,患者均可站立,部分患者可自由行走,關節屈曲達0~109°,平均活動度為(98.5±2.4)°,膝關節畸形均得到矯正,術后膝關節穩定度明顯提升,X線檢查發現膝關節力線良好,假體未發生移位。所有患者術中及術后康復期間并未發生脫位、髕骨骨折、血管損傷、深靜脈血栓及感染等并發癥。本組患者術后進行為期6個月的隨訪, HSS評分達(92.5±7.2)分,明顯高于術前評分,手術前后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5例優,6例良,3例尚可,1例較差,總優良率為94.7%(見表1)。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關節炎疾病,多發于老年群體中。流行病學統計結果顯示,國內近60%的老年人伴有膝關節骨性關節炎[6]。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多伴有骨質增生、關節軟骨變性癥狀,膝關節活動功能受限,生活質量明顯下降。臨床實踐證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早期發病階段行理療等保守治療具有一定效果,重度關節炎臨床治療效果十分有限[7]。本研究結果表明,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行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可以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病癥,恢復膝關節活動功能,應用價值十分顯著,該結果與文獻報道結果相近。

表1 手術前后75例骨性關節炎患者關節屈曲度及HSS評分比較
臨床研究發現,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中晚期骨性關節炎臨床應用中手術適應癥的選擇尤為重要[8]。本研究患者均為嚴重膝關節畸形及疼痛患者,且X線下可見關節間隙變窄或消失,該癥狀完全符合置換術適應證,這為臨床效果的實現提供了基礎性條件。本研究充分證實了全膝關節置換術在糾正關節屈曲畸形、恢復關節活動功能等方面的應用效果。在推廣應用中可以結合手術適應證及手術實施規范提升手術治療的優良率,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1] 高煥東.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骨性關節炎并內翻畸形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22(2):46-47.
[2] 郝建彬.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3,34(7):51-52.
[3] 申作柱.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重度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9(14):224-225.
[4] 廖宏喜,劉強.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療效分析[J].內蒙古醫學雜志,2009,39(S 6):101-103.
[5] 孫義忠,張志剛,陳德生.后穩定型假體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嚴重膝骨性關節炎[J].中國實用醫藥,2009,15(35):39-41.
[6] 王梓力,吳松.用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骨性關節炎的療效觀察[J].當代醫藥論叢,2014,10(5):52-53.
[7] 辛紅偉.膝骨性關節炎晚期行單側全膝關節置換術的臨床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3,16(8):1806-1807.
[8] 陳虎,曹力,付江平,等.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骨性關節炎55例[J].兵團醫學,2012,8(4):29-30.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for the treatment of osteoarthritis. Methods All 75 osteoarthritis patients underwent total knee replacement therapy, clinical treatment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The joint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pain, activity and the symptoms were improved after surgery; Complications did not occur during rehabilitation after operation; Postoperative followup HISS score was signif i cantly higher than the preoperative score, score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compared with signif i 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 Has signif i cant clinical eff i cacy on patients with osteoarthritis underwent total knee replacement, to improve the life quality of patients with high value, and can be popularized and applied.
Osteoarthritis;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Clinical eff i cacy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4.065
山東 250001 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骨外科 (蕭揚飛趙興舉 王琛)